浅谈作文教学“二合作”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erz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生活在一个合作的时代,新的教育理念一直在倡导语文教学要引进合作学习观,以培养能够参与未来社会竞争的具有开阔胸襟、合作精神的创造性人才。作文教学需要训练,训练的过程又是由说到写,由述到做的过程,其中蕴涵着许多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因素。中国有许多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顶”,“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就充分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许多教师在教学写作时都感到时间紧缺,学生写作热情、写作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这种以合作为着眼点,打破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界限,将不同起点、不同水平的学生依据“民主、平等、全面、公正、互助”的原则临时混编到一起,集思广益,共同拟题、选题,共同构思成文,互相修正缺失的合作研究法,不失为最佳选择。按照课堂作文的程序,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主要表现在“作文前”和“作文后”两个阶段。
  1.写作文前之前的合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学生所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数量与速度是极其有限的。学生较为单一的生活阅历及传统作文教学只注重个体写作而炼就的单一僵化的思维,使很多学生“怕”作文,“苦”作文,没办法时只得对付个“八股文”,或者“记流水帐”。而合作写作策略则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中的“群体优化”效应与有效“合作资源”共享,使每个参与者的思维在互助交流的气氛中与互相启发的影响下进入最佳状态:多个“臭皮匠”阅历、思维、思想聚合碰撞,拓宽了写作的源泉--生活的共享空间;撞出了思想的“火花”;燃烧了情感的“火焰”;作文不仅有了深度,创新热情、创新思维都得到全方位的加强。
  写作文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文能力的实际情况排座位、分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训练目的、作文题目展开审题讨论,然后相互口述作文,相互提意见、建议。一些学生不善于表达,在合作交流中,他的发言往往不能满足其他学生的需求。为了克服这一点,可以采用中心发言人引导式合作,从小组中选出一名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中心发言人,有他引导该组成员逐步合作完成口述任务。其间教师要在各小组之间巡视,也可适当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写作文之前的合作方式还有一种是拟提纲。可以先让学生单个列出作文提纲,然后分小组交流讨论,彼此提出改进意见。这种作文前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彼此间的交流,使他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有效的拓宽学生习作的思路,它彻底屏弃了过去那种作文前冥思苦想而无所得的陈旧方法。
  2.写好作文后之后的合作
  写好作文之后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学生间的互评互改作文上。先在每个小组之间根据习作要求互相评改对方的习作,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句子段落,甚至一个词语、一个标点、一个错别字,都可以直接在习作上修改或写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在小组内交流评改结束后再在小组间交流评改,此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寻找合作伙伴,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也提升了他们在评改他人的习作时那种强烈的责任心,都能做到竭尽全力,反复推敲,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同时,学生在互评互改的过程中,扩大了交流的范围,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也是扩大学生阅读量的一种好方法。
  针对作文批改评讲中“教师高投入、学生低收效”的现状,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参与合作入手,构建作文批改的“互动”模式。即在作文批改讲评中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项促动关系。其做法如下:
  2.1 分组抽作文。以四至六人为一组。分组时,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自愿性原则,二是互补性原则,三是可变性原则。分好组后随机抽取要批改讲评的作文,原则上不能抽取同一小组同学的文章。
  2.2 制定标准。标准的制定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是制定共性标准,即评价修改作文的一般要求。二是围绕本次训练目的而制定的课时标准。标准的制定一定要简明,易于操作。
  2.3 互改习作。首先由学生按要求各自批改自己拿到的习作,然后在组内交流批改情况,互谈体会,拟写批语,给定分数。其间,教师要巡回把关,点拨指导,摸清行情,积累材料,为相关指导作必要准备。
  2.4 互推佳作。在批改讲评后,要求每一组至少推出一篇佳作,多者不限。指定推出佳作的同学在班上朗读该文章,读后提出推荐理由,共同赏析,教师在此环节中可提出鼓励性意见。
  在作文批改讲评中,构建互动合作式学习模式,较好地克服了过去作文评讲中的弊端,在范围上、程度上均为其知识的内化,迁移直至运用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机遇中,学生大多能创造性地审视、评价他人以至自己的习作,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事实证明,作文中的“二合作”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改有机结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提高,综合能力得到发展。作文中的“二合作”教学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快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方法。
  
  收稿日期:2012-02-03
  
其他文献
怎样培养学生古典作品阅读的能力?我认为,除了多读原文多看注释以外,注意以下几方面也很有必要。  1.总观全文,把握作品脉络,联系上下文推断词句  作品的整体与部分是相互依存的,理解了个别能有效地理解整体; 同样,对整体有了大致理解,也有利于对个别字词的理解。  《礼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
期刊
【摘 要】教师素质是一名教师立足于教师岗位的基础,也是做好一名教师的前提条件,否则其他条件要求也就无从谈起。教师素质包括胸怀理想、充满激情;敬业爱岗、尽职尽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要善于评价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关键词】国培;后感;教师素质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乡村教师。我很感激能参加这次国培,短短一段时间内,使我极大地提升自身教育水平与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高效低耗的作文批改方法也是众多小学语文教师所苦苦追寻的。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批改中的一些误区,找出了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的作文批改方法,从而达到灵活新颖,高效低耗的作文批改目的。  【关键词】作文;批改;评语;问题;对策     自古以来,作文难,评改作文更难,难于改的恰如其分,难于改的人人满意。多少年来“精批细改,全批全改”
期刊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阅读是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大量的阅读,可以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直至形成能力。  关键词:传统 阅读 技术  中国的传统教育,主
期刊
【摘 要】“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使长久以来的语文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活气息,本文从生活与语文课堂的关系入手,以笔者的教学案例为剖析载体,详实论证如何为语文课堂注入生活气息并以此引导学生懂生活、有真情。经多年研究,已获得一定的成效,尤其在帮助学生借助语文课堂认知生活等方面,体现了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可贵的示范与借鉴。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活教育;想象力     著名教育家
期刊
【摘 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识字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是儿童由运用口头语言向运用书面语言过渡的重要环节,也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可以说,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应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创新的识字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努力提高识字效率。  【关键词】识字;激趣;提高;效率     1.运用各
期刊
【摘 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基本上是整堂课以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记忆为主。由于方法单一,所以学生课堂效率较低,从而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无从谈能力培养了。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也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教学方法  
期刊
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近日,我们在全校800余名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大体是选出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并列出你喜欢他的原因。从问卷结果可见,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不一定有突出的教学成绩,但他必须是一个能让学生拥有温暖感的教师。  1.他(她)拥有一颗朴素而真诚的心  人有赤子之心,这便是朴素的心灵,它没有设色,没有雕琢,只是一种本性的油然生发。它是一种绝对靠得住的品质,是人永远的财富,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们认识到: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通过对传统教育教学得失的反思,人们认识到,“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到尾”的现象早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了。因此,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迫在眉睫。  【关键词】高中语文;电教化教学     1.电化教学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我们知道,人们通过视觉、听觉
期刊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学从科目、目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