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本人在教学中,以高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依托,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与问题,把生活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高中政治教学的效率。
创设生活化的话题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新课的导入要从学生日常生活、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这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题时,我上课伊始创设了如下话题:看到学校的车一天天增多,我也心痒痒的,可我的工资积蓄只有4万元。围绕是否买车,我和同事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同事甲:建议我买一辆QQ车,价格便宜操控方便实用,且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同事乙:现在公交车这么方便,还买什么车,现在汽车都要进入共享时代了,你钱多得没处花了。同事丙:能源紧缺,我们工资有限,要买就买低小排量、低能耗的车,最好买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还不限行。同事丁主张我应该像他一样买辆二手单车,有钱攒着花。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嘛!1.请问我和4位同事都是理智的消费者吗?2.你是如何看待我们的消费主张的?3.怎样才能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学生带着“是否买车”这一话题投入到学习中,急切想在书中寻找答案。于是我趁热打铁,让他们对我和4位同事的消费主张进行探讨,分析其合理之处和不妥之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整节课轻松愉悦,以谈话的方式结束,快速突破了重难点,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尤其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學校上学,不仅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用于记忆上,而应用在思考上去,所以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启示政治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经济生活》教学时,针对学生过生日互送礼物这一“热点”问题,我提出了下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你过生日,同学送给你的礼物是不是商品?说明理由。2.同学过生日,你为同学挑选的礼物是不是商品?说明理由。通过这一组问题的思考,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商品的含义,也弄清了它与劳动产品的区别。再比如讲解“钱货两清的消费”与“租赁消费”时,我提出了下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你在学校门口买的书,丢了以后,用不用赔?为什么?2.你在学校门口租的书,丢了以后,用不用赔?为什么?通过这一组问题的思考,学生既弄清了“钱货两清的消费”与“租赁消费”各自的特点,也弄明白了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情境”,可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让学生真实地融入到情境中去,亲身体验,启动思维,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教学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中《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题时,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如下生活情境:小张是2016年,河北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年来,小张参加了16场招聘会,咨询了22家单位,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家外资企业给她出了一个题目:分析我国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如果结果让单位满意,就可以聘用她。看到这种情景我提出倡议:让我们一起来帮帮小张吧!于是学生有的从自己的直接经验出发,分析原因,寻求对策;有的则对教科书进行解读,自行理解,归纳并进行整理;还有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探讨交流。学生一下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以空前高涨的热情和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分析,对我国就业“难”的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接着我又创设如下情境: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张终于如愿以偿。参加工作后,小张长期被迫加班,病倒,送往医院,被告知单位没有给投保,病休期间不给发工资。出院后,她请求“带薪休假”在家调养,单位领导告诉她:“休假不解雇就算照顾你了,还想带薪,不可能!”请问:小张的哪些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看到这,学生纷纷把我国《劳动法》中规定的劳动者所享有的权利与小张的遭遇进行对比,很快找到了小张被侵害的合法权益。学生不仅解决了小张的问题,还进一步拓展到国家和企业如何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既解决了问题,还实现了教材的突破,把课本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设生活化的话题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新课的导入要从学生日常生活、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这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题时,我上课伊始创设了如下话题:看到学校的车一天天增多,我也心痒痒的,可我的工资积蓄只有4万元。围绕是否买车,我和同事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同事甲:建议我买一辆QQ车,价格便宜操控方便实用,且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同事乙:现在公交车这么方便,还买什么车,现在汽车都要进入共享时代了,你钱多得没处花了。同事丙:能源紧缺,我们工资有限,要买就买低小排量、低能耗的车,最好买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还不限行。同事丁主张我应该像他一样买辆二手单车,有钱攒着花。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嘛!1.请问我和4位同事都是理智的消费者吗?2.你是如何看待我们的消费主张的?3.怎样才能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学生带着“是否买车”这一话题投入到学习中,急切想在书中寻找答案。于是我趁热打铁,让他们对我和4位同事的消费主张进行探讨,分析其合理之处和不妥之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整节课轻松愉悦,以谈话的方式结束,快速突破了重难点,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尤其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學校上学,不仅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用于记忆上,而应用在思考上去,所以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启示政治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经济生活》教学时,针对学生过生日互送礼物这一“热点”问题,我提出了下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你过生日,同学送给你的礼物是不是商品?说明理由。2.同学过生日,你为同学挑选的礼物是不是商品?说明理由。通过这一组问题的思考,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商品的含义,也弄清了它与劳动产品的区别。再比如讲解“钱货两清的消费”与“租赁消费”时,我提出了下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你在学校门口买的书,丢了以后,用不用赔?为什么?2.你在学校门口租的书,丢了以后,用不用赔?为什么?通过这一组问题的思考,学生既弄清了“钱货两清的消费”与“租赁消费”各自的特点,也弄明白了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情境”,可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让学生真实地融入到情境中去,亲身体验,启动思维,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教学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中《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题时,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如下生活情境:小张是2016年,河北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年来,小张参加了16场招聘会,咨询了22家单位,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家外资企业给她出了一个题目:分析我国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如果结果让单位满意,就可以聘用她。看到这种情景我提出倡议:让我们一起来帮帮小张吧!于是学生有的从自己的直接经验出发,分析原因,寻求对策;有的则对教科书进行解读,自行理解,归纳并进行整理;还有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探讨交流。学生一下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以空前高涨的热情和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分析,对我国就业“难”的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接着我又创设如下情境: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张终于如愿以偿。参加工作后,小张长期被迫加班,病倒,送往医院,被告知单位没有给投保,病休期间不给发工资。出院后,她请求“带薪休假”在家调养,单位领导告诉她:“休假不解雇就算照顾你了,还想带薪,不可能!”请问:小张的哪些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看到这,学生纷纷把我国《劳动法》中规定的劳动者所享有的权利与小张的遭遇进行对比,很快找到了小张被侵害的合法权益。学生不仅解决了小张的问题,还进一步拓展到国家和企业如何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既解决了问题,还实现了教材的突破,把课本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