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成功“翻转”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q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与现代信息技术大融入这一背景下,“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正在以新生事物的“生命力现象”,积极而又逐步地渗透到校园教学活动领域之中,切实地改变了广大师生的教育与学习理念,真正地开启并有力地助推了“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这一新型的课程教学活动,充分地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这一新形势下的现代教育思想。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成功地实现这一“翻转”现象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主要就“学习前置”“重难触摸”“作业设计”“学习评价”等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简要性阐述。
  所谓“翻转”,全称是“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它是指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背景下,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教学时间,把学习决定权由原来的教师把控“归还”给学生。这是新教育理念和先进教学行为的综合体现,即“先学后教、多学少教”。
  在“翻转”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地点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式”的答疑解惑过程。这种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在丰富教学资源、开阔学习视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如何成功地实现“翻转”呢?
  一、在“学习前置”中实现翻转
  “翻转”模式的引入与应用,让广大教学工作者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积极地转化成为学习上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则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逐步地转化为学习过程中的“中心者和主体者”,他们需要在实际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来自我建构知识。然而,“翻转式”学习并不是简单地看几节微课,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认真设计出一些合理有趣的学习任务,并且为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基本条件和相关资源,如教材、微课和时空等,以此引导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以“前置学习”为例。就《我的叔叔于勒》课文来说,笔者没有直接开始课堂教学程序,而是首先引导学生把课前预习中个人(或多人学习小组)所提出来的情况进行梳理,比如,这篇小说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命题?而不是以“于勒的故事”或者“菲利普一家与于勒之间的故事”来命题呢?小说中的主人公究竟是哪一类人物呢?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前置学习内容”。通过这样的探寻,教师由学生零星的回答中初步把握了大家的课前预学情况,为后续课堂奠定基础、做好铺垫。
  然后,让各个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两个(不宜过多)问题并开展相互讨论。最后,在集体范围内进行交流与共享。这一环节,教师针对一些模糊问题集中澄清、纠偏与改错。整个过程“学在前、教在后”,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又赢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在“重难触摸”中实现翻转
  就语文课程而言,无论何种体裁还是何种题材,文艺作品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重点”现象和“难点”问题,而这些都是在实际教学中必须予以解决的主要内容。
  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文章的教学重点在于“学习并体会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互结合的写法”,难点则在于“深刻理解并正确评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人生抱负”。为了让学生在“学前教后”中更好地触摸重点、突破难点,笔者把上述内容分解为如下系列的学习目标:通过工具书和多媒体等途径,自行了解并掌握作者生平、作品创作等背景知识;认真阅读课文,深入赏析文中精彩语段,分别寻找有关“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等一些语句;结合课文内容,深刻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具体内涵;联系实际认知,体会这一名句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以此让学生在个体自学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形式,努力解决这些具体问题。无论结果如何,上述重难点内容都会为学生留下记忆,这就是“翻转”式教学活动的实质性目标。
  三、在“作业设计”中实现翻转
  在语文传统教学过程中,作业设计的主体责任在于教师一方,整个学生群体则是完成作业任务的主要执行者。这种作业设计模式至少存在如下两大弊端:一是作业设计往往随备课教案一起产生,预设成分占据绝对优势,动态生成因素严重不足;二是作业设计共性成分太大,严重缺乏不同层面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翻转”模式下的作业设计可“反其道而行之”,以学生设计为主,与教师设计相互结合。如此而为,就能把教与学的实际情况更加充分地对接起来,最大化地满足不同层面的学生需求。
  以《敬畏自然》课文为例。在内容教学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从“字词句义、写作方法、思想情感、疑难未知”等方面,在“学习与收获、习得与体悟”基础上,共同完成一份书面作业设计;然后在不重复的原则下形成相互共享的“作业超市”;最后,笔者把自己的作业设计投放到教师设计区结合具体事例,你认为“敬畏自然”与“人定胜天”之间相互矛盾吗?如此“上下结合”的作业设计,以基本学情为主,合作完成,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在“学习评价”中实现翻转
  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及其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不仅是课程活动体系中的有机组成,还是促进“教与学”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在傳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对学生开展“单向性”评价活动。换言之,评价是教师进行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地位。“翻转”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可把教师评学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相结合,而且以学生自评为基础,以教师评学为掌控。如此而为,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学习评价的能动性、全面性和客观性。
  在某篇课文教学结束后,教师提供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如基础知识掌握、重难点内容学习、思想情感领悟、个性理解体会等,让学生首先进行有关对照与自我评价,接着在小组形式的范围内进行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最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在集体范围内以“例子”的形式出现,让教师和全体同学对他们一一进行点评,积极而又充分地发挥以点带面、以点促面的示范辐射作用,进而有效地达成“评价几人、教育群体”的全面效果。
  总之,“翻转”教学的根本就在于切实体现“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理念,努力实现“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细学简教”的活动模式。这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中无可逆转的一种必然性趋势。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中学(215500)
其他文献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而调动学生好奇心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  一、从课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我想课题就是问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是比较常见的题材。比如朱自清的《匆匆》、鲁迅的《少年闰土》,李汉容的《山中访友》等等,都是结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
现代飞机设计中广泛采用先进的整体结构设计和“整体制造法”,包括整体框、梁、肋、接头、壁板等复杂结构件。这类零件形状复杂,与飞机曲面外形、风道外形、翼身溶合体外形等有
介绍了超深孔加工的工艺方法。按一定长度断屑,并采用三级排屑,排屑程序的设计方法。提高了钻孔效率并且防止折断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