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23.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6-102-02
小儿秋季腹泻为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是婴幼儿发生腹泻常见原因之一,发病年龄多在6—24个月,〉4岁者少见。发病季节多为秋冬季,每年都有流行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样大便,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危及患儿生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调动患儿自身的积极因素以及准确地实施护理措施,对婴幼儿秋季腹泻的转归,提高小儿成活率,减少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现将98例小儿秋季腹泻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8例住院患儿,男54例,女44例;年龄〈1岁的52例,1~2岁的46例,平均2.1天。腹泻次数〈10次/天的58例,≥10次/天的40例,其中62例患儿伴有发热,54例伴有呕吐,78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脱水。
2 护理体会
2.1 饮食根据医嘱处理,患儿在禁食期间可根据医嘱口服 ORS液,应采用少量多次喂液法,根据病情,逐渐增加喂量,在患儿开始进饮食时给予流食。禁食后,开始喂稀释奶(2份牛奶+1份水+5~10%糖),每次70ml左右,每天6次,入量不足的给口服液体补充,液体量200~300ml/天。对母乳喂养后的患儿,要控制喂奶时间,每次由5分钟逐渐加至10分钟。如患儿因饥饿哭闹,可在喂母乳前,给口服液体30~60 ml。当水样便消失,每天大便5次以下时,可加奶。1岁左右的患儿改吃稀粥。
2.2 静脉补液小儿因喂养方法不同,营养状况差异大,补液时如按年龄计算体重不够准确,应按实际测量体重计算,测后计入体重栏内,作为计算补液量的依据之一。补液时应遵循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随时调整输液速度。注意观察全身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输液时,要选择较粗而易于固定的静脉,输液部位要固定好,注意调整速度,检查输液装置有无漏液,观察局部皮肤有无肿胀及有无输液反应。小量渗液,局部无肿胀,但皮肤发凉、稍硬、柔软感消失,同时液体滴入不畅,此时需要重新进行静脉穿刺。
2.3 防止交叉感染,做好床边隔离。新入院与恢复期的患儿应分室居住,并在床栏上挂床边隔离标记。护理人员接触患儿,换尿布后要勤洗手。奶瓶,奶头使用一次后要更换,饮水瓶每天更换一次。患儿出院后,用1%来苏水消毒房间,以其它物品根据其性质进行相应的消毒。
2.4 准备记录出入量,观察呕吐物及大便性状。①记录大便次数、性质、并估计大便中丢失的水分。患儿的首次大便要留常规检查及培养标本各一份,及时送检。秋季腹泻的大便水分多,色淡,无腥臭。如大便带脓血呈果酱样,疑为痢疾或出血性肠炎,应留标本,并立即报告医生。②记录排尿次数,观察尿量。一般输液后4小时排尿,24小时尿量平均50 ml/Kg者为正常。尿量减少,可能由于入量不足,或吐泻丢失水分较多所致。尿量异常增多,易并发低血钾,均应报告医生。③记录呕吐次数与量。禁食后,呕吐应好转,如呕吐加重,呕吐物为黄绿色液体,腹胀无大便,应疑为肠梗阻,需及时报告。以进一步鉴别为麻痹性肠梗阻或机械性肠梗阻,并准备胃肠减压。如呕吐为咖啡色液体,为胃出血,立即报告医生,禁食、输液。④每次静脉输入的液体量、时间均需填写清楚,口服饮料也要计入,每12小时统计出入量1次,如入量不足,报告医生处理。
2.5 对症护理 ①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由于患病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腺體分泌减少,粘膜脱水、干燥,故细菌易于生长。禁食期间,每天做口腔护理2次。②眼部护理。脱水患儿角膜多干燥、充血,且眼睛不能闭合,角膜暴露易受伤引起感染。可用生理盐水浸润角膜,点眼药膏,眼罩覆盖。③加强臀部护理。每次大便后均应洗净臀部,女婴尿道口接近肛门,应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上行性尿路感染。特别是男婴阴囊部皮肤折叠处,洗净后用柔软布吸干水份,并涂石蜡油。表皮破损时,可用红外线灯照射(注意照射时要有专人看护,避免烫伤),每次15—20分钟左右。渗出液多时,用棉签吸干,涂氧化锌油、紫草油或鱼肝油。局部应尽量暴露,认真仔细做好臀部护理,可以预防泌尿系感染。对营养不良患儿,做好皮肤护理,以预防褥疮发生。④预防:鼓励母乳喂养,加强饮食卫生,发现腹泻患儿应立即就医。
总之,在婴幼儿腹泻的治疗过程中,认真仔细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采用科学的正确的护理措施,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慕狄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儿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266
2.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护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07
3.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卫生部规范教材(供五年一贯制护理学专业用,儿科护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174
(责任审校:高红)
小儿秋季腹泻为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是婴幼儿发生腹泻常见原因之一,发病年龄多在6—24个月,〉4岁者少见。发病季节多为秋冬季,每年都有流行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样大便,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危及患儿生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调动患儿自身的积极因素以及准确地实施护理措施,对婴幼儿秋季腹泻的转归,提高小儿成活率,减少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现将98例小儿秋季腹泻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8例住院患儿,男54例,女44例;年龄〈1岁的52例,1~2岁的46例,平均2.1天。腹泻次数〈10次/天的58例,≥10次/天的40例,其中62例患儿伴有发热,54例伴有呕吐,78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脱水。
2 护理体会
2.1 饮食根据医嘱处理,患儿在禁食期间可根据医嘱口服 ORS液,应采用少量多次喂液法,根据病情,逐渐增加喂量,在患儿开始进饮食时给予流食。禁食后,开始喂稀释奶(2份牛奶+1份水+5~10%糖),每次70ml左右,每天6次,入量不足的给口服液体补充,液体量200~300ml/天。对母乳喂养后的患儿,要控制喂奶时间,每次由5分钟逐渐加至10分钟。如患儿因饥饿哭闹,可在喂母乳前,给口服液体30~60 ml。当水样便消失,每天大便5次以下时,可加奶。1岁左右的患儿改吃稀粥。
2.2 静脉补液小儿因喂养方法不同,营养状况差异大,补液时如按年龄计算体重不够准确,应按实际测量体重计算,测后计入体重栏内,作为计算补液量的依据之一。补液时应遵循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随时调整输液速度。注意观察全身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输液时,要选择较粗而易于固定的静脉,输液部位要固定好,注意调整速度,检查输液装置有无漏液,观察局部皮肤有无肿胀及有无输液反应。小量渗液,局部无肿胀,但皮肤发凉、稍硬、柔软感消失,同时液体滴入不畅,此时需要重新进行静脉穿刺。
2.3 防止交叉感染,做好床边隔离。新入院与恢复期的患儿应分室居住,并在床栏上挂床边隔离标记。护理人员接触患儿,换尿布后要勤洗手。奶瓶,奶头使用一次后要更换,饮水瓶每天更换一次。患儿出院后,用1%来苏水消毒房间,以其它物品根据其性质进行相应的消毒。
2.4 准备记录出入量,观察呕吐物及大便性状。①记录大便次数、性质、并估计大便中丢失的水分。患儿的首次大便要留常规检查及培养标本各一份,及时送检。秋季腹泻的大便水分多,色淡,无腥臭。如大便带脓血呈果酱样,疑为痢疾或出血性肠炎,应留标本,并立即报告医生。②记录排尿次数,观察尿量。一般输液后4小时排尿,24小时尿量平均50 ml/Kg者为正常。尿量减少,可能由于入量不足,或吐泻丢失水分较多所致。尿量异常增多,易并发低血钾,均应报告医生。③记录呕吐次数与量。禁食后,呕吐应好转,如呕吐加重,呕吐物为黄绿色液体,腹胀无大便,应疑为肠梗阻,需及时报告。以进一步鉴别为麻痹性肠梗阻或机械性肠梗阻,并准备胃肠减压。如呕吐为咖啡色液体,为胃出血,立即报告医生,禁食、输液。④每次静脉输入的液体量、时间均需填写清楚,口服饮料也要计入,每12小时统计出入量1次,如入量不足,报告医生处理。
2.5 对症护理 ①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由于患病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腺體分泌减少,粘膜脱水、干燥,故细菌易于生长。禁食期间,每天做口腔护理2次。②眼部护理。脱水患儿角膜多干燥、充血,且眼睛不能闭合,角膜暴露易受伤引起感染。可用生理盐水浸润角膜,点眼药膏,眼罩覆盖。③加强臀部护理。每次大便后均应洗净臀部,女婴尿道口接近肛门,应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上行性尿路感染。特别是男婴阴囊部皮肤折叠处,洗净后用柔软布吸干水份,并涂石蜡油。表皮破损时,可用红外线灯照射(注意照射时要有专人看护,避免烫伤),每次15—20分钟左右。渗出液多时,用棉签吸干,涂氧化锌油、紫草油或鱼肝油。局部应尽量暴露,认真仔细做好臀部护理,可以预防泌尿系感染。对营养不良患儿,做好皮肤护理,以预防褥疮发生。④预防:鼓励母乳喂养,加强饮食卫生,发现腹泻患儿应立即就医。
总之,在婴幼儿腹泻的治疗过程中,认真仔细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采用科学的正确的护理措施,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慕狄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儿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266
2.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护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07
3.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卫生部规范教材(供五年一贯制护理学专业用,儿科护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174
(责任审校: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