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期依靠不可再生资源开采及加工来支撑地区经济的多数资源型城市也已经或即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迫在眉睫,实现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同时,研究探讨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应坚持的经济转型战略。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特征分类协同
资源型城市通常是指其经济依靠单一或多种不可再生资源开采及加工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但是,随着持续多年的开采,不可再生资源逐渐枯竭,如果没有后续产业的推动,城市经济会随之没落。资源型城市必然受到资源自然递减的不可逆转性影响,如何在资源逐渐枯竭的情况下实现城市的经济转型,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关系到众多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必然遵循如下基本规律:资源耗竭)资源型产业收益递减)环境问题递增)城市后期转型。资源型城市的消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蝌蚪式消亡,一种是蚕茧式消亡。所谓蚕茧式消亡,是指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始终依赖矿产资源,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随着资源的枯竭,就像蚕宝宝结茧自缚一样自行消亡。国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云南的东川铜矿,因铜矿石资源的开采而于1958年设为地级市,铜矿产值、税收曾一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的2/3以上。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资源的枯竭。东川矿务局所属的4个铜矿全部破产,1999年,原地级城市东川市降格为昆明市的一个县级区,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矿竭诚衰的城市。蝌蚪式消亡要求资源型城市要以小蝌蚪为榜样,自觉主动地割掉尾巴,适时调整产业结构,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城市。美国的休斯敦、德国鲁尔区的多特蒙德、日本的九州北部地区等,就是这种成功转型的典型。
2、是国情发展状况的实际需要
我国人口稠密,资源型城市的人口规模普遍较大,没有地方可以容纳这么多资源型城市的移民,放弃资源型城市的做法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是不可取的下策,可行的方法是就地实现产业转型的人员安置,是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据统计,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土地面积96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1.54亿人,职工1250万人,登记失业人口90万人,占职工的比重为7.2%,比全国全部城市的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2000年人均GDP7500元,比我国全部城市的平均水平低1150元,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800元,比我国全部城市的平均水平低1700元。要从根本上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居住环境较差、生活质量提高不快甚至下降等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努力增强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模式的选择
1、传统产业链向后延伸的高加工度型
由于历史原因,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通常都是结构单一的原材料工业。根据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演变规律,沿着传统原材料工业产业链条向后延伸,可以形成加工、组装工业;初级加工业还可以通过技术集约化过程向精密加工和深加工发展,最终形成以技术密集型加工业为重心的高加工度化产业模式。一种安排是从资源采掘到轻工业的主导产业选择。另一种安排是从资源采掘到重化工业的主导产业选择。可以根据资源现状和产业优势,利用本地相对丰富、廉价的煤炭等资源建设坑口电站,直接对外输出电力;也可以发展电解铝(铜、镍)、氯碱化工等高能耗产业。
2、扬长避短,融入区域经济
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应成为区域经济产业转移的承接者,把自身的发展纳入区域共同发展的轨道,努力融入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参与区域分工和资源整合,通过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空间内的重组和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促进城市的经济转型。转型时还应努力营造和保持特色优势,加强与区域经济的联系,进行优势互补。即利用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优势,延伸产业链;发挥道路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资源供给充足,人力资源成本低廉的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承载区域经济的增量项目;同时还要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资源型城市大多环境脆弱,在经济转型中应特别注重发展循环经济。
3、使用优势再造模式
所谓优势再造,是指随着自身优势资源的衰退,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从生态条件、区位条件、技术条件等各方面重新认识和确立新的优势。优势再造模式强调矿产资源要素之外政策、生态、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协同关系,适用于由于多年的开发,后续资源接替不上,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的AⅡ和BⅡ型矿城。对于依托条件好、交通运输便利、生产要素流动能力强的AⅡ型矿城,可以利用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或通过招商引资,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全新产业群,把原来从事采掘业的人员转移到新兴的产业上来。如,法国洛林地区,由于煤炭资源枯竭,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高于进口煤炭到岸价格的三倍左右,造成洛林煤炭工业长期亏损,法国政府毅然放弃已经完全丧失竞争力的煤炭和铁矿开采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发展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和环保等新产业。对于依托条件较差的BⅡ型矿城,则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因地制宜地发展新产业。我国辽宁省的阜新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试点,在各级政府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转型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
结语: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并没有统一的范式可供遵循,也没有通用的公理可供套用,国家应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统筹规划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强政策激励,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步伐,从而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为城市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参考文献:
[1]王琳.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兰州大学,2007.
[2]牛妍.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李松博.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特征分类协同
资源型城市通常是指其经济依靠单一或多种不可再生资源开采及加工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但是,随着持续多年的开采,不可再生资源逐渐枯竭,如果没有后续产业的推动,城市经济会随之没落。资源型城市必然受到资源自然递减的不可逆转性影响,如何在资源逐渐枯竭的情况下实现城市的经济转型,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关系到众多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必然遵循如下基本规律:资源耗竭)资源型产业收益递减)环境问题递增)城市后期转型。资源型城市的消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蝌蚪式消亡,一种是蚕茧式消亡。所谓蚕茧式消亡,是指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始终依赖矿产资源,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随着资源的枯竭,就像蚕宝宝结茧自缚一样自行消亡。国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云南的东川铜矿,因铜矿石资源的开采而于1958年设为地级市,铜矿产值、税收曾一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的2/3以上。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资源的枯竭。东川矿务局所属的4个铜矿全部破产,1999年,原地级城市东川市降格为昆明市的一个县级区,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矿竭诚衰的城市。蝌蚪式消亡要求资源型城市要以小蝌蚪为榜样,自觉主动地割掉尾巴,适时调整产业结构,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城市。美国的休斯敦、德国鲁尔区的多特蒙德、日本的九州北部地区等,就是这种成功转型的典型。
2、是国情发展状况的实际需要
我国人口稠密,资源型城市的人口规模普遍较大,没有地方可以容纳这么多资源型城市的移民,放弃资源型城市的做法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是不可取的下策,可行的方法是就地实现产业转型的人员安置,是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据统计,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土地面积96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1.54亿人,职工1250万人,登记失业人口90万人,占职工的比重为7.2%,比全国全部城市的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2000年人均GDP7500元,比我国全部城市的平均水平低1150元,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800元,比我国全部城市的平均水平低1700元。要从根本上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居住环境较差、生活质量提高不快甚至下降等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努力增强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模式的选择
1、传统产业链向后延伸的高加工度型
由于历史原因,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通常都是结构单一的原材料工业。根据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演变规律,沿着传统原材料工业产业链条向后延伸,可以形成加工、组装工业;初级加工业还可以通过技术集约化过程向精密加工和深加工发展,最终形成以技术密集型加工业为重心的高加工度化产业模式。一种安排是从资源采掘到轻工业的主导产业选择。另一种安排是从资源采掘到重化工业的主导产业选择。可以根据资源现状和产业优势,利用本地相对丰富、廉价的煤炭等资源建设坑口电站,直接对外输出电力;也可以发展电解铝(铜、镍)、氯碱化工等高能耗产业。
2、扬长避短,融入区域经济
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应成为区域经济产业转移的承接者,把自身的发展纳入区域共同发展的轨道,努力融入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参与区域分工和资源整合,通过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空间内的重组和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促进城市的经济转型。转型时还应努力营造和保持特色优势,加强与区域经济的联系,进行优势互补。即利用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优势,延伸产业链;发挥道路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资源供给充足,人力资源成本低廉的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承载区域经济的增量项目;同时还要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资源型城市大多环境脆弱,在经济转型中应特别注重发展循环经济。
3、使用优势再造模式
所谓优势再造,是指随着自身优势资源的衰退,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从生态条件、区位条件、技术条件等各方面重新认识和确立新的优势。优势再造模式强调矿产资源要素之外政策、生态、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协同关系,适用于由于多年的开发,后续资源接替不上,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的AⅡ和BⅡ型矿城。对于依托条件好、交通运输便利、生产要素流动能力强的AⅡ型矿城,可以利用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或通过招商引资,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全新产业群,把原来从事采掘业的人员转移到新兴的产业上来。如,法国洛林地区,由于煤炭资源枯竭,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高于进口煤炭到岸价格的三倍左右,造成洛林煤炭工业长期亏损,法国政府毅然放弃已经完全丧失竞争力的煤炭和铁矿开采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发展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和环保等新产业。对于依托条件较差的BⅡ型矿城,则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因地制宜地发展新产业。我国辽宁省的阜新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试点,在各级政府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转型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
结语: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并没有统一的范式可供遵循,也没有通用的公理可供套用,国家应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统筹规划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强政策激励,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步伐,从而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为城市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参考文献:
[1]王琳.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兰州大学,2007.
[2]牛妍.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李松博.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