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将苏轼诗文灵活地融入小说中。现将其中引用苏轼诗文的十七處以列表方式呈现出来,结合语境与文本,从人物、情节、旨意等方面分别加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苏轼诗文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本文认为,《红楼梦》中的苏轼诗文和小说文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增添了小说的抒情色彩,而且对于展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悲剧命运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使小说的情节结构与主旨表达更加丰富饱满。
关键词:《红楼梦》 苏轼诗文 接受研究
一、《红楼梦》中引用苏轼诗文统计
《红楼梦》最大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部“诗化”的小说。《红楼梦》的“诗化”最明显的表现便是直接出现在小说中的诗歌,它和人物、情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客观地研究苏轼诗文对《红楼梦》的影响,首先要探明苏轼诗文在《红楼梦》中的分布情况。笔者以《红楼梦大辞典》和《红楼梦鉴赏辞典》为数据来源,对《红楼梦》中所引用或化用的苏轼诗文做了初步统计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一、为了严谨,笔者的统计对象是《红楼梦》中直接引用的苏轼诗文,或学者达成共识的化用的苏轼诗文,其他化用,若太过牵强或是有争议,不计入统计范围;二、由于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作为影响的接受者,笔者在进行讨论时,仅讨论前八十回文本,并不把学界有争议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文本列入范围。根据统计分析,《红楼梦》中引用的苏轼诗文有十七处,详见下表:
二、《红楼梦》对苏轼诗文的接受分析
在《红楼梦》中,对苏轼诗文的接受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一般性的用典,以增添文本的“诗化”色彩。如第十七回清客为怡红院拟匾额“崇光泛彩”,借苏诗“东风袅袅泛崇光”之句点明海棠。但怡红院中“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颗西府海棠”,“崇光泛彩”不能兼顾蕉棠两植,故宝玉不满意。同一回中宝玉所作“红妆夜未眠”亦借此典。再如第七十回黛玉《桃花行》以织女天机所织锦被之色喻桃花之红色,和苏诗以天机云锦喻朝霞之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更多时候,《红楼梦》对苏轼诗文的接受是和小说人物、情节、旨意有较大关联的。
《红楼梦》背景的设置,是基于一个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开卷作者提出,全书的“根由”是女娲弃用了一块多余的补天石,将其置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女娲补天”的神话自古有之,“多余的补天石”却是化苏轼《儋耳山》诗意而来。苏轼晚年被贬海南之时,游历儋耳山,见山下之石,想象它们“尽是补天馀”,此处一语双关,补天之余实则是自嘲被朝廷遗弃到此蛮荒之地,无法成为世俗观念上的“有用”之才。而《红楼梦》中那块被弃置的石头,也有自嘲之意:“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细而品之,苏轼和《红楼梦》通过“多余石”表达的态度,明贬暗褒,除了自嘲,更有一种对世俗观念的挑战,这也奠定了《红楼梦》的创作基调。
《好了歌注》出自《红楼梦》第一回,在全书中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从结构意义上讲,甄士隐的遭遇其实是贾府荣枯的预演,在全书的总结构中起着一种“引子”的作用;从内容意义上,它是对《好了歌》的注解,也是全书主旨的反映。“当年笏满床”事典出自《旧唐书·崔神庆传》:“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人,趋奏省闼。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形容家中达官贵人很多。而“笏满床”语典则出自苏轼 《寄诸子侄》:“他年汝曹笏满床,中夜起舞踏破瓮。”此诗作于苏轼晚年远赴儋州的途中,一生宦海沉浮的苏轼早已体悟到官职、名利、财富等东西的无常,教导子侄莫要像“痴人破瓮”典故中的人一样,因过分渴望名利而做出荒唐之事。“笏满床”这个语典背后,反映的是曹雪芹和苏轼共通的对于人生的体悟。
《聪明累》是第五回贾宝玉梦中随警幻仙姑神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红楼梦》十四支曲之一,描写了王熙风机关算尽、枉费心机而死的命运和贾府最终一败涂地的结局。“聪明累”即“聪明反被聪明误”之意,取意苏轼《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苏诗戏谑中含着自嘲和讽刺,是经历贬谪后的无奈;曹雪芹用此意,对王熙凤惋惜中含着批判,也预示了贾府走向衰落的必然性。
第三十七回黛玉《咏白海棠》“月窟仙人缝缟袂”,化用苏轼“月黑林间逢缟袂”。“缟袂”一词指白绢做的衣服,或指丧服,苏诗中以之喻白梅花;而黛玉诗中,“缟袂”具有双关作用,既是喻白海棠,也是指丧服。曹雪芹化苏诗中“逢”为“缝”,以“仙人缝缟袂”暗示前世为绛珠仙草的黛玉的薄命结局。
第三十八回宝玉咏螃蟹,“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一联整体化用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苏诗写于其被贬黄州之时,此时苏轼一腔才华抱负未能施展,只得自嘲为口腹奔忙。宝玉称苏轼为“坡仙”,又化用其诗意,可见对苏轼人生态度的肯定以及隐隐透露出自得之意。此处化用苏诗,是为紧密表现人物性格服务的。
第五十回雪天联诗,此处以“煮芋”对“撒盐”,以苏诗中山芋之白来喻雪之白。“撒盐空中差可拟”喻雪是已有的用典之法,故是“旧谣”;“煮芋”喻雪出自黛玉之口,旧典新用,是“新赏”,也反映了黛玉在诗歌创作上不蹈故常的特点。同一回中,李纹作“冻脸有痕皆是血”句以咏红梅花,“冻脸”一词取自苏轼咏梅之句“自怜冰脸不时宜”。红梅盛开本应是乐事,李纹却联想到“血”,再加上苏诗中的“不时宜”一词,或预示李纹的悲剧命运。
第六十三回,群芳宴上史湘云掣得海棠花签, 签上的诗句是苏轼咏海棠的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小说中,海棠一直是湘云的象征。咏白海棠时,湘云在宝黛钗探四人已出佳作的情况下,连写两首,别有意趣,赢得了众人的赞叹;她的丫鬟名叫翠缕,出自书中第十八回对怡红院海棠的描写“丝垂翠缕,葩吐丹砂”;花名签则更是确定了海棠花与湘云的对应关系。而苏轼与海棠也有密切的关系,苏轼的海棠诗虽然只有两首,但都是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海棠诗有很大的影响。第一首海棠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写于苏轼初贬黄州之时,诗中的海棠幽独高洁却不被人欣赏,寄寓了诗人深深的流落之感。其中,“嫣然一笑竹篱间”“自然富贵出天姿”写出了海棠随遇而安、清新自然的特点,而湘云所作海棠诗“也宜墙角也宜盆”一句也表达了相似的意思,同时这也是湘云自身乐观旷达个性的写照。第二首海棠诗《海棠》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第五年,此时诗人心境平和,诗中自然而然流露着爱花惜花之痴情。“只恐夜深花睡去”点化杨贵妃“海棠睡未足”的典故,以人喻花,写出了海棠花的娇憨妍丽,又与湘云醉卧的情节暗合。所以,第六十三回对苏轼诗句的引用,不仅仅是形成了湘云—海棠的对应关系,还隐藏了苏轼—海棠—湘云这样的对应链条。
关键词:《红楼梦》 苏轼诗文 接受研究
一、《红楼梦》中引用苏轼诗文统计
《红楼梦》最大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部“诗化”的小说。《红楼梦》的“诗化”最明显的表现便是直接出现在小说中的诗歌,它和人物、情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客观地研究苏轼诗文对《红楼梦》的影响,首先要探明苏轼诗文在《红楼梦》中的分布情况。笔者以《红楼梦大辞典》和《红楼梦鉴赏辞典》为数据来源,对《红楼梦》中所引用或化用的苏轼诗文做了初步统计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一、为了严谨,笔者的统计对象是《红楼梦》中直接引用的苏轼诗文,或学者达成共识的化用的苏轼诗文,其他化用,若太过牵强或是有争议,不计入统计范围;二、由于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作为影响的接受者,笔者在进行讨论时,仅讨论前八十回文本,并不把学界有争议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文本列入范围。根据统计分析,《红楼梦》中引用的苏轼诗文有十七处,详见下表:
二、《红楼梦》对苏轼诗文的接受分析
在《红楼梦》中,对苏轼诗文的接受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一般性的用典,以增添文本的“诗化”色彩。如第十七回清客为怡红院拟匾额“崇光泛彩”,借苏诗“东风袅袅泛崇光”之句点明海棠。但怡红院中“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颗西府海棠”,“崇光泛彩”不能兼顾蕉棠两植,故宝玉不满意。同一回中宝玉所作“红妆夜未眠”亦借此典。再如第七十回黛玉《桃花行》以织女天机所织锦被之色喻桃花之红色,和苏诗以天机云锦喻朝霞之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更多时候,《红楼梦》对苏轼诗文的接受是和小说人物、情节、旨意有较大关联的。
《红楼梦》背景的设置,是基于一个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开卷作者提出,全书的“根由”是女娲弃用了一块多余的补天石,将其置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女娲补天”的神话自古有之,“多余的补天石”却是化苏轼《儋耳山》诗意而来。苏轼晚年被贬海南之时,游历儋耳山,见山下之石,想象它们“尽是补天馀”,此处一语双关,补天之余实则是自嘲被朝廷遗弃到此蛮荒之地,无法成为世俗观念上的“有用”之才。而《红楼梦》中那块被弃置的石头,也有自嘲之意:“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细而品之,苏轼和《红楼梦》通过“多余石”表达的态度,明贬暗褒,除了自嘲,更有一种对世俗观念的挑战,这也奠定了《红楼梦》的创作基调。
《好了歌注》出自《红楼梦》第一回,在全书中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从结构意义上讲,甄士隐的遭遇其实是贾府荣枯的预演,在全书的总结构中起着一种“引子”的作用;从内容意义上,它是对《好了歌》的注解,也是全书主旨的反映。“当年笏满床”事典出自《旧唐书·崔神庆传》:“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人,趋奏省闼。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形容家中达官贵人很多。而“笏满床”语典则出自苏轼 《寄诸子侄》:“他年汝曹笏满床,中夜起舞踏破瓮。”此诗作于苏轼晚年远赴儋州的途中,一生宦海沉浮的苏轼早已体悟到官职、名利、财富等东西的无常,教导子侄莫要像“痴人破瓮”典故中的人一样,因过分渴望名利而做出荒唐之事。“笏满床”这个语典背后,反映的是曹雪芹和苏轼共通的对于人生的体悟。
《聪明累》是第五回贾宝玉梦中随警幻仙姑神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红楼梦》十四支曲之一,描写了王熙风机关算尽、枉费心机而死的命运和贾府最终一败涂地的结局。“聪明累”即“聪明反被聪明误”之意,取意苏轼《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苏诗戏谑中含着自嘲和讽刺,是经历贬谪后的无奈;曹雪芹用此意,对王熙凤惋惜中含着批判,也预示了贾府走向衰落的必然性。
第三十七回黛玉《咏白海棠》“月窟仙人缝缟袂”,化用苏轼“月黑林间逢缟袂”。“缟袂”一词指白绢做的衣服,或指丧服,苏诗中以之喻白梅花;而黛玉诗中,“缟袂”具有双关作用,既是喻白海棠,也是指丧服。曹雪芹化苏诗中“逢”为“缝”,以“仙人缝缟袂”暗示前世为绛珠仙草的黛玉的薄命结局。
第三十八回宝玉咏螃蟹,“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一联整体化用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苏诗写于其被贬黄州之时,此时苏轼一腔才华抱负未能施展,只得自嘲为口腹奔忙。宝玉称苏轼为“坡仙”,又化用其诗意,可见对苏轼人生态度的肯定以及隐隐透露出自得之意。此处化用苏诗,是为紧密表现人物性格服务的。
第五十回雪天联诗,此处以“煮芋”对“撒盐”,以苏诗中山芋之白来喻雪之白。“撒盐空中差可拟”喻雪是已有的用典之法,故是“旧谣”;“煮芋”喻雪出自黛玉之口,旧典新用,是“新赏”,也反映了黛玉在诗歌创作上不蹈故常的特点。同一回中,李纹作“冻脸有痕皆是血”句以咏红梅花,“冻脸”一词取自苏轼咏梅之句“自怜冰脸不时宜”。红梅盛开本应是乐事,李纹却联想到“血”,再加上苏诗中的“不时宜”一词,或预示李纹的悲剧命运。
第六十三回,群芳宴上史湘云掣得海棠花签, 签上的诗句是苏轼咏海棠的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小说中,海棠一直是湘云的象征。咏白海棠时,湘云在宝黛钗探四人已出佳作的情况下,连写两首,别有意趣,赢得了众人的赞叹;她的丫鬟名叫翠缕,出自书中第十八回对怡红院海棠的描写“丝垂翠缕,葩吐丹砂”;花名签则更是确定了海棠花与湘云的对应关系。而苏轼与海棠也有密切的关系,苏轼的海棠诗虽然只有两首,但都是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海棠诗有很大的影响。第一首海棠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写于苏轼初贬黄州之时,诗中的海棠幽独高洁却不被人欣赏,寄寓了诗人深深的流落之感。其中,“嫣然一笑竹篱间”“自然富贵出天姿”写出了海棠随遇而安、清新自然的特点,而湘云所作海棠诗“也宜墙角也宜盆”一句也表达了相似的意思,同时这也是湘云自身乐观旷达个性的写照。第二首海棠诗《海棠》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第五年,此时诗人心境平和,诗中自然而然流露着爱花惜花之痴情。“只恐夜深花睡去”点化杨贵妃“海棠睡未足”的典故,以人喻花,写出了海棠花的娇憨妍丽,又与湘云醉卧的情节暗合。所以,第六十三回对苏轼诗句的引用,不仅仅是形成了湘云—海棠的对应关系,还隐藏了苏轼—海棠—湘云这样的对应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