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中提到,在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前提下,进一步放宽互联网诊疗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制定公布全国统一的互联网医疗审批标准。
《民生周刊》记者梳理发现,尽管《意见》中关于互联网医疗的内容不多,但提到的诊疗范围、医保支付、审批标准,均是行业热议的现实意义较强的话题,干货满满。
有业内人士表示,《意见》让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政策利好,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由于其便捷性、应用人群和范围的增加,对于整体互联网医疗市场有很大促进作用。
“当前,主要问题仍然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带来的看病贵、看病难,以及分级诊疗能否切实落实。”这位业内人士说,“互联网医疗产品和平台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纳入医保后,或能带来根本性改变。”
医保支付为行业解绑
回顾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历程,2014年起步,2015年、2016年出现爆发式增长,从2017年起进入低谷。主要原因是,多数平台无法找到成熟的变现模式,盈利困难。
“以往,受电子处方流转能力以及医保支付的制约,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在黑龙江饶河县从事医疗药品行业多年的郭成良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此前,互联网医疗完全不具备和线下医院竞争的能力。”
主要问题在于医保支付体系存在闭环。业内专家认为,要解决互联网医疗盈利难题,核心在于完善支付体系。2019年前,互联网医疗的支付主要有两种,一是自费,这也是目前最主要的支付方式;二是商业保险支付,但整体还在早期发展阶段。
有受访民众告诉记者,虽然网上第三方平台让看病、买药变得便捷高效,但由于无法使用医保,完全自付费用是其无法接受的,“我宁愿去线下医院排队,也不会多掏钱购买这样的服务。”
但随着医保支付即将破局,互联网医疗行业重新得到公众关注,同时也吸引了新的入局者。
有报道显示,某中医连锁企业宣布与某中医互联网医疗机构达成战略合作,目的是加码线上问诊。再如,全国不少线下公立医院纷纷开通网上问诊业务。
对于市场的发展与机遇,有机构预测,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后,蕴含着新的产业变局机会,互联网医疗支付端市场规模在2025年可达5970亿元,其中,线上医保端支付规模将从0元增长至2025年的1057亿元,且预计会持续增长。
疫情催化网络医疗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部分医院的诊疗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这也催生了公众对于互联网医疗的问诊需求。
据报道,疫情期间某问诊平台视频和图文问诊日均达600人次,同比增长近5倍,累计服务问诊近10万人次,支撑线上服务的医生近一万名。有第三方数据机构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年度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预计达2000亿元,同比增长46.7%。
截至目前,行业内的互联网医院数量已经达到500余家,且今年以来,互联网医院的建设数量、实体医院搭建互联网医院的需求均大幅增加。有评论指出,互联网医院已成为“新基建”大背景下“互联网 医疗健康”的基础设施。
疫情也让更多患者逐渐适应了“不见面”的问诊及购药习惯,让互联网医疗服务广度得到延伸。
比如,以在线咨询问诊为基础不断做延展,在满足防控需求的同时,线上诊疗全流程也被打通,互联网医院服务内容进一步丰富,模式得以升级。有线上机构推出的数字健共体,打通线上线下,重构医疗医药和医保服务流程,促进“三医联动”。
在慢病管理领域,有平台发力AI与智能硬件,以智能音箱为载体制定一体化慢病管理方案。
有平台则在既有慢病管理服务闭环的基础上,为医生和患者配置了医生助理、患者健康管理师等新兴平台管理力量,进一步升级慢病管理闭环,让慢病管理更加趋于精细化运营,为慢病患者提供线上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