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市上有个麻花铺子,打理铺子的是一个女人,大人小孩都管她叫徐姐,她每天不多不少就做五百根,卖完就收摊,生意特火。
徐姐说,炸麻花要把好三关:一关是醒面关。徐姐每天中午给孩子做完饭,然后就搬出来她家的两个大陶泥盆,装好面,开始和面,醒面,这些面正好够做五百根麻花的,然后放到阴凉处醒上。说到这里得补充一句,徐姐用的面粉那可是上好的雪花粉。二关是放料。往醒好的面里加入食用矾、蜂蜜等其他配料,这可是技术活,放多放少就看面醒到什么程度。三关是油炸。炸麻花油的热度很关键,太热太凉都不行。炸的时间长短,也有学问。炸时间长了,麻花就炸过劲了。炸不到时候,麻花不酥,口感会不好。炸麻花的油要定期更换,徐姐炸麻花的大豆油用的是小榨豆油,而且用上一两次就全部换掉了。豆油更换频率高,炸麻花的成本就上来了,所以别人家炸麻花都舍不得换豆油,反反复复地使用。徐姐说,豆油如果炸麻花炸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那豆油就乏了。她说,炸麻花是良心生意,得用心去做,面要好面,油要好油,心要好心,这样才能做出来好吃的麻花。徐姐还跟人解释说,我个人的力气做五百根麻花正好。每根麻花挣三角钱,一天下来,就能赚上一百五十多块钱;一个月下来我和孩子的花销就够用了。徐姐丈夫在孩子八九岁时,在车祸中死了。徐姐怕孩子受气,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一直领着孩子自己过。徐姐孩子上初中时,家附近的中學被撤并了。要上中学就得到镇上,镇里离徐姐家得有三十多里地。徐姐家是个女孩子,她不放心,就把孩子转学到城里。徐姐租房陪孩子读书。刚来时,徐姐在饭店后厨干活,挣不了几个钱,还得贪黑起早。孩子中午吃不上饭,徐姐很心疼孩子。徐姐有个表婶会炸麻花,她就跟表婶学会了这手艺,而且做出来的麻花,比她表婶做的还好吃呢。
徐姐麻花铺子,放了两张简易的桌凳。最多时也就够容下八九个人坐下吃。大多数来吃麻花的,要不搭个桌角站在那里吃;要不买了麻花、豆浆,拿着回家去吃。铺子北角的架子上,是徐姐自制的免费小咸菜,有三四样,用一个个小碟装着。咸菜架子旁边是装钱的匣子,是用一个铁制的月饼盒子改装的。钱匣子上写了“零钱自找”。这个麻花铺子有几年了,钱匣子里面的钱,天天回家数,钱还从来没少过。徐姐炸麻花忙不过来,也就腾不出手来收顾客的钱,都是顾客吃完了,根据自己吃的多少,自己算账,自己往钱匣子里面放钱。多了的钱,自己到钱匣子按格里的零钱数自己找回来。一元钱一根麻花,一碗豆浆一元钱,这些年就一直是这个价。大豆涨价了,面粉涨价了,豆油涨价了,别人炸的麻花涨价了,徐姐的麻花刮来多大的风,都没吹动过,就是老价格,纹丝不动。徐姐回家查钱时有时钱要多出来,这些多出来的钱,是有些顾客算账时故意不往回找零钱积存下来的,他们或许不在乎那点零钱,或许看到徐姐一个寡妇带着一个孩子生活不容易,主动放弃了自己多余的零钱。如果钱匣子里面有了多余的钱,第二天徐姐再回答顾客付钱时,就会又添上一句:“别忘了拿你自己余下的零钱啊!”徐姐在油锅前忙碌,旁边是排着长长的像蛇一样买麻花的长队。等排到前头的客人喊道:“徐姐,麻花一根,浆子一碗。”客人声落。徐姐声起:“好哩。”不一会儿,那黄澄澄的大麻花,就被徐姐从锅里挑了出来,放到给客人准备好的盘子里面。
早晨来吃麻花的人,大多数是附近的居民,上学的学生,出门赶车图个方便的过路客,还有附近工地干活的农民工,闻名而来的外地客人,他们都喜欢吃徐姐的大麻花。常来徐姐这里吃麻花的有个腿瘸背驼的妇女,她带个五六岁小女孩,徐姐常常不收她们的钱,而且还炸些麻花鬏,用塑料袋给孩子装上,拿回家去吃。孩子的妈妈一来,就帮徐姐拣拣盘碗筷子,收收钱,收拾桌子干些零活,一来二去她跟徐姐处得跟亲姐妹似的,家里有啥大事小情的都跟徐姐商量商量。
有一天,县红十字协会的同志抱着募捐箱子,利用早市人多,组织募捐活动。募捐的同志介绍说,县城有位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得了白血病,家里非常贫困,治不起,动员大家捐点钱,帮助帮助她。募捐的同志刚到徐姐小摊前,徐姐就迎了出去。徐姐说,我捐出一天的收入,给您一百五十块。募捐的同志说徐大姐您炸麻花不容易,捐一百就行了,早市商户大部分人家都捐五十块。
徐姐很坚决:“我就捐一百五十块,您收下吧,微薄之力,一点意思。”
责任编辑:蒋建伟
徐姐说,炸麻花要把好三关:一关是醒面关。徐姐每天中午给孩子做完饭,然后就搬出来她家的两个大陶泥盆,装好面,开始和面,醒面,这些面正好够做五百根麻花的,然后放到阴凉处醒上。说到这里得补充一句,徐姐用的面粉那可是上好的雪花粉。二关是放料。往醒好的面里加入食用矾、蜂蜜等其他配料,这可是技术活,放多放少就看面醒到什么程度。三关是油炸。炸麻花油的热度很关键,太热太凉都不行。炸的时间长短,也有学问。炸时间长了,麻花就炸过劲了。炸不到时候,麻花不酥,口感会不好。炸麻花的油要定期更换,徐姐炸麻花的大豆油用的是小榨豆油,而且用上一两次就全部换掉了。豆油更换频率高,炸麻花的成本就上来了,所以别人家炸麻花都舍不得换豆油,反反复复地使用。徐姐说,豆油如果炸麻花炸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那豆油就乏了。她说,炸麻花是良心生意,得用心去做,面要好面,油要好油,心要好心,这样才能做出来好吃的麻花。徐姐还跟人解释说,我个人的力气做五百根麻花正好。每根麻花挣三角钱,一天下来,就能赚上一百五十多块钱;一个月下来我和孩子的花销就够用了。徐姐丈夫在孩子八九岁时,在车祸中死了。徐姐怕孩子受气,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一直领着孩子自己过。徐姐孩子上初中时,家附近的中學被撤并了。要上中学就得到镇上,镇里离徐姐家得有三十多里地。徐姐家是个女孩子,她不放心,就把孩子转学到城里。徐姐租房陪孩子读书。刚来时,徐姐在饭店后厨干活,挣不了几个钱,还得贪黑起早。孩子中午吃不上饭,徐姐很心疼孩子。徐姐有个表婶会炸麻花,她就跟表婶学会了这手艺,而且做出来的麻花,比她表婶做的还好吃呢。
徐姐麻花铺子,放了两张简易的桌凳。最多时也就够容下八九个人坐下吃。大多数来吃麻花的,要不搭个桌角站在那里吃;要不买了麻花、豆浆,拿着回家去吃。铺子北角的架子上,是徐姐自制的免费小咸菜,有三四样,用一个个小碟装着。咸菜架子旁边是装钱的匣子,是用一个铁制的月饼盒子改装的。钱匣子上写了“零钱自找”。这个麻花铺子有几年了,钱匣子里面的钱,天天回家数,钱还从来没少过。徐姐炸麻花忙不过来,也就腾不出手来收顾客的钱,都是顾客吃完了,根据自己吃的多少,自己算账,自己往钱匣子里面放钱。多了的钱,自己到钱匣子按格里的零钱数自己找回来。一元钱一根麻花,一碗豆浆一元钱,这些年就一直是这个价。大豆涨价了,面粉涨价了,豆油涨价了,别人炸的麻花涨价了,徐姐的麻花刮来多大的风,都没吹动过,就是老价格,纹丝不动。徐姐回家查钱时有时钱要多出来,这些多出来的钱,是有些顾客算账时故意不往回找零钱积存下来的,他们或许不在乎那点零钱,或许看到徐姐一个寡妇带着一个孩子生活不容易,主动放弃了自己多余的零钱。如果钱匣子里面有了多余的钱,第二天徐姐再回答顾客付钱时,就会又添上一句:“别忘了拿你自己余下的零钱啊!”徐姐在油锅前忙碌,旁边是排着长长的像蛇一样买麻花的长队。等排到前头的客人喊道:“徐姐,麻花一根,浆子一碗。”客人声落。徐姐声起:“好哩。”不一会儿,那黄澄澄的大麻花,就被徐姐从锅里挑了出来,放到给客人准备好的盘子里面。
早晨来吃麻花的人,大多数是附近的居民,上学的学生,出门赶车图个方便的过路客,还有附近工地干活的农民工,闻名而来的外地客人,他们都喜欢吃徐姐的大麻花。常来徐姐这里吃麻花的有个腿瘸背驼的妇女,她带个五六岁小女孩,徐姐常常不收她们的钱,而且还炸些麻花鬏,用塑料袋给孩子装上,拿回家去吃。孩子的妈妈一来,就帮徐姐拣拣盘碗筷子,收收钱,收拾桌子干些零活,一来二去她跟徐姐处得跟亲姐妹似的,家里有啥大事小情的都跟徐姐商量商量。
有一天,县红十字协会的同志抱着募捐箱子,利用早市人多,组织募捐活动。募捐的同志介绍说,县城有位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得了白血病,家里非常贫困,治不起,动员大家捐点钱,帮助帮助她。募捐的同志刚到徐姐小摊前,徐姐就迎了出去。徐姐说,我捐出一天的收入,给您一百五十块。募捐的同志说徐大姐您炸麻花不容易,捐一百就行了,早市商户大部分人家都捐五十块。
徐姐很坚决:“我就捐一百五十块,您收下吧,微薄之力,一点意思。”
责任编辑:蒋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