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孕育着语文。可以这样说,生活是语文的灵魂,语文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方显得有生气,有灵气,有活气。冲破“教室的四壁”,引入生活的活水,多想办法,多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就会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教与学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扩展语文的学习内容,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育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的要求。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呢?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在备课中,多方翻阅查找相关的资料,力求把课上活
新信息的传递,本身就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我的讲述,有时甚至是学生的讲述,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如我在讲解余光中的《乡愁》时,引导学生去网上查找余光中的简历,并补充介绍了有关乡愁这一主题的中外诗歌、散文;在讲解郑振铎的《海燕》时.把高尔基的著名散文诗《海燕》也搬了出来,让学生从内容、写作手法、思想感情上进行了比较。这样触类旁通,课上活了,学生通过这些补充材料,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增加了不少见识,可谓受益匪浅。
当然,老师要肯学,善于动脑,这是前提。否则按部就班,不要说让学生开拓视野,就是书本上的现成知识,他们也未必想学。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只要引导得法,是可以实施计划,达到一定的目的。
二、朗读课注重朗读课外美文、精品小诗
通过师生互读,在阅读中欣赏,在阅读中陶醉,从而感受到语文学科溶于生活,溶于时代,溶于社会的美妙和真实,以此激发学生从阅读中捕捉灵感。如我在朗读冰心的《纸船》时,不少学生为之动容。母女情深如涓涓细流在他们心里流淌,静静地。那博大的母爱在女儿的思念中跃然纸上,不再抽象。我很鼓励学生读书,他们也常常把他们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拿来给大家读。有时候,真忘记在课堂上,因为那明媚的阳光,清澈的蓝天,悠悠的白云,绿茸茸的青草,各色的鲜花,茂密的树木,潺潺的流水,清脆的鸟鸣,还有那英雄似的人物,仿佛让我们师生徜徉在一个美妙的花园。心与心的对白,情与情的交流,这不正是一个至真至纯的人间天堂?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不打开心扉,在美文的世界流连忘返?古人云“书能明智,书能娱性”,不正是如此吗?
三、每周一则读书笔记,做到有摘录,有评点
阅读资料可以是每期的课外读本,也可以另选。分为:1.摘录:如优美词句,百科小知识等;2.赏析:品味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写作手法的精巧,感情细腻的表达等等;3.评说:你对文章的整体感受,你对作者细节处理的看法等;4.借鉴:你从中学到什么,感悟到什么等等。这种读书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个学生每周阅读一章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对里面的建筑、人物颇感兴趣。恰好半期考试写说明文,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学校最有特色的建筑物,他真是如鱼得水,写得条理清晰,特征突出。这就是课外阅读。课外积累在不经意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以前的语文老师,视教材为唯一的读本,其余的概不许看。我本人就因为课余看小说被老师逮着,没收了书不说,还请了我父亲,害得我父亲一怒之下回去撕了一本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让我伤心了好久。好在我也成了一名语文老师,我永远不会让我的学生担惊受怕地偷偷摸摸读课外书。同事们说我知识面广,学生们特爱听我讲课,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从小喜欢读书,而且做的读书笔记有满满的八大本。学生知道我特别爱读书,还经常来向我借书,我总是来者不拒。还书的时候,我总喜欢询问他们是否有收获,有时竟不知不觉谈了起来,真是有趣。
四、现代科技的发展,开辟了计算机应用领域
我自然不赞成学生沉溺网吧,以打游戏为乐。但我绝对鼓励他们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在教学中,我也经常运用电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既增加了化抽象为直观形象的表达,又给学生传递了不少的新信息。如在介绍鲁迅作品的时候,给他们播放了影片《药》、《祝福》等,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加深了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在无形中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当然,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新课标的实施以及素质教育全面而深刻的推进,语文教育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肩上的分量和责任。那么,如何才能培育出国家合格的、真正有用的人才呢?又怎样才能让语文教育尽快地适应这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呢?我想: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大胆革新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教育需要成果,呼唤成果!面对这份厚重的期待,我有责任作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去奋力拼搏。
的确,生活是如此广阔无边,知识又是如此博大精深,作为教育工作者,给学生传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那么,让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自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灵活学习,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创新并形成终身不懈学习的能力,是多么重要!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塘桥初级中学。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呢?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在备课中,多方翻阅查找相关的资料,力求把课上活
新信息的传递,本身就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我的讲述,有时甚至是学生的讲述,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如我在讲解余光中的《乡愁》时,引导学生去网上查找余光中的简历,并补充介绍了有关乡愁这一主题的中外诗歌、散文;在讲解郑振铎的《海燕》时.把高尔基的著名散文诗《海燕》也搬了出来,让学生从内容、写作手法、思想感情上进行了比较。这样触类旁通,课上活了,学生通过这些补充材料,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增加了不少见识,可谓受益匪浅。
当然,老师要肯学,善于动脑,这是前提。否则按部就班,不要说让学生开拓视野,就是书本上的现成知识,他们也未必想学。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只要引导得法,是可以实施计划,达到一定的目的。
二、朗读课注重朗读课外美文、精品小诗
通过师生互读,在阅读中欣赏,在阅读中陶醉,从而感受到语文学科溶于生活,溶于时代,溶于社会的美妙和真实,以此激发学生从阅读中捕捉灵感。如我在朗读冰心的《纸船》时,不少学生为之动容。母女情深如涓涓细流在他们心里流淌,静静地。那博大的母爱在女儿的思念中跃然纸上,不再抽象。我很鼓励学生读书,他们也常常把他们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拿来给大家读。有时候,真忘记在课堂上,因为那明媚的阳光,清澈的蓝天,悠悠的白云,绿茸茸的青草,各色的鲜花,茂密的树木,潺潺的流水,清脆的鸟鸣,还有那英雄似的人物,仿佛让我们师生徜徉在一个美妙的花园。心与心的对白,情与情的交流,这不正是一个至真至纯的人间天堂?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不打开心扉,在美文的世界流连忘返?古人云“书能明智,书能娱性”,不正是如此吗?
三、每周一则读书笔记,做到有摘录,有评点
阅读资料可以是每期的课外读本,也可以另选。分为:1.摘录:如优美词句,百科小知识等;2.赏析:品味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写作手法的精巧,感情细腻的表达等等;3.评说:你对文章的整体感受,你对作者细节处理的看法等;4.借鉴:你从中学到什么,感悟到什么等等。这种读书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个学生每周阅读一章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对里面的建筑、人物颇感兴趣。恰好半期考试写说明文,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学校最有特色的建筑物,他真是如鱼得水,写得条理清晰,特征突出。这就是课外阅读。课外积累在不经意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以前的语文老师,视教材为唯一的读本,其余的概不许看。我本人就因为课余看小说被老师逮着,没收了书不说,还请了我父亲,害得我父亲一怒之下回去撕了一本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让我伤心了好久。好在我也成了一名语文老师,我永远不会让我的学生担惊受怕地偷偷摸摸读课外书。同事们说我知识面广,学生们特爱听我讲课,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从小喜欢读书,而且做的读书笔记有满满的八大本。学生知道我特别爱读书,还经常来向我借书,我总是来者不拒。还书的时候,我总喜欢询问他们是否有收获,有时竟不知不觉谈了起来,真是有趣。
四、现代科技的发展,开辟了计算机应用领域
我自然不赞成学生沉溺网吧,以打游戏为乐。但我绝对鼓励他们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在教学中,我也经常运用电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既增加了化抽象为直观形象的表达,又给学生传递了不少的新信息。如在介绍鲁迅作品的时候,给他们播放了影片《药》、《祝福》等,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加深了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在无形中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当然,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新课标的实施以及素质教育全面而深刻的推进,语文教育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肩上的分量和责任。那么,如何才能培育出国家合格的、真正有用的人才呢?又怎样才能让语文教育尽快地适应这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呢?我想: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大胆革新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教育需要成果,呼唤成果!面对这份厚重的期待,我有责任作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去奋力拼搏。
的确,生活是如此广阔无边,知识又是如此博大精深,作为教育工作者,给学生传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那么,让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自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灵活学习,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创新并形成终身不懈学习的能力,是多么重要!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塘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