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医疗事业也开始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集中表现在医疗设备的大量投入方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医院经济效益的好坏取决于设备维修和管理的好坏。本文就医疗设备维修与质量控制的结合与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医疗设备维修;质量控制;应用
近年来,国家对医疗卫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医疗卫生市场的整顿也不断深入,例如出台了医患纠纷处理举证倒置政策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逐渐明晰了医疗事故责任。尽管如此,但相关部门的体质改革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解决。随着医院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如何将医疗设备维修与质量控制结合起来并投入应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医疗设备维修与质量控制概述
(一)医疗设备维修与质量控制结合的必要性
控制好临床使用质量、医疗设备采购质量和医学工程维护保障质量是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主要目的,达到这一目的,可有效提高医疗设备完好率、保证设备的安全和有效性、降低维修成本,同时减少因医疗设备原因而引发的责任事故,进一步避免因质量问题而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和诊治次数。可以说,医疗设备质量是衡量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医院医疗技术发展实力的象征;开展医疗设备的维修与质量控制,一方面可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另一方面,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手段。
(二)医疗设备质量安全控制的基本指标
医疗设备质量安全控制基本指标主要体现在风险评估和电气安全两方面。从医疗设备维护方案设置的具体目标来看,医疗设备维修的目的是检查准确、确保使用安全,时刻准备着投入医疗使用,对其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和安全测试可实现这一目标;从医疗设备的安全控制角度来看,另一个重要指标是电气安全。其中基本电气的安全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绝缘测试;②用目测的方式检查设备电缆、插头和连接器等;③患者导联漏电流;④测量医疗设备机壳漏电流;⑤测量设备接地阻抗;⑥患者应用部分漏电流。
二、医疗设备维修与质量控制结合与应用探讨
(一)推行新的质量控制机制,创新质量控制体系
首先,建立用前检查的临床质量控制机制。要求设备在使用前按要求进行自检,同时要求所有设备都必须经过商检部门技术、资质、进货渠道的监测。其次,建立设备定期检测的维修和质量控制机制。如果用前检查不足以确定设备的质量性能,尤其是高风险医疗设备,需定期或在使用前对其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测,是该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同时监测设备需和医疗设备的采购同步行配置。最后,建立以周期检定为基础的计量控制机构。目前有些医疗设备(包括高风险医疗设备)都列入了国家强检目录,因此,设备质量控制除了需完成以上两级外,还需按国家《计量法》相关计量检定规程对其进行周期强制质量检定。
(二)树立预防为主,科学管理理念
预防设备出现故障和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是设备维修管理的主要理念。因此在医疗设备日常使用和维修过程中,应严格按相关制度规范对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以确保设备正常运作。从现代设备维修管理理论来看,不仅要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这我就要求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设备进行维修和管理。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维修任务;②维修时机;③维修工艺制定的科学性。在具体的维修中,要突出包括手术室、ICU等重点部门的设备,重点维护和管理高价值和有重要性作用的设备。此外还有维修后的质量控制,比如对生命支持类设备,应按有关规定对重大维修后的该类设备进行重新鉴定,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三)建立数字化设备维修管理和质量控制中心,完善质控环节
质量控制工作不断深入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不断被纳入控制范畴,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质量控制管理的系统性,以满足对众多设备实施控制的质量要求。其中较为有效的模式之一是建立统一的数字化质量控制中心,定期且实时监控全院医疗设备各项性能指标和运行状态,同时在质量控制中心设立质控数量评价体系、数字影像评估系统和设备指标改进决策系统。相关工程师可通过质量控制中心调取需要的设备医学影像数据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估,如果评估数据符合要求,说明设备可以使用,否则,就需要现场检测设备,得出结果,然后进行必要的调试和维修,再做一次质量控制检测,直到指标符合要求,此时就可将图像数据传输到医学工程科质量控制中心存档备案。
另外,还需拓展质量控制方法,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环节。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强化从业人员素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医疗设备操作水平;②控制设备引进质量。重视设备采购环节,参照国家相关质控标准,严格审核设备各项重要性指标和参数;③逐步改善设备运行环境。组织监测院内工作电源、设备机房温度等重要环境指标,做好大型设备底线保护工作,避免设备发生故障和参数偏移。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内医学工程学科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管理模式的转换是客观发展的要求,建立以设备维修为基础、质量控制为核心的新机制,进一步拓展医学工程的外延与内涵。只有树立创新理念,转变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职能与定位,将医疗设备维修同质量控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 冯淑琴. 浅析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维修的现状与管理策略研究[J]. 医疗装备. 2013, 26(12): 53-54.
[2] 王克祥. 强化医疗设备管理 提高维修质量[J]. 医疗装备. 2012, 25(6): 29-30.
[3] 陈定贵. 研究分析医疗设备维修与质量监控[J]. 科技资讯. 2012(14): 104.
[4] 李志刚,杨戈. 医院医疗设备使用维修管理的探讨[J]. 管理观察. 2012(14): 206-207.
作者简介:李亚洲(1984.8-)、男、汉、山东济宁人、 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医疗设备维修
关键词:医疗设备维修;质量控制;应用
近年来,国家对医疗卫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医疗卫生市场的整顿也不断深入,例如出台了医患纠纷处理举证倒置政策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逐渐明晰了医疗事故责任。尽管如此,但相关部门的体质改革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解决。随着医院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如何将医疗设备维修与质量控制结合起来并投入应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医疗设备维修与质量控制概述
(一)医疗设备维修与质量控制结合的必要性
控制好临床使用质量、医疗设备采购质量和医学工程维护保障质量是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主要目的,达到这一目的,可有效提高医疗设备完好率、保证设备的安全和有效性、降低维修成本,同时减少因医疗设备原因而引发的责任事故,进一步避免因质量问题而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和诊治次数。可以说,医疗设备质量是衡量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医院医疗技术发展实力的象征;开展医疗设备的维修与质量控制,一方面可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另一方面,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手段。
(二)医疗设备质量安全控制的基本指标
医疗设备质量安全控制基本指标主要体现在风险评估和电气安全两方面。从医疗设备维护方案设置的具体目标来看,医疗设备维修的目的是检查准确、确保使用安全,时刻准备着投入医疗使用,对其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和安全测试可实现这一目标;从医疗设备的安全控制角度来看,另一个重要指标是电气安全。其中基本电气的安全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绝缘测试;②用目测的方式检查设备电缆、插头和连接器等;③患者导联漏电流;④测量医疗设备机壳漏电流;⑤测量设备接地阻抗;⑥患者应用部分漏电流。
二、医疗设备维修与质量控制结合与应用探讨
(一)推行新的质量控制机制,创新质量控制体系
首先,建立用前检查的临床质量控制机制。要求设备在使用前按要求进行自检,同时要求所有设备都必须经过商检部门技术、资质、进货渠道的监测。其次,建立设备定期检测的维修和质量控制机制。如果用前检查不足以确定设备的质量性能,尤其是高风险医疗设备,需定期或在使用前对其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测,是该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同时监测设备需和医疗设备的采购同步行配置。最后,建立以周期检定为基础的计量控制机构。目前有些医疗设备(包括高风险医疗设备)都列入了国家强检目录,因此,设备质量控制除了需完成以上两级外,还需按国家《计量法》相关计量检定规程对其进行周期强制质量检定。
(二)树立预防为主,科学管理理念
预防设备出现故障和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是设备维修管理的主要理念。因此在医疗设备日常使用和维修过程中,应严格按相关制度规范对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以确保设备正常运作。从现代设备维修管理理论来看,不仅要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这我就要求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设备进行维修和管理。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维修任务;②维修时机;③维修工艺制定的科学性。在具体的维修中,要突出包括手术室、ICU等重点部门的设备,重点维护和管理高价值和有重要性作用的设备。此外还有维修后的质量控制,比如对生命支持类设备,应按有关规定对重大维修后的该类设备进行重新鉴定,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三)建立数字化设备维修管理和质量控制中心,完善质控环节
质量控制工作不断深入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不断被纳入控制范畴,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质量控制管理的系统性,以满足对众多设备实施控制的质量要求。其中较为有效的模式之一是建立统一的数字化质量控制中心,定期且实时监控全院医疗设备各项性能指标和运行状态,同时在质量控制中心设立质控数量评价体系、数字影像评估系统和设备指标改进决策系统。相关工程师可通过质量控制中心调取需要的设备医学影像数据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估,如果评估数据符合要求,说明设备可以使用,否则,就需要现场检测设备,得出结果,然后进行必要的调试和维修,再做一次质量控制检测,直到指标符合要求,此时就可将图像数据传输到医学工程科质量控制中心存档备案。
另外,还需拓展质量控制方法,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环节。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强化从业人员素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医疗设备操作水平;②控制设备引进质量。重视设备采购环节,参照国家相关质控标准,严格审核设备各项重要性指标和参数;③逐步改善设备运行环境。组织监测院内工作电源、设备机房温度等重要环境指标,做好大型设备底线保护工作,避免设备发生故障和参数偏移。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内医学工程学科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管理模式的转换是客观发展的要求,建立以设备维修为基础、质量控制为核心的新机制,进一步拓展医学工程的外延与内涵。只有树立创新理念,转变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职能与定位,将医疗设备维修同质量控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 冯淑琴. 浅析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维修的现状与管理策略研究[J]. 医疗装备. 2013, 26(12): 53-54.
[2] 王克祥. 强化医疗设备管理 提高维修质量[J]. 医疗装备. 2012, 25(6): 29-30.
[3] 陈定贵. 研究分析医疗设备维修与质量监控[J]. 科技资讯. 2012(14): 104.
[4] 李志刚,杨戈. 医院医疗设备使用维修管理的探讨[J]. 管理观察. 2012(14): 206-207.
作者简介:李亚洲(1984.8-)、男、汉、山东济宁人、 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医疗设备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