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新闻,是新闻采访、编辑为受众迫切想知晓得人物或事件进行规划和设计出的新闻。这样的新闻自然而然地隐含了记者、编辑的主观性和偏面性,极容易使策划新闻步入误区,而成为失真性新闻。特别收视率高的地方电视台,观众常批评这类策划新闻,因为鲜活的人和事离他们很近。
误区之一:采访同期声。
这是策划新闻最常见的失真部分。许多地方台针对采访对象语言表达能力差,或是在摄像机镜头前的紧张心理,惯用的伎俩就是在白纸上打抄稿,写上想让说的话,放在摄像机前,让采访对象照上读。这样的画面,观众完全可以从他的眼神、肢体动作、语言表达上判定是装模作样的。其新闻效果,观众不是被感动,而是嘲讽。例如:我们在采访一位民办学校的董事时,记者给他拟写好了要讲的话,结果这位校董不识几个字,几句话的采访同期声,结结巴巴,眼睛乱瞟。之后我们听到反馈意见是——文盲办教育就图挣钱。事实上我们在采访民营企业投资办教育时,只是采访了他办教育和教学成绩的自圆其说了,我们没有站在学生、家长和社会责任上去监督。因此对民办教育的收费情况、学生伙食、教学教改、校园风气,以及民办教育税收减免忽略了。让一个采访“同期声”就把新闻定格了。所以说,新闻要走出“同期声”失真的误区。
就是这种照纸读的采访很普遍,我在旅游景区见过,在博览会上见过,在田间地头见过,在办公室也见过。这种采访方式只能使说大话说假话成为观众的笑话,失去新闻应有的价值。
误区之二:领导表示、要求、和希望的套话。
这是地方报刊、电视台领导检查工作类新闻中用的最普遍的解说词语。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因为紧跟领导,要体现领导,所以很习惯用“表示”、“要求”、“希望”的语气强加给领导。事实上,在领导出行检查中,会议上,领导如何说,说什么,新闻记者要反映清楚,不能死板地老使用“表示......要求......希望”的套话,忽悠受众。
我了解到,一个新闻工作者,从县电视台看了一条县委书记检查重点工程的新闻后,马上写了一篇报道上送市报。县委书记从市报上看到了这篇文章,气得马上打电话训这位新闻工作者,“我检查工作时是那么说来?你不采访编故事,乱说乱道,有什么资格做新闻工作!......”
事实上,这位新闻工作者的文稿就是没有走出“领导表示......要求......希望......”的新闻关联词误区。
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新闻要尊重事实,尊重领导,尊重群众,不可说断章取义的话,更不可说无根据的话。同时,新闻工作者还应把握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保密原则,切不可使新闻成了泄漏机密的工具。
误区之三:表象迷惑。
这是策划新闻中又一违背科学发展观,新闻采访步入应声虫的误区。一些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往往描写、抓拍亮彩的大景,以漂亮的修饰词、大画面掩饰事物本来。例如在采访设施蔬菜项目时,画面往往用大景体现温室里蔬菜生长情况,而不是去了解、抓拍大棚蔬菜种植中使用的农药是什么?化肥用什么?化验农残指标是多少?也就是说,采访思路单纯,没有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意识出发对待食品安全,成了“好好先生”新闻。事实上大棚蔬菜的农残几乎是大田蔬菜的五倍,有的种植户不是用物理方法防虫治虫,而是用超剂量的农药杀虫,使返季蔬菜成了人体健康的威胁,不化验就去卖,有必要去做这样的新闻吗?如果我们的笔和镜头正面宣传和监督并用,实事求是,食品安全意识不是早就成了公众意识了。
同样,在采访工业企业时,不去了解企业的“三废”处理,胡乱拍些大景,或是听厂长讲讲经济效益,采访就算完成了。而对企业的治污或排污的情况漠视,甚至对企业员工工资发放情况也不去了解。结果播发了企业发展形势大好的新闻,过些时见了外籍民工上访要工钱的场面,这等于自己打自己一记耳光。特别是企业“三废”的治理,我们当地的记者就不敢去“摸老虎的尾巴”,一是害怕黑势力,二是好像自己是天外来客,不喝水、不呼吸,使得一方水土空气灰霾,黑水横流。
地方报刊和电视台要走策划新闻的误区,这不仅体现政治文明,而且对地方经济、文化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也是促进。那么,要走出这个误区,需构建三个体系:
(1)地方党委、政府全年工作目标指导下的综合采访报道体系。也就是说把地方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目标穿插起来策划新闻,切忌做“好好先生”新闻,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监督粗放经济的转型;既要发现真实的先进事例,又要敢于曝光落后面。特别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围绕发展生态经济的大局,要讲真话、讲实话、讲富有科学发展观的话,可以说这是策划新闻的总纲,这样新闻就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了。
(2)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体系。就是培训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知识素养,包含政治思想敏锐性,边缘知识科学性,新闻采访技巧性。这样才能使新闻工作者依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避免策划新闻陷入误区。
(3)新闻功能和社会效用体系。即把策划的新闻,做成群众关注的新闻,并使群众从中启发和受益。这个新闻功能就是从策划开始,谋篇布局,有意识地跟踪发掘,多方位、多角度揭示事物发展状况,科学反映真实事件。这样,新闻又可以避开策划的“误区”,使新闻功能变成群众学习和追求的社会功能。
有个作家说:“作家要对历史负责”。同样,新闻工作者也要对发展负责,对历史负责。地方报刊、电视策划新闻,只有构建三大体系,才能走出“误区”,采编出具有特色的地方新闻,采编出一方山水发展历史的真实记忆。
作者简介:
石彦芸,女,出生于1976年5月27日,主要从事电视新闻编辑。
误区之一:采访同期声。
这是策划新闻最常见的失真部分。许多地方台针对采访对象语言表达能力差,或是在摄像机镜头前的紧张心理,惯用的伎俩就是在白纸上打抄稿,写上想让说的话,放在摄像机前,让采访对象照上读。这样的画面,观众完全可以从他的眼神、肢体动作、语言表达上判定是装模作样的。其新闻效果,观众不是被感动,而是嘲讽。例如:我们在采访一位民办学校的董事时,记者给他拟写好了要讲的话,结果这位校董不识几个字,几句话的采访同期声,结结巴巴,眼睛乱瞟。之后我们听到反馈意见是——文盲办教育就图挣钱。事实上我们在采访民营企业投资办教育时,只是采访了他办教育和教学成绩的自圆其说了,我们没有站在学生、家长和社会责任上去监督。因此对民办教育的收费情况、学生伙食、教学教改、校园风气,以及民办教育税收减免忽略了。让一个采访“同期声”就把新闻定格了。所以说,新闻要走出“同期声”失真的误区。
就是这种照纸读的采访很普遍,我在旅游景区见过,在博览会上见过,在田间地头见过,在办公室也见过。这种采访方式只能使说大话说假话成为观众的笑话,失去新闻应有的价值。
误区之二:领导表示、要求、和希望的套话。
这是地方报刊、电视台领导检查工作类新闻中用的最普遍的解说词语。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因为紧跟领导,要体现领导,所以很习惯用“表示”、“要求”、“希望”的语气强加给领导。事实上,在领导出行检查中,会议上,领导如何说,说什么,新闻记者要反映清楚,不能死板地老使用“表示......要求......希望”的套话,忽悠受众。
我了解到,一个新闻工作者,从县电视台看了一条县委书记检查重点工程的新闻后,马上写了一篇报道上送市报。县委书记从市报上看到了这篇文章,气得马上打电话训这位新闻工作者,“我检查工作时是那么说来?你不采访编故事,乱说乱道,有什么资格做新闻工作!......”
事实上,这位新闻工作者的文稿就是没有走出“领导表示......要求......希望......”的新闻关联词误区。
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新闻要尊重事实,尊重领导,尊重群众,不可说断章取义的话,更不可说无根据的话。同时,新闻工作者还应把握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保密原则,切不可使新闻成了泄漏机密的工具。
误区之三:表象迷惑。
这是策划新闻中又一违背科学发展观,新闻采访步入应声虫的误区。一些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往往描写、抓拍亮彩的大景,以漂亮的修饰词、大画面掩饰事物本来。例如在采访设施蔬菜项目时,画面往往用大景体现温室里蔬菜生长情况,而不是去了解、抓拍大棚蔬菜种植中使用的农药是什么?化肥用什么?化验农残指标是多少?也就是说,采访思路单纯,没有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意识出发对待食品安全,成了“好好先生”新闻。事实上大棚蔬菜的农残几乎是大田蔬菜的五倍,有的种植户不是用物理方法防虫治虫,而是用超剂量的农药杀虫,使返季蔬菜成了人体健康的威胁,不化验就去卖,有必要去做这样的新闻吗?如果我们的笔和镜头正面宣传和监督并用,实事求是,食品安全意识不是早就成了公众意识了。
同样,在采访工业企业时,不去了解企业的“三废”处理,胡乱拍些大景,或是听厂长讲讲经济效益,采访就算完成了。而对企业的治污或排污的情况漠视,甚至对企业员工工资发放情况也不去了解。结果播发了企业发展形势大好的新闻,过些时见了外籍民工上访要工钱的场面,这等于自己打自己一记耳光。特别是企业“三废”的治理,我们当地的记者就不敢去“摸老虎的尾巴”,一是害怕黑势力,二是好像自己是天外来客,不喝水、不呼吸,使得一方水土空气灰霾,黑水横流。
地方报刊和电视台要走策划新闻的误区,这不仅体现政治文明,而且对地方经济、文化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也是促进。那么,要走出这个误区,需构建三个体系:
(1)地方党委、政府全年工作目标指导下的综合采访报道体系。也就是说把地方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目标穿插起来策划新闻,切忌做“好好先生”新闻,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监督粗放经济的转型;既要发现真实的先进事例,又要敢于曝光落后面。特别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围绕发展生态经济的大局,要讲真话、讲实话、讲富有科学发展观的话,可以说这是策划新闻的总纲,这样新闻就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了。
(2)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体系。就是培训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知识素养,包含政治思想敏锐性,边缘知识科学性,新闻采访技巧性。这样才能使新闻工作者依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避免策划新闻陷入误区。
(3)新闻功能和社会效用体系。即把策划的新闻,做成群众关注的新闻,并使群众从中启发和受益。这个新闻功能就是从策划开始,谋篇布局,有意识地跟踪发掘,多方位、多角度揭示事物发展状况,科学反映真实事件。这样,新闻又可以避开策划的“误区”,使新闻功能变成群众学习和追求的社会功能。
有个作家说:“作家要对历史负责”。同样,新闻工作者也要对发展负责,对历史负责。地方报刊、电视策划新闻,只有构建三大体系,才能走出“误区”,采编出具有特色的地方新闻,采编出一方山水发展历史的真实记忆。
作者简介:
石彦芸,女,出生于1976年5月27日,主要从事电视新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