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估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少有人用。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乘法的估算和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经过一系列的练习,我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是盲目的寻找“大约”二字,而对于什么时候用估算,为什么用估算却掌握不清,单纯地为估算而估算。
【案例描述】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例题:小军每分钟走68米,他从家到学校要走8分钟。他家距离学校大约有多远?
师:这道题中有一个关键词,你发现了吗?
生:大约。
师:那又该如何解决呢?请同学们独立尝试解决。
生1:应该用68×8=544(米),所以他家距离学校大约544米。
生2:题中出现“大约”了,所以我想用估算。把68米≈70米
70×8=560(米 )所以他家距离学校大约560米。
教师小结:正如第二个同学所说,如果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了“大约”,那我们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还需要估算呢?
生1:在计算题中,要求估算的就估算。
生2:在解决问题中,如果看有 “大约”两个字就需要我们估算。
生3:老师,我有疑问,我在练习题中发现这样一道题“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这里有“大约”但是我们不需要用估算啊?
生4:对呀,有的题比如“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够吗?”虽然没有“大约”但是为什么还需要我们估算啊?
……
【学生心声】
老师 ,遇到“大约”二字就估算吗?
【我的思考】
在上面的对话中,我了解到学生对估算还存在着疑问并产生了误解,他们总是把“大约”二字看成是估算的标志。学生的疑问也引起了我的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只是按教材程序让学生蜻蜓点水式讨论一下估算的方法和结果,很快就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指导学生如何精确计算上,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估算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1﹒贴近学生生活,强化估算意识
估算与其他数学知识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学中,要寻找生活实例,多创设估算情境,合理渗透估算的理念,体验估算的实用性,培养估算思维。
情景:“买雪糕”
运动会上,请你为班级算算给全班同学买雪糕共需多少钱?刚出现这个问题时,学生回答得很随意,有说10元的也有说50元,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想。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了要想估计出多少钱,就要根据一根雪糕多少钱,一共买几根雪糕来进行。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一根雪糕大约1元,每人约需要2根,这样估算的结果就是100元比较合适。
2﹒注重实际应用,培养估算能力
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使其产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综合应用,数学能力也相应提高。本学期在学完《长度单位》后,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活动:估计“10本数学书大约有多厚”
一开始学生估计出的数量差距很大,(有估计50厘米,也有估计30厘米的,甚至有的只是凭着感觉说)后来当教师和大家共同估计出一本数学书大约1厘米,然后紧接着拿出另外一个问题:
你们现在估计一下10本数学书大约有多厚?
通过验证学生发现这样估计的结果就很接近实际的数量了。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体会到知道一本数学书的厚度,再来估计10本书的厚度就比较方便了。
3﹒结合教材内容,渗透估算方法
估算教学不仅在计算教学中有相应的安排,而且教材还注意将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传输给学生。
让小学生初步具备估算能力,需要教师渗透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从而使学生真正具备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素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堂寄语】
给学生一个自由翱翔的思维空间和自主展示的舞台,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灵活性,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案例描述】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例题:小军每分钟走68米,他从家到学校要走8分钟。他家距离学校大约有多远?
师:这道题中有一个关键词,你发现了吗?
生:大约。
师:那又该如何解决呢?请同学们独立尝试解决。
生1:应该用68×8=544(米),所以他家距离学校大约544米。
生2:题中出现“大约”了,所以我想用估算。把68米≈70米
70×8=560(米 )所以他家距离学校大约560米。
教师小结:正如第二个同学所说,如果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了“大约”,那我们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还需要估算呢?
生1:在计算题中,要求估算的就估算。
生2:在解决问题中,如果看有 “大约”两个字就需要我们估算。
生3:老师,我有疑问,我在练习题中发现这样一道题“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这里有“大约”但是我们不需要用估算啊?
生4:对呀,有的题比如“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够吗?”虽然没有“大约”但是为什么还需要我们估算啊?
……
【学生心声】
老师 ,遇到“大约”二字就估算吗?
【我的思考】
在上面的对话中,我了解到学生对估算还存在着疑问并产生了误解,他们总是把“大约”二字看成是估算的标志。学生的疑问也引起了我的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只是按教材程序让学生蜻蜓点水式讨论一下估算的方法和结果,很快就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指导学生如何精确计算上,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估算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1﹒贴近学生生活,强化估算意识
估算与其他数学知识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学中,要寻找生活实例,多创设估算情境,合理渗透估算的理念,体验估算的实用性,培养估算思维。
情景:“买雪糕”
运动会上,请你为班级算算给全班同学买雪糕共需多少钱?刚出现这个问题时,学生回答得很随意,有说10元的也有说50元,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想。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了要想估计出多少钱,就要根据一根雪糕多少钱,一共买几根雪糕来进行。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一根雪糕大约1元,每人约需要2根,这样估算的结果就是100元比较合适。
2﹒注重实际应用,培养估算能力
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使其产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综合应用,数学能力也相应提高。本学期在学完《长度单位》后,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活动:估计“10本数学书大约有多厚”
一开始学生估计出的数量差距很大,(有估计50厘米,也有估计30厘米的,甚至有的只是凭着感觉说)后来当教师和大家共同估计出一本数学书大约1厘米,然后紧接着拿出另外一个问题:
你们现在估计一下10本数学书大约有多厚?
通过验证学生发现这样估计的结果就很接近实际的数量了。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体会到知道一本数学书的厚度,再来估计10本书的厚度就比较方便了。
3﹒结合教材内容,渗透估算方法
估算教学不仅在计算教学中有相应的安排,而且教材还注意将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传输给学生。
让小学生初步具备估算能力,需要教师渗透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从而使学生真正具备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素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堂寄语】
给学生一个自由翱翔的思维空间和自主展示的舞台,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灵活性,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