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记字形是高考一个很重要的考点。2005年高考全国16套试卷有13套为此考点单独设题,2006年高考全国17套试卷有15套为此考点单独设题,2007年高考全国18套试卷有12套为此考点单独设题。阅卷中我们发现,这一题的得分总体偏低,综合比较分析近三年识记汉字字形题,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规律。
一、近三年已考查的错别字全记录
1.2005年考查过的错别字(括号内为正确字)
按迹寻(循)踪白内瘴(障)裨(稗)官野史察颜(言)观色沉缅(湎)船仓(舱)唇枪舌箭(剑)烦燥(躁)蜚(斐)然成章幅(辐)射赋与(予)涵概(盖)记忆尤(犹)新既(即)便箭(剑)拔弩张金壁(碧)辉煌禁止赌搏(博)痉孪(挛)拢(笼)络人心脉博(搏)名(明)信片日没(暮)途穷跚(姗)跚来迟盛名之下,其实难负(副)世外桃园(源)试(拭)目以待水笼(龙)头悬梁刺骨(股)循(徇)私舞弊揠(偃)旗息鼓衣衫烂(褴)褛义(意)气相投异曲同功(工)缘份(分)蕴籍(藉)糟塌(蹋)坐阵(镇)指挥
2.2006年考查过的错别字(括号内为正确字)
班(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卑恭(躬)屈膝毕其攻(功)于一役彪柄(炳)彬彬有理(礼)泊(舶)来品不径(胫)而走凑和(合)大有稗(裨)益惮(殚)精竭虑貂婵(蝉)顶礼摩(膜)拜侯(候)车室辑(缉)拿简炼(练)见风驶(使)舵竭泽而鱼(渔)精(经)典举步为(维)艰嗑(磕)碰罗(啰)唆民生凋蔽(敝)名(明)信片摩娑(挲)能曲(屈)能伸沤(呕)心沥血凭(平)心而论前事不忘,后世(事)之师亲(青)睐磬(罄)竹难书去逝(世)弱不经(禁)风声名雀(鹊)起誓(视)死如归捅漏(娄)子挖墙角(脚)慰籍(藉)纹(文)身渲(宣)泄演译(绎)一幅(副)对联一诺千斤(金)雍荣(容)华贵针贬(砭)直接(截)了当珠光宝器(气)主弦(旋)律
3.2007年考查过的错别字(括号内为正确字)
哀(唉)声叹气百废待新(兴)暴燥(躁)苍(沧)桑独挡(当)一面锻练(炼)对薄(簿)公堂奋(愤)而辞职赋以(予)汗流夹(浃)背合(和)盘托出急功进(近)利娇(矫)健精(经)络鞠躬尽悴(瘁),死而后已朗颂(诵)门可落(罗)雀篷(蓬)荜生辉膨涨(胀)披沙捡(拣)金频律(率)凭(平)心而论青出于兰(蓝)磬(罄)竹难书屈(曲)意逢迎如愿以尝(偿)拾人牙惠(慧)同甘共苦,祸福予(与)共细水常(长)流协(胁)迫要言不繁(烦)一愁(筹)莫展一言即(既)出,驷马难追赢(羸)弱优哉悠(游)哉再(在)所不惜
二、近三年考查之比较分析
1.重复考查的比率较低
2005年13套试卷的考查涉及37个错别字,当年重复考查的有“幅(辐)射”(天津卷、浙江卷、湖南卷)、“唇枪舌箭(剑)”(广东卷)与“箭(剑)拔弩张”(江苏卷)。
2006年15套试卷的考查共涉及47个错别字,当年重复考查的有“名(明)信片”(北京卷、辽宁卷)、“泊(舶)来品”(北京卷、江苏卷)。2006年与2005年考查重复的是“名(明)信片”、“裨(稗)官野史”“大有稗(裨)益”。
2007年12套试卷的考查涉及的错别字计36个,当年重复考查的没有。2007年与2005年考查重复的是“赋与(予)”(2005年湖北卷)与“赋以(予)”(2007年辽宁卷),“烦燥(躁)”(2005年全国卷Ⅰ)与“暴燥(躁)”(2007年江西卷)。2007年与2006年考查重复的只有“凭(平)心而论”(2006年安徽卷、2007年湖北卷)和“磬(罄)竹难书”(2006年全国卷Ⅱ、2007年全国卷Ⅰ)。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对错别字的考查,各套试卷的出题者似乎在遵守着一种潜规则,这就是尽量不考查已在全国高考各套试卷中出现过的错别字。这一现象值得关注,也可以指导我们的复习。
2.近两年考查题型基本稳定
2005年高考的字形题只有“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和“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两种题型。后一种题型只有江苏卷采用,其余全部为第一种题型。
2006年和2007年高考的字形题共有5种:①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②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③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④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⑤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其中,第④种为湖南卷采用,第⑤种为江苏卷采用,大多数试卷采用第①种。
估计2008年高考字形题题型将不会有大的变化。
三、2008年字形题复习策略
近几年,高考字形题的考查对象主要是“三常字”(即常见字、常用字、常混字),特别是其中的“常混字”。在复习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注意:
1.平时留心,注意错别字的成因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形成错别字的主要原因有:
(1)形近致错。如把“拭目以待”误为“试目以待”,把“演绎”误为“演译”,把“暴躁”误为“暴燥”。
(2)音近致误。如把“愤而辞职”误为“奋而辞职”,把“珠光宝气”误为“珠光宝器”,把“世外桃源”误为“世外桃园”。
(3)形、音相近致误。如把“如愿以偿”的“偿”误为“尝”,把“舶来品”的“舶”误为“泊”,把“沉湎”的“湎”误为“缅”。
(4)随意简化致误。如把“青出于蓝”的“蓝”误为“兰”,把“入不敷出”的“敷”误为“付”。
(5)意义相近致误。如把“意气相投”的“意气”误为“义气”,把“一副对联”的“一副”误为“一幅”,把“细水长流”的“长流”误为“常流”。
2.巧用对称法训练思维
高考辨识错别字的出题材料主要是词语或成语。粗略看来,所给的词语或成语的确有时让人如坠云雾,难辨对错。然而如果用对称法稍加分析,往往又比较容易识别。因此,平时注意用对称法来训练自己的思维,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对称法有近义对称和反义对称两种。近义对称指在一个词语对称位置上的字,它们的意义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反义对称指在一个词语对称位置上的字,它们的意义往往是相对或相反的。
我们运用近义对称来分析一下“前事不忘,后世之师”(2006年天津卷),“前事”与“后世”,相同的位置,同样的事情,因此,很容易辨别出“后世”应是“后事”。又如“哀声叹气”(2007年重庆卷),“哀”是悲伤、悲痛,不能与“叹”(叹息)构成对称,只有“唉”(表示叹息)与“叹”构成对称,都表示叹息,所以“哀”应为“唉”。
我们运用反义对称来分析一下“百废待新”(2007年江西卷),与“废”形成对称的应该是“兴”(兴旺),“新”只能与“旧”形成对称,所以“新”应为“兴”。
3.理解字义,以意辨形
汉字是表意文字,准确把握字义,是正确辨别字形的关键。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特别用心地根据字义、词义来辨别书写正误。
比如“独挡一面”(2007年安徽卷)的“挡”应为“当”。“独当一面”意为单独担当一个方面的任务。“当”是“担当”的意思,不是“阻挡、抵挡”的意思,所以不能写成“挡”。“一诺千斤”(2006年辽宁卷)显然不是说“诺言”有千斤重,而是说“诺言”算数、值钱,“斤”应为“金”。
总而言之,只要平时多留意,养成琢磨字义、词义的习惯,闯过识别字形这一关应该说就没有多大的困难了。
一、近三年已考查的错别字全记录
1.2005年考查过的错别字(括号内为正确字)
按迹寻(循)踪白内瘴(障)裨(稗)官野史察颜(言)观色沉缅(湎)船仓(舱)唇枪舌箭(剑)烦燥(躁)蜚(斐)然成章幅(辐)射赋与(予)涵概(盖)记忆尤(犹)新既(即)便箭(剑)拔弩张金壁(碧)辉煌禁止赌搏(博)痉孪(挛)拢(笼)络人心脉博(搏)名(明)信片日没(暮)途穷跚(姗)跚来迟盛名之下,其实难负(副)世外桃园(源)试(拭)目以待水笼(龙)头悬梁刺骨(股)循(徇)私舞弊揠(偃)旗息鼓衣衫烂(褴)褛义(意)气相投异曲同功(工)缘份(分)蕴籍(藉)糟塌(蹋)坐阵(镇)指挥
2.2006年考查过的错别字(括号内为正确字)
班(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卑恭(躬)屈膝毕其攻(功)于一役彪柄(炳)彬彬有理(礼)泊(舶)来品不径(胫)而走凑和(合)大有稗(裨)益惮(殚)精竭虑貂婵(蝉)顶礼摩(膜)拜侯(候)车室辑(缉)拿简炼(练)见风驶(使)舵竭泽而鱼(渔)精(经)典举步为(维)艰嗑(磕)碰罗(啰)唆民生凋蔽(敝)名(明)信片摩娑(挲)能曲(屈)能伸沤(呕)心沥血凭(平)心而论前事不忘,后世(事)之师亲(青)睐磬(罄)竹难书去逝(世)弱不经(禁)风声名雀(鹊)起誓(视)死如归捅漏(娄)子挖墙角(脚)慰籍(藉)纹(文)身渲(宣)泄演译(绎)一幅(副)对联一诺千斤(金)雍荣(容)华贵针贬(砭)直接(截)了当珠光宝器(气)主弦(旋)律
3.2007年考查过的错别字(括号内为正确字)
哀(唉)声叹气百废待新(兴)暴燥(躁)苍(沧)桑独挡(当)一面锻练(炼)对薄(簿)公堂奋(愤)而辞职赋以(予)汗流夹(浃)背合(和)盘托出急功进(近)利娇(矫)健精(经)络鞠躬尽悴(瘁),死而后已朗颂(诵)门可落(罗)雀篷(蓬)荜生辉膨涨(胀)披沙捡(拣)金频律(率)凭(平)心而论青出于兰(蓝)磬(罄)竹难书屈(曲)意逢迎如愿以尝(偿)拾人牙惠(慧)同甘共苦,祸福予(与)共细水常(长)流协(胁)迫要言不繁(烦)一愁(筹)莫展一言即(既)出,驷马难追赢(羸)弱优哉悠(游)哉再(在)所不惜
二、近三年考查之比较分析
1.重复考查的比率较低
2005年13套试卷的考查涉及37个错别字,当年重复考查的有“幅(辐)射”(天津卷、浙江卷、湖南卷)、“唇枪舌箭(剑)”(广东卷)与“箭(剑)拔弩张”(江苏卷)。
2006年15套试卷的考查共涉及47个错别字,当年重复考查的有“名(明)信片”(北京卷、辽宁卷)、“泊(舶)来品”(北京卷、江苏卷)。2006年与2005年考查重复的是“名(明)信片”、“裨(稗)官野史”“大有稗(裨)益”。
2007年12套试卷的考查涉及的错别字计36个,当年重复考查的没有。2007年与2005年考查重复的是“赋与(予)”(2005年湖北卷)与“赋以(予)”(2007年辽宁卷),“烦燥(躁)”(2005年全国卷Ⅰ)与“暴燥(躁)”(2007年江西卷)。2007年与2006年考查重复的只有“凭(平)心而论”(2006年安徽卷、2007年湖北卷)和“磬(罄)竹难书”(2006年全国卷Ⅱ、2007年全国卷Ⅰ)。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对错别字的考查,各套试卷的出题者似乎在遵守着一种潜规则,这就是尽量不考查已在全国高考各套试卷中出现过的错别字。这一现象值得关注,也可以指导我们的复习。
2.近两年考查题型基本稳定
2005年高考的字形题只有“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和“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两种题型。后一种题型只有江苏卷采用,其余全部为第一种题型。
2006年和2007年高考的字形题共有5种:①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②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③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④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⑤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其中,第④种为湖南卷采用,第⑤种为江苏卷采用,大多数试卷采用第①种。
估计2008年高考字形题题型将不会有大的变化。
三、2008年字形题复习策略
近几年,高考字形题的考查对象主要是“三常字”(即常见字、常用字、常混字),特别是其中的“常混字”。在复习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注意:
1.平时留心,注意错别字的成因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形成错别字的主要原因有:
(1)形近致错。如把“拭目以待”误为“试目以待”,把“演绎”误为“演译”,把“暴躁”误为“暴燥”。
(2)音近致误。如把“愤而辞职”误为“奋而辞职”,把“珠光宝气”误为“珠光宝器”,把“世外桃源”误为“世外桃园”。
(3)形、音相近致误。如把“如愿以偿”的“偿”误为“尝”,把“舶来品”的“舶”误为“泊”,把“沉湎”的“湎”误为“缅”。
(4)随意简化致误。如把“青出于蓝”的“蓝”误为“兰”,把“入不敷出”的“敷”误为“付”。
(5)意义相近致误。如把“意气相投”的“意气”误为“义气”,把“一副对联”的“一副”误为“一幅”,把“细水长流”的“长流”误为“常流”。
2.巧用对称法训练思维
高考辨识错别字的出题材料主要是词语或成语。粗略看来,所给的词语或成语的确有时让人如坠云雾,难辨对错。然而如果用对称法稍加分析,往往又比较容易识别。因此,平时注意用对称法来训练自己的思维,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对称法有近义对称和反义对称两种。近义对称指在一个词语对称位置上的字,它们的意义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反义对称指在一个词语对称位置上的字,它们的意义往往是相对或相反的。
我们运用近义对称来分析一下“前事不忘,后世之师”(2006年天津卷),“前事”与“后世”,相同的位置,同样的事情,因此,很容易辨别出“后世”应是“后事”。又如“哀声叹气”(2007年重庆卷),“哀”是悲伤、悲痛,不能与“叹”(叹息)构成对称,只有“唉”(表示叹息)与“叹”构成对称,都表示叹息,所以“哀”应为“唉”。
我们运用反义对称来分析一下“百废待新”(2007年江西卷),与“废”形成对称的应该是“兴”(兴旺),“新”只能与“旧”形成对称,所以“新”应为“兴”。
3.理解字义,以意辨形
汉字是表意文字,准确把握字义,是正确辨别字形的关键。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特别用心地根据字义、词义来辨别书写正误。
比如“独挡一面”(2007年安徽卷)的“挡”应为“当”。“独当一面”意为单独担当一个方面的任务。“当”是“担当”的意思,不是“阻挡、抵挡”的意思,所以不能写成“挡”。“一诺千斤”(2006年辽宁卷)显然不是说“诺言”有千斤重,而是说“诺言”算数、值钱,“斤”应为“金”。
总而言之,只要平时多留意,养成琢磨字义、词义的习惯,闯过识别字形这一关应该说就没有多大的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