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践、深入和交流,教师们积极地从课外寻求学习资料,极好地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深化了学习内容升。然而,在教学中对文本的利用度不高,很多优秀的教材的“边边角角”都被弃置不用。本文通过对教材“边边角角”的使用价值和使用要领的阐述表明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使用价值 教材“边边角角” 功能 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实践、深入和交流,大部分教师都能以新课程的精神来要求自己的教学行为,所以都能积极地从课外去寻求学习资料,极好地深化了学习内容,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在审美和德育方面都有了很好地提升。然而,笔者遗憾地发现,教师更多的只是辛苦地在课外寻找各种与文本相匹配的资料,而忽视了教材的“边边角角”, 忽视了文本的充分利用。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一、什么是教材的“边边角角”
何谓教材的“边边角角”?它主要指在教材中,除课文文本之外的其他资料。如:课本前言、目录、单元提示、课文插图、课文导读、文后注释、课后练习和课后补充资料等平时不被人重视的片段和点滴。尽管这些“边边角角”篇幅较小,位置较偏,对于课文的理解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如果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水平会有一个很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范围会明显扩大。
二、教材的“边边角角”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教材除了课文文本内容紧贴学生生活和经验外,其实,教材的许多“边边角角”对于学生学习难点的攻克和分析、课堂内容的补充和说明、学生学习方法的积累和运用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笔者认为,教材的“边边角角”,对教学功能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整合教材内容、提示学习方法
教材前言处于教材首页,常常被大多数师生忽视。然而,笔者惊喜地发现,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掌握学习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的前言“在旅行中,你将追寻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苦难历程,聆听《黄河颂》的雄壮旋律,瞻仰“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光辉形象,欣赏文化艺术的奇光异彩,感受探险英雄的壮志豪情,探索动物世界的无穷奥秘……”概括、提高了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亮起了一盏指明灯,并且它还说明了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的方法,它要求学生领会“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不仅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要求学生:语文学习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要求能利用现代媒体搜集语文信息,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语文的“点金之术”——“能主动地在实践着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积极地与同学们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质疑问难,深入探究”从自主—合作—探究三个层面深化语文新知。
教材目录,直观地告诉学生一个学期所学的内容以及本学期将接触到的主题。如七年级上册主要提到了五个学习主题:体味人生、关爱生命;感受自然、品味自然;了解科学故事、体会科学精神;感受亲情;和激活想象,体验神话传说的魅力,使师生综观全局,明晰思路。
单元提示主要根据每个单元的特点设计,它不仅概括地介绍教材主题的基本内容,而且在后面一部分介绍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任选一个单元,概以说之: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提示,第一部分介绍了本单元的内容“这个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的成长历程”。第二部分不仅讲述了学习的方法和要点,而且还指明了学习本单元要掌握的程度“①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②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③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尽管教材前言、目录和单元提示在教材中的地位不尽相同,但它们在教材内容的说明作用上是一致的,都能够比较概括地说明某一部分的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能明白晓畅地为学生学习语文“指点迷津”,点明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二)材料生动有趣、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中学语文教材,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兴趣也是考虑的范围。在语文教材中,其实隐藏着很多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内容和材料。如生动、有趣的课文插图和趣味盎然的课文导读等等,这一点在新版的教材里也尤为突出。
插图,是语文教材有机的组成部分,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在教材首页或有些文章中间都穿插一些贴切、精美、生动、有趣的课文插图,它们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插图中,大量的中国建筑精品的展示,不但使学生对超乎自身想象的形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更激发学生对与之相关联的作品阅读、揣摩、探究的兴趣。赵州桥、卢沟桥、苏州园林、故宫的图片展示不仅使学生对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激起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对中国经典建筑的研究的兴趣,唤起了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肯定和热爱。在文章篇幅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插图,如七年级上册的《童趣》、《古代诗歌五首》、《化石吟》等课文中均有体现。
导读,是课文开首的用来揭示文章中心、文章特点的短小精美的文字材料。它往往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向往和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如八年级上册的《芦花荡》的导读“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语段运用排比和精细的描写,把一个勇敢、机灵、爱国、自信而又自尊的老革命的形象刻画地栩栩如生,读着这样短小而有节奏的语言就很自然地激发起师生阅读本文的兴趣。
(三)资料适当延伸,有效拓展思维
对语文的教学也绝非只是剖析语文的教材、罗列语文的知识点。新课标要求语文是一个开放、有活力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和丰富语文知识和内涵。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也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从课文后面的框框中的补充资料以及教材后面的名著导读中可见一斑。
补充资料,在教材文本的后面,以框框标示。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中,分别出现了一系列补充材料和拓展资料。如七年级上册,主要从教材文本的思想内容方面、作者情感方面、作品分析方面以及作品特色方面进行了适当的有效的拓展。《在山的那边》文后资料主要从作者创作意图方面进行了补充,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起到了很好的疏导作用。《济南的冬天》的课后补充资料为文章语言特色品析铺设了条件,《理想》的课后资料则从诗歌的情感灵感激发处体现了诗歌所蕴涵的中心加以引导,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文章都有一定的体现。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的课后补充资料除了内容的拓展之外,还增加了对语法和语文学习方法的介绍。如七年级下册用三个板块介绍
了朗读的好处和方法;另外,还介绍了快读法、三步读法等朗读方法的指导;八年级上册主要补充介绍了听、说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如何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指导方法。在各册教材的后面,还拓展了《鲁滨孙漂流记》《水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文学名著的导读。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教材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阅读范围、激发了学生向语文更宽的天地进军的兴趣。也为语文的教学开辟了新的空间,丰厚了语文的教学内容。
三、教材“边边角角”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对于这些资料该如何有效运用呢?笔者认为不可视而不见,也不能盲目滥用,应根据文本的不同特征、材料的不同功能,相机结合、合理有效地运用。
(一)应根据补充资料的性质和内容特点妥善处理
导言、目录、注释、练习和拓展资料在教材文本中有着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在使用时应根据各自的相应特点妥善使用。如导言、目录一般用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引领作用;注释和练习主要在课堂上相机使用,有利于正确、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拓展资料在课后的有效使用,会更有利于拓开学生眼界和思维。
(二)应根据教材文本特点巧妙运用教材补充资料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语言特色和不同的文体特征。笔者认为,运用补充材料应以巧妙为主。
对于知识性极强的文章,应很好地运用能够引发主观想象的插图或资料。如:《苏州园林》,属通俗易懂的说明文,如何把一篇枯燥“遥远”的“园林介绍书”让学生欣然地接受?笔者认为引入必要的直观的插图了解是不可少的,而八年级上册的教材就可以满足这一教学条件——在教材的彩图说明中就有完全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精美典型的插图补充。
对于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借助课文的文字补充材料来开拓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内容丰厚,“有嚼头”。笔者在教学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时深有体会。《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自然朴实的语言中透射出优美旷远、亦或小巧娇媚的山水形象。如何让学生形象而深刻地体会到这样的美?如何指导学生欣赏此文的优美?笔者在指导学生赏析文本时巧妙地运用了课后的补充资料——老舍《谈叙述与描写》中的语言片段“若是写风景,……应以写景为主,写出诗情画意,而不妨于适当的地方写点实物……而略加抒情的描写,使文章生动空灵一些。写诗情画意呢,要略加实物,以期虚中有实。”这样使学生对于此文的语言特色的赏析有了一个明确的方法提示,而且增加了学生对于老舍文学作品的理解,丰厚了课堂的厚度。
(三)要把学生对于补充知识的理解、体会与发展学生能力相结合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再只是文本的刻意剖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的培养方向也不再只是“唯分数论”,而是要从全面多角度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语文学习能力、领悟体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材课后补充资料对于学生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教材中出现的系列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各种体裁的阅读;听和说能力的培养,都能从各个角度帮助学生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交际能力和领悟感受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聚沙成塔,聚腋成裘”,每一种语文知识的积累,每一个能力的提升都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开始积累、培养。每一篇教材文本只是一个典范,教师应从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开拓。在广泛收集课外资料、拓宽学生思维的同时,更需要引导学生认识教材的价值,充分运用教材的“边边角角”,从教材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引领,让课程改革从课堂开始,从教材的理解和使用开始。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3]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使用价值 教材“边边角角” 功能 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实践、深入和交流,大部分教师都能以新课程的精神来要求自己的教学行为,所以都能积极地从课外去寻求学习资料,极好地深化了学习内容,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在审美和德育方面都有了很好地提升。然而,笔者遗憾地发现,教师更多的只是辛苦地在课外寻找各种与文本相匹配的资料,而忽视了教材的“边边角角”, 忽视了文本的充分利用。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一、什么是教材的“边边角角”
何谓教材的“边边角角”?它主要指在教材中,除课文文本之外的其他资料。如:课本前言、目录、单元提示、课文插图、课文导读、文后注释、课后练习和课后补充资料等平时不被人重视的片段和点滴。尽管这些“边边角角”篇幅较小,位置较偏,对于课文的理解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如果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水平会有一个很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范围会明显扩大。
二、教材的“边边角角”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教材除了课文文本内容紧贴学生生活和经验外,其实,教材的许多“边边角角”对于学生学习难点的攻克和分析、课堂内容的补充和说明、学生学习方法的积累和运用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笔者认为,教材的“边边角角”,对教学功能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整合教材内容、提示学习方法
教材前言处于教材首页,常常被大多数师生忽视。然而,笔者惊喜地发现,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掌握学习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的前言“在旅行中,你将追寻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苦难历程,聆听《黄河颂》的雄壮旋律,瞻仰“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光辉形象,欣赏文化艺术的奇光异彩,感受探险英雄的壮志豪情,探索动物世界的无穷奥秘……”概括、提高了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亮起了一盏指明灯,并且它还说明了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的方法,它要求学生领会“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不仅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要求学生:语文学习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要求能利用现代媒体搜集语文信息,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语文的“点金之术”——“能主动地在实践着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积极地与同学们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质疑问难,深入探究”从自主—合作—探究三个层面深化语文新知。
教材目录,直观地告诉学生一个学期所学的内容以及本学期将接触到的主题。如七年级上册主要提到了五个学习主题:体味人生、关爱生命;感受自然、品味自然;了解科学故事、体会科学精神;感受亲情;和激活想象,体验神话传说的魅力,使师生综观全局,明晰思路。
单元提示主要根据每个单元的特点设计,它不仅概括地介绍教材主题的基本内容,而且在后面一部分介绍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任选一个单元,概以说之: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提示,第一部分介绍了本单元的内容“这个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的成长历程”。第二部分不仅讲述了学习的方法和要点,而且还指明了学习本单元要掌握的程度“①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②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③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尽管教材前言、目录和单元提示在教材中的地位不尽相同,但它们在教材内容的说明作用上是一致的,都能够比较概括地说明某一部分的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能明白晓畅地为学生学习语文“指点迷津”,点明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二)材料生动有趣、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中学语文教材,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兴趣也是考虑的范围。在语文教材中,其实隐藏着很多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内容和材料。如生动、有趣的课文插图和趣味盎然的课文导读等等,这一点在新版的教材里也尤为突出。
插图,是语文教材有机的组成部分,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在教材首页或有些文章中间都穿插一些贴切、精美、生动、有趣的课文插图,它们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插图中,大量的中国建筑精品的展示,不但使学生对超乎自身想象的形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更激发学生对与之相关联的作品阅读、揣摩、探究的兴趣。赵州桥、卢沟桥、苏州园林、故宫的图片展示不仅使学生对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激起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对中国经典建筑的研究的兴趣,唤起了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肯定和热爱。在文章篇幅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插图,如七年级上册的《童趣》、《古代诗歌五首》、《化石吟》等课文中均有体现。
导读,是课文开首的用来揭示文章中心、文章特点的短小精美的文字材料。它往往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向往和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如八年级上册的《芦花荡》的导读“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语段运用排比和精细的描写,把一个勇敢、机灵、爱国、自信而又自尊的老革命的形象刻画地栩栩如生,读着这样短小而有节奏的语言就很自然地激发起师生阅读本文的兴趣。
(三)资料适当延伸,有效拓展思维
对语文的教学也绝非只是剖析语文的教材、罗列语文的知识点。新课标要求语文是一个开放、有活力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和丰富语文知识和内涵。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也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从课文后面的框框中的补充资料以及教材后面的名著导读中可见一斑。
补充资料,在教材文本的后面,以框框标示。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中,分别出现了一系列补充材料和拓展资料。如七年级上册,主要从教材文本的思想内容方面、作者情感方面、作品分析方面以及作品特色方面进行了适当的有效的拓展。《在山的那边》文后资料主要从作者创作意图方面进行了补充,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起到了很好的疏导作用。《济南的冬天》的课后补充资料为文章语言特色品析铺设了条件,《理想》的课后资料则从诗歌的情感灵感激发处体现了诗歌所蕴涵的中心加以引导,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文章都有一定的体现。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的课后补充资料除了内容的拓展之外,还增加了对语法和语文学习方法的介绍。如七年级下册用三个板块介绍
了朗读的好处和方法;另外,还介绍了快读法、三步读法等朗读方法的指导;八年级上册主要补充介绍了听、说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如何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指导方法。在各册教材的后面,还拓展了《鲁滨孙漂流记》《水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文学名著的导读。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教材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阅读范围、激发了学生向语文更宽的天地进军的兴趣。也为语文的教学开辟了新的空间,丰厚了语文的教学内容。
三、教材“边边角角”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对于这些资料该如何有效运用呢?笔者认为不可视而不见,也不能盲目滥用,应根据文本的不同特征、材料的不同功能,相机结合、合理有效地运用。
(一)应根据补充资料的性质和内容特点妥善处理
导言、目录、注释、练习和拓展资料在教材文本中有着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在使用时应根据各自的相应特点妥善使用。如导言、目录一般用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引领作用;注释和练习主要在课堂上相机使用,有利于正确、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拓展资料在课后的有效使用,会更有利于拓开学生眼界和思维。
(二)应根据教材文本特点巧妙运用教材补充资料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语言特色和不同的文体特征。笔者认为,运用补充材料应以巧妙为主。
对于知识性极强的文章,应很好地运用能够引发主观想象的插图或资料。如:《苏州园林》,属通俗易懂的说明文,如何把一篇枯燥“遥远”的“园林介绍书”让学生欣然地接受?笔者认为引入必要的直观的插图了解是不可少的,而八年级上册的教材就可以满足这一教学条件——在教材的彩图说明中就有完全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精美典型的插图补充。
对于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借助课文的文字补充材料来开拓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内容丰厚,“有嚼头”。笔者在教学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时深有体会。《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自然朴实的语言中透射出优美旷远、亦或小巧娇媚的山水形象。如何让学生形象而深刻地体会到这样的美?如何指导学生欣赏此文的优美?笔者在指导学生赏析文本时巧妙地运用了课后的补充资料——老舍《谈叙述与描写》中的语言片段“若是写风景,……应以写景为主,写出诗情画意,而不妨于适当的地方写点实物……而略加抒情的描写,使文章生动空灵一些。写诗情画意呢,要略加实物,以期虚中有实。”这样使学生对于此文的语言特色的赏析有了一个明确的方法提示,而且增加了学生对于老舍文学作品的理解,丰厚了课堂的厚度。
(三)要把学生对于补充知识的理解、体会与发展学生能力相结合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再只是文本的刻意剖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的培养方向也不再只是“唯分数论”,而是要从全面多角度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语文学习能力、领悟体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材课后补充资料对于学生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教材中出现的系列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各种体裁的阅读;听和说能力的培养,都能从各个角度帮助学生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交际能力和领悟感受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聚沙成塔,聚腋成裘”,每一种语文知识的积累,每一个能力的提升都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开始积累、培养。每一篇教材文本只是一个典范,教师应从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开拓。在广泛收集课外资料、拓宽学生思维的同时,更需要引导学生认识教材的价值,充分运用教材的“边边角角”,从教材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引领,让课程改革从课堂开始,从教材的理解和使用开始。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3]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