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实现了从传统生产方式和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伟大飞跃。中国告别了传统立足于手工劳动的农耕文明,告别了传统的用牛、马和人去耕种土地的生产方式,走进了工业文明时代,并已开始向信息文明跨越式发展。中国又在大力建设生态文明,谋求融新型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生态文明为一体,全面统筹、有序推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实现了从传统生产方式和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伟大飞跃。中国告别了传统立足于手工劳动的农耕文明,告别了传统的用牛、马和人去耕种土地的生产方式,走进了工业文明时代,并已开始向信息文明跨越式发展。中国又在大力建设生态文明,谋求融新型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生态文明为一体,全面统筹、有序推进。
其他文献
我主要谈八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即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年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是需求和进口下降了,特别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比如钢铁的需求和进口下降了。2005年,中国的整体经济增长高达9.5%,但国内的贡献部分下降了4%,主要是因为投资的下降,特别是新开工建设项目的减少.这是采取紧缩措施的结果。我们预计2006年基建会增长,而出口会下降。
社会学具有回应变革时代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实的认知需要,回应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对社会学而言更是如此。作为现代性产物之一的社会学,从180年前诞生之时起,其命运就与不同时代的社会变革与现代性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学知识体系本身就是知识生产的一种现代形式,它既是对现代性成长及其后果的理解和阐释,又是现代性自我发展的后果和原因之一。
社会学、社会工作学是两个既有自己个性特点,关联度又非常紧密的学科。在欧美发达国家,尤其在美国,社会工作学科是一个独立于社会学的学科,更强调与社会福利学、医学、心理学的联系,其规模(研究人员、科研课题的数量和体量等)也都远远大于社会学。在中国,社会学、社会工作学自诞生以来就是天然、内在联系在一起的学科,且二者都重视与其他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经济学、社会福利、医学、心理学等)的跨学科联系。
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国家从上至下建立了一整套以控制为目标的制度模式。从农村的人民公社到城市的单位制度,国家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有效掌控和再分配,达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和整合。由于这种总体性控制模式自身的刚性特征,容易陷入一种“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循环过程之中。
在40年的中国改革中哪些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哪些领域的变化相对缓慢,哪些领域或许还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这个问题是每个研究中国的学者无法回避的。
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促发生机的重要性,社会转型期尤为如此。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社会明显存在两大转型:一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标志着计划再分配时代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型。二是2013年以来,由“中国梦”“新常态”启动的新时代,在政治经济层面上表现为“摸石头过河”向“顶层设计”稳健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是国际金融比较动荡的地区之一。麦金农主张东亚各经济体实行“集体钉住美元”制度,以保证地区金融稳定。从理论和实践分析,集体钉住汇率制有其内在的稳定机制,也有内源性的动荡缺陷,稳定性和脆弱性同存。目前东亚各国和地区非正式的共同“软钉住美元”,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长远看,这种集体钉住美元制度难以维持。当前人民币汇率改革不会影响东亚地区的金融稳定.维持国内金融稳定,才能防止地区金融动荡。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中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可以说是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依靠西方学者的著作、翻译进行研究,达到使用原始资料进行研究的水平,可以和外国学者折冲樽俎、辩道问难、不相上下。1977、1978级入学的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这一领域的骨干、领军人物,主要是他们带领世界古代史学科达到这个水平的。这一发展的过程,上古史与中古史领域又有不同,所以分别叙述。
2018年9月下旬,复旦发展研究院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在图书馆办一个资料展,布展基本完成后,中心让我给展览取名,我琢磨着,脑海里跳出四个字“于无声处”。
本文针对当前史学界一个流行的倾向,这种倾向不仅在中国史学界,也在世界史学界散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