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保山市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81-02
农村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保山市部分乡(镇)、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得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但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滞后也是不争的事实,为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还需进一步激发出农村文化的新活力。
一、保山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文化工作重心向农村倾斜,保山市以文化乐民、育民、富民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统领,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随着乡村群众文化中心和文化网络的形成发展,将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不仅使群众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到重要作用。
(一)加大了乡镇文化站建设。
目前,保山市72个乡镇、街道,全部设有单独的综合文化站。在全面推进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的同时,按照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工程”、集镇建设的“亮点工程”、满足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文化经济一起抓的“示范工程”这四大工程的要求,确定了16个全面达到国家标准示范文化站。腾冲的滇滩,芒棒、明光、界头、蒲川,施甸的姚关、摆榔,隆阳的芒宽、潞江和昌宁的湾甸等乡镇先后建成了场地宽敞、环境优美、房屋设施先进、当地群众引以为豪的综合文化站,涌现出了“花园式文化站”、“果园式文化站”、“广场式文化站”等特色文化站,示范文化站的建设彻底改变了保山过去消极被动建设“火柴盒”式的小文化站的局面,实现了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更新换代。
(二)动员扶持建起了一批村级文化活动室。
近年来,保山市在总结推广腾冲“大村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腾冲县的“江东村模式”、龙陵县的“朝阳村模式”, 启动了三批共18个“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全市现有文化惠民示范村21个,其中省级14个,市级7个。按照保山市一般村级综合文化室的基本设计标准,通过整合村级场地和设施,启动了村级文化室和较大自然村文化大院的建设。
(三)开展欢乐乡村大家乐文化创建活动。
保山市把全省开展的广场大家乐活动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以开展群众广场活动为总抓手,对各项文化活动实行整合后,在全市开展欢乐乡村大家乐文化創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目前全市有民营文艺团队6个,民间文艺社团9个,城乡业余文化队伍1038支,成为群众文艺活动的中坚力量,成为农民群众喜爱的、永远不走的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目前55.9%的村(社区)实现了“天天有歌舞、月月有电影、季季有比赛、年年有书读、家家有电视看”的生活目标。每到傍晚时间,遍布乡村大大小小的文化广场便成了没有围墙的“剧场”和没有距离的“舞台”,热闹而欢乐的场面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景观。
(四)积极组织实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保山市72个乡镇文化站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70个,913个村(社区)文化室建成电子阅览室并积极开展服务。2009年5月以来,全市共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以下简称“农文网培学校”)199所,其中市级总校1所,县区级总校5所,乡镇级学校66所,村级分校127所,并形成四级联动机制。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农文网培学校共开展培训140多期,定点培训23814人,通过“文产结合定向培训”工作,直接服务各类农业产业合作社、经济协会、农业大户,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支持。另外还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培训返乡农民工网上购买火车票、为留守儿童、老人与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网上视频通话服务。
(五)发展壮大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近年来,保山在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各地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种重要手段。各县区都在努力挖掘和培植各种特色文化产业上下功夫,腾冲的藤编、油纸伞,园角背幺刺绣、昌宁的苗族服饰、施甸的布朗族服饰、隆阳区的乌铜走银等民间传统手工艺,佤族青戏、腾冲皮影戏、布朗山歌、上刀山下火海等地方特色演艺,以及各具特色的民间表演团队等特色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六)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保山市“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自2007年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作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精心筹划、规范推进,全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目前保山市913个村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保护与开发并举。
“永子”(围棋)制作技艺等34个非遗项目列入保山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0个传承人被列为保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昌宁苗族服饰传承人陶美元、腾冲皮影戏传承人刘永周两位省级非遗传承人被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全市206项非遗项目共有37项实现了“生产性保护”,从业人员近2万人,年收入3.5亿元。
二、保山市农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保山市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发展较好的。多数是经济基础比较好,文化阵地建设好,干部素质比较高的村镇,并以民族聚居乡镇为主。这些村镇文化娱乐活动开展比较好,文化产业发展状态好,群众参与积极性高。一种是发展一般的。表现为业务人员不齐,经费投入少,有阵地但很少开展文化活动,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第三种就是发展较差的。多为经济条件较差的村镇,文化机构名存实亡,常年不开展活动。
2.部分乡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够重视不足。
当前农村事务多、矛盾多,乡村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用于征地拆迁、处理矛盾纠纷、发展经济上,部分乡村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没有经济效益,是软任务,无关大局,存在着应付抓、被动抓的现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被边缘化的趋向。
3.已建文化阵地使用率较低。
在一些条件较好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建立了各种活动室,但往往是除老年文化中心的棋牌室、电视室有活动外,其他几个活动室一般都是闲着。一些乡村,虽然有建设整齐、漂亮的文化活动中心,但硬件设施较单一,数量较少,很难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一些乡村农家书屋虽然摆满了图书,而且书的质量都非常好,但很多图书是没有被翻过和很少被阅读的。
4.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仍然存在。
现有的农村文化阵地在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中作用不够充分,健康积极的文化生活缺乏,一些封建的落后观念在农村有一定市场,垃圾文化向农村渗透现象日益突出,一些乡村出现占卜算命、烧香拜佛、赌博等不良习惯,农闲时节村民聚众赌博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农民对时政不闻不问,对生产生活得过且过,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和谐与发展。
5.农村文化活动主体年龄失衡。
许多乡村都是老年文化红红火火,热热闹闹,青年农民参与的积极性相对较差。从参与者来看,明显地存在老年人偏多,中青年人少;妇女多,男性少的“两多两少”现象,导致农村文化活动老龄化、女性化比较严重。
(二)原因分析。
1.农村中坚层流向城市削减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后劲。
保山和全国一样,中青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只能是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儿童和妇女。即便是在家的年轻人,对现有的农村传统文化节目和民间艺术也不感兴趣,不愿参与,加上近年来农村文化创作上忽略了年轻人的文化需求,适合年轻人口味的作品越来越少,这样对于农村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的中青年人就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之外,造成農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后劲不足。另外,在农村老人和中年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往往比较低,如果仅靠他们来担当农村文化构建的任务显然不行。
2.农村文化建设后续经费保障不足,管理不到位。
政府的投入不足是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基本上是一次性基建投入,且只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后续经费跟不上和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
3.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绩效评价标准偏重于形式。
由于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绩效评价标准偏重于形式,只注重文化活动场所的大小、拥有藏书、光碟、电视机,电脑等设备的数量以及有无规章制度、台账等形式上的东西,而对于这些文化设施能否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发挥的作用等指标则很少涉及到,这就是农村图书资料、报刊常年无人问津,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原因。
4.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
据调查了解,镇、村两级文化站(室)干部多为兼职,且业务能力不强,上级政府对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艺骨干的专业培训较少。有的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有的乡镇没有独立的部门仅由一人主抓或代管文化工作,而村一级基本上没有人主抓文化工作,乡(镇)特别是村的文化工作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现象突出。
三、保山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县(区)委政府是关键,乡(镇)党委政府是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政策上给予高度重视,从财政上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解决乡村文化站有牌子而无场所、有编制而无经费、有人员而无活动的现状。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村干部考核机制,把村干部任期内文化发展情况作为考核村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拓宽建设资金渠道,完善文化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要通过集资赞助、横向联合等方法和手段断拓宽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文化,支持民营文化实体和民间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要提倡和鼓励村民文化消费,转变村民的消费观念,使其加大对文化生活的个人投入。通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保障农村文化建设能够持续发展。
(三)坚决抵制不良文化的渗入,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各级政府要做好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工作,坚决抵制媚俗低级的文化垃圾和封建迷信等不良文化对农村文化阵地的腐蚀。大力宣传积极、健康、科学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倡导村民参加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
加大对农民文化骨干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倡导和吸引具有较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农业、科技、文艺、教育工作等领域的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任职或挂职,切实改变目前乡镇文化站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拓宽思路,创新方法,满足群众的多种文化需求。
在文化创新上下功夫,要改变对农村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演出活动的做法,不断的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改进文化下乡工作方式,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根据农民群众的审美口味及欣赏能力编创节目,把那些发生在农民身边的典型事件、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反映农村生活的健康内容,创作成文艺作品回馈给他们,使他们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在欢声笑语中传播主流思想、传导主旋律,逐步引导他们在精神上、物质上追求先进,营造出农村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
(六)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进一步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对各县(区)乡镇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统筹规划,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通过举办农民艺术节等文化活动,把产业与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产品开发、果园观光,农家游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新亮点。积极传承保护民族传统皮影戏,佤族青戏,舞狮等民间表演艺术和民俗活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均衡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抓好本地特色文化,形成自己的品牌,作为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作者简介:
1.孙玉芬(1965- ),女,云南保山人,综合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
2.刘杰(1954 -),男,云南保山人,高级政工师。
3.杨宗源(1968-),男,云南保山人,讲师。
4.张颖(1968-),女,云南保山人,讲师。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81-02
农村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保山市部分乡(镇)、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得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但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滞后也是不争的事实,为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还需进一步激发出农村文化的新活力。
一、保山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文化工作重心向农村倾斜,保山市以文化乐民、育民、富民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统领,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随着乡村群众文化中心和文化网络的形成发展,将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不仅使群众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到重要作用。
(一)加大了乡镇文化站建设。
目前,保山市72个乡镇、街道,全部设有单独的综合文化站。在全面推进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的同时,按照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工程”、集镇建设的“亮点工程”、满足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文化经济一起抓的“示范工程”这四大工程的要求,确定了16个全面达到国家标准示范文化站。腾冲的滇滩,芒棒、明光、界头、蒲川,施甸的姚关、摆榔,隆阳的芒宽、潞江和昌宁的湾甸等乡镇先后建成了场地宽敞、环境优美、房屋设施先进、当地群众引以为豪的综合文化站,涌现出了“花园式文化站”、“果园式文化站”、“广场式文化站”等特色文化站,示范文化站的建设彻底改变了保山过去消极被动建设“火柴盒”式的小文化站的局面,实现了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更新换代。
(二)动员扶持建起了一批村级文化活动室。
近年来,保山市在总结推广腾冲“大村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腾冲县的“江东村模式”、龙陵县的“朝阳村模式”, 启动了三批共18个“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全市现有文化惠民示范村21个,其中省级14个,市级7个。按照保山市一般村级综合文化室的基本设计标准,通过整合村级场地和设施,启动了村级文化室和较大自然村文化大院的建设。
(三)开展欢乐乡村大家乐文化创建活动。
保山市把全省开展的广场大家乐活动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以开展群众广场活动为总抓手,对各项文化活动实行整合后,在全市开展欢乐乡村大家乐文化創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目前全市有民营文艺团队6个,民间文艺社团9个,城乡业余文化队伍1038支,成为群众文艺活动的中坚力量,成为农民群众喜爱的、永远不走的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目前55.9%的村(社区)实现了“天天有歌舞、月月有电影、季季有比赛、年年有书读、家家有电视看”的生活目标。每到傍晚时间,遍布乡村大大小小的文化广场便成了没有围墙的“剧场”和没有距离的“舞台”,热闹而欢乐的场面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景观。
(四)积极组织实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保山市72个乡镇文化站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70个,913个村(社区)文化室建成电子阅览室并积极开展服务。2009年5月以来,全市共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以下简称“农文网培学校”)199所,其中市级总校1所,县区级总校5所,乡镇级学校66所,村级分校127所,并形成四级联动机制。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农文网培学校共开展培训140多期,定点培训23814人,通过“文产结合定向培训”工作,直接服务各类农业产业合作社、经济协会、农业大户,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支持。另外还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培训返乡农民工网上购买火车票、为留守儿童、老人与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网上视频通话服务。
(五)发展壮大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近年来,保山在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各地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种重要手段。各县区都在努力挖掘和培植各种特色文化产业上下功夫,腾冲的藤编、油纸伞,园角背幺刺绣、昌宁的苗族服饰、施甸的布朗族服饰、隆阳区的乌铜走银等民间传统手工艺,佤族青戏、腾冲皮影戏、布朗山歌、上刀山下火海等地方特色演艺,以及各具特色的民间表演团队等特色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六)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保山市“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自2007年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作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精心筹划、规范推进,全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目前保山市913个村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保护与开发并举。
“永子”(围棋)制作技艺等34个非遗项目列入保山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0个传承人被列为保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昌宁苗族服饰传承人陶美元、腾冲皮影戏传承人刘永周两位省级非遗传承人被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全市206项非遗项目共有37项实现了“生产性保护”,从业人员近2万人,年收入3.5亿元。
二、保山市农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保山市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发展较好的。多数是经济基础比较好,文化阵地建设好,干部素质比较高的村镇,并以民族聚居乡镇为主。这些村镇文化娱乐活动开展比较好,文化产业发展状态好,群众参与积极性高。一种是发展一般的。表现为业务人员不齐,经费投入少,有阵地但很少开展文化活动,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第三种就是发展较差的。多为经济条件较差的村镇,文化机构名存实亡,常年不开展活动。
2.部分乡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够重视不足。
当前农村事务多、矛盾多,乡村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用于征地拆迁、处理矛盾纠纷、发展经济上,部分乡村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没有经济效益,是软任务,无关大局,存在着应付抓、被动抓的现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被边缘化的趋向。
3.已建文化阵地使用率较低。
在一些条件较好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建立了各种活动室,但往往是除老年文化中心的棋牌室、电视室有活动外,其他几个活动室一般都是闲着。一些乡村,虽然有建设整齐、漂亮的文化活动中心,但硬件设施较单一,数量较少,很难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一些乡村农家书屋虽然摆满了图书,而且书的质量都非常好,但很多图书是没有被翻过和很少被阅读的。
4.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仍然存在。
现有的农村文化阵地在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中作用不够充分,健康积极的文化生活缺乏,一些封建的落后观念在农村有一定市场,垃圾文化向农村渗透现象日益突出,一些乡村出现占卜算命、烧香拜佛、赌博等不良习惯,农闲时节村民聚众赌博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农民对时政不闻不问,对生产生活得过且过,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和谐与发展。
5.农村文化活动主体年龄失衡。
许多乡村都是老年文化红红火火,热热闹闹,青年农民参与的积极性相对较差。从参与者来看,明显地存在老年人偏多,中青年人少;妇女多,男性少的“两多两少”现象,导致农村文化活动老龄化、女性化比较严重。
(二)原因分析。
1.农村中坚层流向城市削减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后劲。
保山和全国一样,中青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只能是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儿童和妇女。即便是在家的年轻人,对现有的农村传统文化节目和民间艺术也不感兴趣,不愿参与,加上近年来农村文化创作上忽略了年轻人的文化需求,适合年轻人口味的作品越来越少,这样对于农村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的中青年人就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之外,造成農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后劲不足。另外,在农村老人和中年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往往比较低,如果仅靠他们来担当农村文化构建的任务显然不行。
2.农村文化建设后续经费保障不足,管理不到位。
政府的投入不足是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基本上是一次性基建投入,且只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后续经费跟不上和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
3.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绩效评价标准偏重于形式。
由于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绩效评价标准偏重于形式,只注重文化活动场所的大小、拥有藏书、光碟、电视机,电脑等设备的数量以及有无规章制度、台账等形式上的东西,而对于这些文化设施能否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发挥的作用等指标则很少涉及到,这就是农村图书资料、报刊常年无人问津,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原因。
4.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
据调查了解,镇、村两级文化站(室)干部多为兼职,且业务能力不强,上级政府对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艺骨干的专业培训较少。有的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有的乡镇没有独立的部门仅由一人主抓或代管文化工作,而村一级基本上没有人主抓文化工作,乡(镇)特别是村的文化工作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现象突出。
三、保山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县(区)委政府是关键,乡(镇)党委政府是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政策上给予高度重视,从财政上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解决乡村文化站有牌子而无场所、有编制而无经费、有人员而无活动的现状。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村干部考核机制,把村干部任期内文化发展情况作为考核村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拓宽建设资金渠道,完善文化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要通过集资赞助、横向联合等方法和手段断拓宽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文化,支持民营文化实体和民间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要提倡和鼓励村民文化消费,转变村民的消费观念,使其加大对文化生活的个人投入。通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保障农村文化建设能够持续发展。
(三)坚决抵制不良文化的渗入,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各级政府要做好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工作,坚决抵制媚俗低级的文化垃圾和封建迷信等不良文化对农村文化阵地的腐蚀。大力宣传积极、健康、科学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倡导村民参加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
加大对农民文化骨干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倡导和吸引具有较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农业、科技、文艺、教育工作等领域的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任职或挂职,切实改变目前乡镇文化站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拓宽思路,创新方法,满足群众的多种文化需求。
在文化创新上下功夫,要改变对农村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演出活动的做法,不断的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改进文化下乡工作方式,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根据农民群众的审美口味及欣赏能力编创节目,把那些发生在农民身边的典型事件、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反映农村生活的健康内容,创作成文艺作品回馈给他们,使他们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在欢声笑语中传播主流思想、传导主旋律,逐步引导他们在精神上、物质上追求先进,营造出农村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
(六)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进一步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对各县(区)乡镇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统筹规划,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通过举办农民艺术节等文化活动,把产业与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产品开发、果园观光,农家游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新亮点。积极传承保护民族传统皮影戏,佤族青戏,舞狮等民间表演艺术和民俗活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均衡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抓好本地特色文化,形成自己的品牌,作为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作者简介:
1.孙玉芬(1965- ),女,云南保山人,综合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
2.刘杰(1954 -),男,云南保山人,高级政工师。
3.杨宗源(1968-),男,云南保山人,讲师。
4.张颖(1968-),女,云南保山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