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前,作为“小学科”的思想品德课通常情况下是没有课外作业的,教师也只注重于强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课外作业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似乎是没有什么功效的。然而,思想品德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得在课外这一更为广阔的天地里陶冶与强化,所以,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课外作业,让学生有悲欢离合的体验,有酸甜苦辣的回味,有喜怒哀乐的宣泄,将成为提升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劲动力。
小学思想品德课外作业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是相关主题名言警句的记忆,可以是针对教材某一主题单元的补充与小结,也可以是儿童漫画的创作,小论文、小调查、实验报告的撰写,还可以是某种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总之,要让它成为学生生活的补充,而不是学生心灵的枷锁,学生自然乐此不疲,且有所收益。
一、开放生活,让情感走得更远一些
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条块铺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思想品德课外作业时,将教材设置的主题与重大时事新闻、社会热点话题相联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要求,从而使思想品德课外作业成为学生培养社会情感、发展社会品德的主要平台。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主题单元的设置,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专题开展小范围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开放的社会这一大课堂中探求真理,获取深刻的道德认知,强化自觉的道德实践,激发高尚的道德情感。如完成《战争何时了》和《科学技术的喜和忧》的导读后,我让学生围绕“战争频发中的儿童生活”、“环境污染中的儿童生活”、“经济贫困中的儿童生活”等调查小课题,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网络搜寻、访问专家等途径,接触当今世界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社会调查这一课外作业的补充,原本枯燥乏味,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教学内容变得可触、可感、可知。让学生了解世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对相应问题的警醒和应对举措,为《我在联合国作报告》一课提供了基础素材。
二、充实心灵,让体验来得更深一些
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比千言万语的说教与千遍万次的重复更深刻一些,也就是说,只有叩击到学生心灵的体验才能成为一种“亮色”,充实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在设计思想品德作业时,我发动学生发现、发掘能够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再让他们自己去设计,自己去再现,在主动探索中收获知识,体悟情感,体验成长。
行为性作业对学生品德行为的矫治、强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效能,这种行为训练是不能通过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反复训练,一次又一次地在心灵上留下烙印,最终实现认知与行为的统一。在教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一主题单元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外作业:与父母进行一次深入的交心,了解父母在工作、生活以及对自己的教育中的烦心事,针对家长的难处制定“我帮父母减负”的小方案,并且要写好活动日记。这样的课外作业,依托解难解困的“行”,获得家庭和谐的“情”,强化尊重父母的“知”,最终让自己成为家庭的“快乐豆”、“小帮手”。
三、拓展空间,让表达更真一些
良好的品德修炼根植于社会大舞台,其价值体现于时代新天地。现阶段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充分拓展的社会和日新月异的时代,他们可以通过博客、空间、短信等新兴网络媒体大量吸收信息,充分表达情感。设计思想品德课外作业,要充分引进这些学生正在亲密接触的新兴媒体,让他们有一个自主表达、自然表达、自由表达的空间。
如在教完“我是班级的主人”一课后,我结合课文重点内容,设计了几条开放性的讨论思考题:你和你的同学的哪些言行、举动与班级小主人密切相关?我们应该怎样以主人翁的姿态来争取集体荣誉,珍惜已取得的集体荣誉?这一学期以来,你为班集体取得的荣誉做了哪些贡献?我将这几道讨论题公布于班级QQ群的公告栏内,让学生在课后通过QQ这一网络即时沟通工具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场极为热烈的讨论,再次对学生进行了集体主义的教育,培养了他们热爱班集体、为集体添彩、争当主人翁的良好品质。
总之,设计小学思想品德课外作业,既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只有这样,这块品德实践的田畴才能在学生的耕耘下不断展露丰收的胜景。
(责编 莫彩凤)
小学思想品德课外作业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是相关主题名言警句的记忆,可以是针对教材某一主题单元的补充与小结,也可以是儿童漫画的创作,小论文、小调查、实验报告的撰写,还可以是某种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总之,要让它成为学生生活的补充,而不是学生心灵的枷锁,学生自然乐此不疲,且有所收益。
一、开放生活,让情感走得更远一些
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条块铺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思想品德课外作业时,将教材设置的主题与重大时事新闻、社会热点话题相联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要求,从而使思想品德课外作业成为学生培养社会情感、发展社会品德的主要平台。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主题单元的设置,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专题开展小范围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开放的社会这一大课堂中探求真理,获取深刻的道德认知,强化自觉的道德实践,激发高尚的道德情感。如完成《战争何时了》和《科学技术的喜和忧》的导读后,我让学生围绕“战争频发中的儿童生活”、“环境污染中的儿童生活”、“经济贫困中的儿童生活”等调查小课题,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网络搜寻、访问专家等途径,接触当今世界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社会调查这一课外作业的补充,原本枯燥乏味,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教学内容变得可触、可感、可知。让学生了解世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对相应问题的警醒和应对举措,为《我在联合国作报告》一课提供了基础素材。
二、充实心灵,让体验来得更深一些
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比千言万语的说教与千遍万次的重复更深刻一些,也就是说,只有叩击到学生心灵的体验才能成为一种“亮色”,充实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在设计思想品德作业时,我发动学生发现、发掘能够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再让他们自己去设计,自己去再现,在主动探索中收获知识,体悟情感,体验成长。
行为性作业对学生品德行为的矫治、强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效能,这种行为训练是不能通过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反复训练,一次又一次地在心灵上留下烙印,最终实现认知与行为的统一。在教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一主题单元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外作业:与父母进行一次深入的交心,了解父母在工作、生活以及对自己的教育中的烦心事,针对家长的难处制定“我帮父母减负”的小方案,并且要写好活动日记。这样的课外作业,依托解难解困的“行”,获得家庭和谐的“情”,强化尊重父母的“知”,最终让自己成为家庭的“快乐豆”、“小帮手”。
三、拓展空间,让表达更真一些
良好的品德修炼根植于社会大舞台,其价值体现于时代新天地。现阶段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充分拓展的社会和日新月异的时代,他们可以通过博客、空间、短信等新兴网络媒体大量吸收信息,充分表达情感。设计思想品德课外作业,要充分引进这些学生正在亲密接触的新兴媒体,让他们有一个自主表达、自然表达、自由表达的空间。
如在教完“我是班级的主人”一课后,我结合课文重点内容,设计了几条开放性的讨论思考题:你和你的同学的哪些言行、举动与班级小主人密切相关?我们应该怎样以主人翁的姿态来争取集体荣誉,珍惜已取得的集体荣誉?这一学期以来,你为班集体取得的荣誉做了哪些贡献?我将这几道讨论题公布于班级QQ群的公告栏内,让学生在课后通过QQ这一网络即时沟通工具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场极为热烈的讨论,再次对学生进行了集体主义的教育,培养了他们热爱班集体、为集体添彩、争当主人翁的良好品质。
总之,设计小学思想品德课外作业,既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只有这样,这块品德实践的田畴才能在学生的耕耘下不断展露丰收的胜景。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