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元1038年10月,夏国王元昊称帝,建大白高国,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在此后接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西夏作为一个党项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在辽宋并立的大环境中,一直雄踞在华夏的西北大地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政治局面,与党项族的历史渊源及主要部族首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党项族 部族首领
党项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它历史悠久:“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吕、邓至之后,党项始强”。这是史料中较早出现党项族的相关记载。通过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居住在青海的党项族,在北周时期就开始慢慢做大。党项族作为一个部落氏族,其中力量较为强大的是拓跋部,这就是元昊先祖的部落。根据后来元昊称帝时递给北宋的国书:“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通过这一材料,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党项拓跋部其实是北魏皇族后裔。作为曾经统一过中国北方大地的少数民族后裔,我们不难想象,流淌在党项人民族血液里的荣耀基因以及艰苦环境下所赋予这个民族的顽强斗争精神。
到了隋唐时期,党项的领地已经绵延青海、新疆、西藏等地三千里之广。与此同时,鲜卑人所建立的吐谷浑王国盛极一时,不断侵扰周边其他少数民族,而当时的党项族颇受其害。生死存亡之际,党项族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拓跋部,在首领拓跋赤辞的带领下内迁甘南,归附唐朝。因为同边疆少数民族政治斗争的需要,唐政府十分优待归附的党项人,奖赏了大量的财物,并赐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皇姓李。这是有记载可寻的党项族历史上的一位杰出部落首领,在拓跋赤辞的带领下,他成功的为党项族赢得生存空间,使这个民族得以延续,给它的未来发展赢得无限可能。
唐中期,“安史之乱”爆发,吐蕃乘机夺取河西、陇右之地。这些地方的党项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又一次进行迁移。这一次,党项人来到了黄土高原上,入居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同时,拓跋部首领拓跋守寂积极派兵帮助唐中央政府平定“安史之乱”,最终再次受封。在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中,拓跋部首领又一次领兵相助,立下战功。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的过程中,拓跋部主要首领之一拓跋思忠战死沙场。而活下来的拓跋部首领拓跋思恭受封定难军节度使,再次赐国姓李,掌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这一事件对党项人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央政府任命的地方最高长官,在唐末及随后的五代,李姓拓跋部一直对五州之地具有绝对的掌控权。尤其是在五代十国这个混乱时期,五州之地虽然名义上先后依附梁、唐、晋、汉、周五个内地王朝,但是并没有受到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自始至终是在党项人自己的控制之中的。隋唐时期的党项族积极依附于强大的中央帝国,源源不断的为中央帝国输血,来赚取党项族发展的机会。这一时期的党项首领或许卑躬屈膝,左右逢迎,但是悍不畏死。为了党项的发展,他们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而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为党项赢得五州之地。具有较大自主性的五州之地,名义上隶属于中央政府但是已经开始了事实上的地方割据,党项李姓拓跋家成为五州之地的无冕之王。
公元979年,宋太宗御驾亲征,灭掉北汉,分裂已久的中原大地终于再次统一。而五州之地的党项政权也迎来了它最危险的挑战。刚刚继任定难军节度使的年轻党项首领李继捧难以服众,他选择归顺宋朝,并进献五州之地。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五州之地,解决掉党项这一心腹之患,宋太宗自然是乐意之至。他立刻下诏封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留居开封,同样要留居开封的还有一大批党项贵族的亲属。另外,宋太宗还派遣兵马接管五州之地。在眼看党项人就要失去生存家园的紧要关头,党项的民族英雄李继迁站了出来。李继迁为李继捧的族弟,他率先举起抗宋大旗。李继迁带领一部分族人逃入地斤泽,以“李氏族人”的身份招兵买马,提出恢复“故土”的口号,一步步的悄然壮大。然而李继迁在恢复五州之地的过程中,同宋朝的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遭受到过沉痛打击:“继迁叛,都巡检曹光实选精骑夜发,掩袭地斤,继迁遁去,获其母妻”。母亲、妻子被俘,士兵折损,沉痛的打击让李继迁认识到了敌人的强大,他的反宋斗争陷入困境。适逢此时,宋、辽两国为了争夺燕云十六州而大动干戈,李继迁当机立断,决定联辽制宋。果然,在这次战争中稍落下风的大辽为了让李继迁在西北牵制宋军,与李继迁一拍即合。辽朝不仅封授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承认李继迁的政治合法性,还下嫁公主给李继迁,这标志着辽与夏州李继迁两者正式联盟。公元990年,辽朝更是封李继迁为夏国王:“统和八年三月丁丑,李继迁遣使来贡......庚戌,遣使封李继迁为夏国王”。就这样,李继迁依附于辽朝,借助辽朝的力量,不断发展自身力量,侵扰宋边疆地区,给宋朝带来极大的苦恼。而“联辽扰宋”的对外政策自李继迁制定之后,在他执掌党项大权的二十年里一直实行。
多年努力,李继迁最终把名义上归属宋朝长达十五年之久的五州之地再次夺了回来,夏、银、绥、宥、静五州的绝对掌控权再次回到了李姓拓跋家手中。这个时候,五州之地的政权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割据政权,不管是名义上还是事实上。然而多年征战,军力的壮大,李继迁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故土”,他渴望得到更多的领土。在辽的支持下,通过军事争夺,他从宋朝手中夺得灵州(后改名为西平府,定位夏国国都,今为宁夏灵武)。后来在征伐吐蕃,夺取凉州的战役中,李继迁身中流矢。回到兴庆府之后,第二年伤重而亡,时年四十二岁。李继迁,作为党项的部落首领,党项的民族英雄,他把他的所有都贡献给了党项。为了维护“故土”,他失去了母亲妻子,为了使党项更加强大,他贡献了生命。
李继迁死后,世子李德明继承王位。李德明一改父亲“联辽扰宋”的对外政策,改而“联辽和宋”。李德明向辽朝称臣,积极加强与辽朝的联系,辽夏两国多次联手对甘州回鹘用兵。同时,李德明也向宋称臣,接受宋的封号,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加强同宋的经济交流。德明在位期间,基本上没有和宋朝产生较大的矛盾,进行较大规模的战争。他当政期间,一方面采取保守的对外政策,麻痹了辽、宋两大帝国,另一方面与民休息,积极发展国内农业、经济,营建兴州(后元昊改名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但同时,多次对甘州回鹘的用兵,为党项夺取了甘州、瓜州、凉州等地,其势力范围延展到了玉门关及河西走廊。
纵观党项的发展历程,可谓是千难万苦,夹缝里面求生存。但是艰苦的自然生存环境和严酷的政治生存环境,并没有打垮这个历经磨难的民族,反而为它注入骁勇善战的剽悍基因。同时在这个民族发展的紧要关头,总会有一些部落首领站出来,为党项的发展指明前行的道路。就像拓跋赤辞、拓跋思恭、拓跋思忠、李继迁 、李德明。拓跋赤辞为党项带来生存,拓跋思恭思忠兄弟则为党项带来安身立命的根本。至于李继迁、李德明父子,如果说李继迁为党项带来的是扩张,那么李德明带给党项的则是蛰伏。二十年的蛰伏发展,带给党项的是繁荣与底蕴。父子两代人,三十多年的努力,留给他们后人李元昊的是一个强大的党项。
参考文献:
[1]陈育宁.评李元昊在西夏建立过程中的作用[J].宁夏社会科学,1988第2期.
[2]彭向前.辽宋西夏时期西北民族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4年.
[3](五代)刘昫:《旧唐书》卷198《党项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90页.
[4](元)脱脱:《宋史》卷485《西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988页.
[5]李范文主编《西夏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2页.
[6](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一二七《西夏传》。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887頁.
[7](元)脱脱:《辽史》卷一一五《西夏外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7页.
作者简介:王浩波(1995.02—)男。河南济源人。本科。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关键词:党项族 部族首领
党项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它历史悠久:“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吕、邓至之后,党项始强”。这是史料中较早出现党项族的相关记载。通过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居住在青海的党项族,在北周时期就开始慢慢做大。党项族作为一个部落氏族,其中力量较为强大的是拓跋部,这就是元昊先祖的部落。根据后来元昊称帝时递给北宋的国书:“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通过这一材料,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党项拓跋部其实是北魏皇族后裔。作为曾经统一过中国北方大地的少数民族后裔,我们不难想象,流淌在党项人民族血液里的荣耀基因以及艰苦环境下所赋予这个民族的顽强斗争精神。
到了隋唐时期,党项的领地已经绵延青海、新疆、西藏等地三千里之广。与此同时,鲜卑人所建立的吐谷浑王国盛极一时,不断侵扰周边其他少数民族,而当时的党项族颇受其害。生死存亡之际,党项族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拓跋部,在首领拓跋赤辞的带领下内迁甘南,归附唐朝。因为同边疆少数民族政治斗争的需要,唐政府十分优待归附的党项人,奖赏了大量的财物,并赐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皇姓李。这是有记载可寻的党项族历史上的一位杰出部落首领,在拓跋赤辞的带领下,他成功的为党项族赢得生存空间,使这个民族得以延续,给它的未来发展赢得无限可能。
唐中期,“安史之乱”爆发,吐蕃乘机夺取河西、陇右之地。这些地方的党项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又一次进行迁移。这一次,党项人来到了黄土高原上,入居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同时,拓跋部首领拓跋守寂积极派兵帮助唐中央政府平定“安史之乱”,最终再次受封。在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中,拓跋部首领又一次领兵相助,立下战功。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的过程中,拓跋部主要首领之一拓跋思忠战死沙场。而活下来的拓跋部首领拓跋思恭受封定难军节度使,再次赐国姓李,掌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这一事件对党项人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央政府任命的地方最高长官,在唐末及随后的五代,李姓拓跋部一直对五州之地具有绝对的掌控权。尤其是在五代十国这个混乱时期,五州之地虽然名义上先后依附梁、唐、晋、汉、周五个内地王朝,但是并没有受到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自始至终是在党项人自己的控制之中的。隋唐时期的党项族积极依附于强大的中央帝国,源源不断的为中央帝国输血,来赚取党项族发展的机会。这一时期的党项首领或许卑躬屈膝,左右逢迎,但是悍不畏死。为了党项的发展,他们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而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为党项赢得五州之地。具有较大自主性的五州之地,名义上隶属于中央政府但是已经开始了事实上的地方割据,党项李姓拓跋家成为五州之地的无冕之王。
公元979年,宋太宗御驾亲征,灭掉北汉,分裂已久的中原大地终于再次统一。而五州之地的党项政权也迎来了它最危险的挑战。刚刚继任定难军节度使的年轻党项首领李继捧难以服众,他选择归顺宋朝,并进献五州之地。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五州之地,解决掉党项这一心腹之患,宋太宗自然是乐意之至。他立刻下诏封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留居开封,同样要留居开封的还有一大批党项贵族的亲属。另外,宋太宗还派遣兵马接管五州之地。在眼看党项人就要失去生存家园的紧要关头,党项的民族英雄李继迁站了出来。李继迁为李继捧的族弟,他率先举起抗宋大旗。李继迁带领一部分族人逃入地斤泽,以“李氏族人”的身份招兵买马,提出恢复“故土”的口号,一步步的悄然壮大。然而李继迁在恢复五州之地的过程中,同宋朝的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遭受到过沉痛打击:“继迁叛,都巡检曹光实选精骑夜发,掩袭地斤,继迁遁去,获其母妻”。母亲、妻子被俘,士兵折损,沉痛的打击让李继迁认识到了敌人的强大,他的反宋斗争陷入困境。适逢此时,宋、辽两国为了争夺燕云十六州而大动干戈,李继迁当机立断,决定联辽制宋。果然,在这次战争中稍落下风的大辽为了让李继迁在西北牵制宋军,与李继迁一拍即合。辽朝不仅封授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承认李继迁的政治合法性,还下嫁公主给李继迁,这标志着辽与夏州李继迁两者正式联盟。公元990年,辽朝更是封李继迁为夏国王:“统和八年三月丁丑,李继迁遣使来贡......庚戌,遣使封李继迁为夏国王”。就这样,李继迁依附于辽朝,借助辽朝的力量,不断发展自身力量,侵扰宋边疆地区,给宋朝带来极大的苦恼。而“联辽扰宋”的对外政策自李继迁制定之后,在他执掌党项大权的二十年里一直实行。
多年努力,李继迁最终把名义上归属宋朝长达十五年之久的五州之地再次夺了回来,夏、银、绥、宥、静五州的绝对掌控权再次回到了李姓拓跋家手中。这个时候,五州之地的政权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割据政权,不管是名义上还是事实上。然而多年征战,军力的壮大,李继迁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故土”,他渴望得到更多的领土。在辽的支持下,通过军事争夺,他从宋朝手中夺得灵州(后改名为西平府,定位夏国国都,今为宁夏灵武)。后来在征伐吐蕃,夺取凉州的战役中,李继迁身中流矢。回到兴庆府之后,第二年伤重而亡,时年四十二岁。李继迁,作为党项的部落首领,党项的民族英雄,他把他的所有都贡献给了党项。为了维护“故土”,他失去了母亲妻子,为了使党项更加强大,他贡献了生命。
李继迁死后,世子李德明继承王位。李德明一改父亲“联辽扰宋”的对外政策,改而“联辽和宋”。李德明向辽朝称臣,积极加强与辽朝的联系,辽夏两国多次联手对甘州回鹘用兵。同时,李德明也向宋称臣,接受宋的封号,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加强同宋的经济交流。德明在位期间,基本上没有和宋朝产生较大的矛盾,进行较大规模的战争。他当政期间,一方面采取保守的对外政策,麻痹了辽、宋两大帝国,另一方面与民休息,积极发展国内农业、经济,营建兴州(后元昊改名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但同时,多次对甘州回鹘的用兵,为党项夺取了甘州、瓜州、凉州等地,其势力范围延展到了玉门关及河西走廊。
纵观党项的发展历程,可谓是千难万苦,夹缝里面求生存。但是艰苦的自然生存环境和严酷的政治生存环境,并没有打垮这个历经磨难的民族,反而为它注入骁勇善战的剽悍基因。同时在这个民族发展的紧要关头,总会有一些部落首领站出来,为党项的发展指明前行的道路。就像拓跋赤辞、拓跋思恭、拓跋思忠、李继迁 、李德明。拓跋赤辞为党项带来生存,拓跋思恭思忠兄弟则为党项带来安身立命的根本。至于李继迁、李德明父子,如果说李继迁为党项带来的是扩张,那么李德明带给党项的则是蛰伏。二十年的蛰伏发展,带给党项的是繁荣与底蕴。父子两代人,三十多年的努力,留给他们后人李元昊的是一个强大的党项。
参考文献:
[1]陈育宁.评李元昊在西夏建立过程中的作用[J].宁夏社会科学,1988第2期.
[2]彭向前.辽宋西夏时期西北民族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4年.
[3](五代)刘昫:《旧唐书》卷198《党项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90页.
[4](元)脱脱:《宋史》卷485《西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988页.
[5]李范文主编《西夏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2页.
[6](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一二七《西夏传》。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887頁.
[7](元)脱脱:《辽史》卷一一五《西夏外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7页.
作者简介:王浩波(1995.02—)男。河南济源人。本科。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