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校信息化有效应用和使用水平,取决于校长和学校中层的领导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学校的引领作用是关键。学校领导班子是信息化建设的促进者,中层干部是中坚力量,教师是主体,行勤人员是不可或缺的力量。硬件设施是基础保障,技术人员是技术保障。通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丰富学校教学资源、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校育人质量,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
关键词: 中职校; 信息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2-0070-01
教育信息化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简而言之就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学校教育在课程、教学、管理、学校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领导班子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是学校工作的掌舵者,学校信息化有效应用和使用水平,取决于校长和学校中层的领导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学校的引领作用是关键。
1 全员参与信息化建设,达成信息化思维共识
学校要全面实现信息化,首先要全员达成共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学校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一项重要工作。
1.1 学校领导班子是信息化建设的促进者:
校级领导班子要带头树立“信息化思维”,在学校领导班子层面形成共识,校级领导班子应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领头羊,带头学习信息化,带头使用信息化,学会信息采集、传输、管理、利用。信息化不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还可以促进管理方式变革,实现传统管理方式无法实现的效果。校级领导班子要从关注课程改革,关注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成长,关注教师职业发展,关注学校综合信息化环境建设等多个维度出发,不断提升自己及其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应善于从大数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信息化大数据成为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一个学校信息化建设是否有力,取决于学校领导班子的信息化程度。
1.2 中层干部是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中层干部是学校的脊梁,是学校领导班子和基层教职工之间的纽带,是学校领导班子决策的执行者。现代化职业教育教学离不开信息化手段,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中层干部是信息化的实践者,如教学部门,要在教务管理平台上发布教学安排、教学管理规定、收集教学文件、审阅审批教学文件、对教师教学实现有效监督和考核评价。学生管理部门在学生管理平台上,发布重大学生活动安排、学生管理规定、班级通知、班级评比、德育工作、学业成绩等。德育管理平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教育、对学生德育水准进行量化考核,以提高学校的德育管理规范性和效率。行政办公室在办公OA平台中、发布通知、网上阅文、审批、处理来文等。心理咨询系统、家校沟通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统等应用体系实现数字化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因此,中层干部运用大数据管理的能力决定了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水平。
1.3 教师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信息化素养标志着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首先,要明确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是现代教育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教师课堂教学远离信息化,该教师终将被现代的课堂所淘汰,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信息化教育教学理念,学校可通过聘请专家讲座、外派学习、校本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其次,教师要熟练的使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应用网络教学资源备课,制作课件、网络课程等。借助学校的资源库系统、试题库系统、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互动平台等进行课堂教学、网络考试和阅卷、布置批改作业、追踪学生学习轨迹等。把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做为教师量化考核的重要指标,并通过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进而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1.4 行勤人员是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学校推进信息化进程中,人们思想认识还存在着误区,认为信息化应用是教学的事情,与行勤人员无关。实则不然,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性质决定了学校育人需全员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所以行勤人员要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提高学校防火、防灾、提高人身安全保障水平。因此,行勤人员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
2 基础设施齐备,技术人员保障
2.1 硬件设施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保障:
完善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实现计算机局域网、智能广播网和数字监控网的数字化多网合一,优化学校公共网络设施。采用多网合一的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建设网络基本服务体系,加大网络出口宽度,除校校通外,学校还应有相当带宽的网络出口,保证学校千台电脑和因特网的数据交换。同时还应有相当数量的服务器用于校园网的各种功能的开发。
2.2 技术人员是学校网络畅通的技术保障:
学校要有一支专职信息技术人员队伍。能够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提出长远构想和五年规划,并根据学校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精通网络维护和学校管理平台的维护,时时保障学校信息化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对学校信息安全进行监测和维护、具有对学校网络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整改措施及应急预案的能力。
3 丰富学校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學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否丰富标志着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学校要有充足的教学资源,满足教师备课上课使用。教学资源可从三个途径获得,一是学校购买教学資源。二是借助外力,共同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学校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4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学生信息素养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在信息意识方面,学生对信息技术要有持久的学习应用兴趣,有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在信息知识方面,学生要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在信息技能方面,学生要掌握常用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的操作技能,会利用信息源获取信息,有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道德方面,学生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学生在这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就是信息素养的标志。学校在育人过程中除了给学生学习提供信息化环境,更要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化环境下的前置性学习,课堂教学、布置作业、课后复习、师生互动、学生学习轨迹的捕捉等,都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实现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目标。
5 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信息化建设
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除了来自自身的努力,更要靠学校的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来推进。一是通过鼓励教师参加省、国家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来促进学校教师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通过对在国赛和省赛中获奖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晋职聘职中优先;三是制定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量化考核标准,对开发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教师以及整合课程资源的教师进行鼓励奖励。通过以上措施,使教师应用信息化开展教育教学成为自觉的行为和新常态,从而加快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
关键词: 中职校; 信息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2-0070-01
教育信息化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简而言之就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学校教育在课程、教学、管理、学校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领导班子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是学校工作的掌舵者,学校信息化有效应用和使用水平,取决于校长和学校中层的领导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学校的引领作用是关键。
1 全员参与信息化建设,达成信息化思维共识
学校要全面实现信息化,首先要全员达成共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学校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一项重要工作。
1.1 学校领导班子是信息化建设的促进者:
校级领导班子要带头树立“信息化思维”,在学校领导班子层面形成共识,校级领导班子应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领头羊,带头学习信息化,带头使用信息化,学会信息采集、传输、管理、利用。信息化不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还可以促进管理方式变革,实现传统管理方式无法实现的效果。校级领导班子要从关注课程改革,关注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成长,关注教师职业发展,关注学校综合信息化环境建设等多个维度出发,不断提升自己及其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应善于从大数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信息化大数据成为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一个学校信息化建设是否有力,取决于学校领导班子的信息化程度。
1.2 中层干部是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中层干部是学校的脊梁,是学校领导班子和基层教职工之间的纽带,是学校领导班子决策的执行者。现代化职业教育教学离不开信息化手段,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中层干部是信息化的实践者,如教学部门,要在教务管理平台上发布教学安排、教学管理规定、收集教学文件、审阅审批教学文件、对教师教学实现有效监督和考核评价。学生管理部门在学生管理平台上,发布重大学生活动安排、学生管理规定、班级通知、班级评比、德育工作、学业成绩等。德育管理平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教育、对学生德育水准进行量化考核,以提高学校的德育管理规范性和效率。行政办公室在办公OA平台中、发布通知、网上阅文、审批、处理来文等。心理咨询系统、家校沟通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统等应用体系实现数字化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因此,中层干部运用大数据管理的能力决定了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水平。
1.3 教师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信息化素养标志着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首先,要明确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是现代教育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教师课堂教学远离信息化,该教师终将被现代的课堂所淘汰,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信息化教育教学理念,学校可通过聘请专家讲座、外派学习、校本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其次,教师要熟练的使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应用网络教学资源备课,制作课件、网络课程等。借助学校的资源库系统、试题库系统、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互动平台等进行课堂教学、网络考试和阅卷、布置批改作业、追踪学生学习轨迹等。把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做为教师量化考核的重要指标,并通过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进而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1.4 行勤人员是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学校推进信息化进程中,人们思想认识还存在着误区,认为信息化应用是教学的事情,与行勤人员无关。实则不然,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性质决定了学校育人需全员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所以行勤人员要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提高学校防火、防灾、提高人身安全保障水平。因此,行勤人员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
2 基础设施齐备,技术人员保障
2.1 硬件设施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保障:
完善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实现计算机局域网、智能广播网和数字监控网的数字化多网合一,优化学校公共网络设施。采用多网合一的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建设网络基本服务体系,加大网络出口宽度,除校校通外,学校还应有相当带宽的网络出口,保证学校千台电脑和因特网的数据交换。同时还应有相当数量的服务器用于校园网的各种功能的开发。
2.2 技术人员是学校网络畅通的技术保障:
学校要有一支专职信息技术人员队伍。能够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提出长远构想和五年规划,并根据学校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精通网络维护和学校管理平台的维护,时时保障学校信息化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对学校信息安全进行监测和维护、具有对学校网络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整改措施及应急预案的能力。
3 丰富学校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學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否丰富标志着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学校要有充足的教学资源,满足教师备课上课使用。教学资源可从三个途径获得,一是学校购买教学資源。二是借助外力,共同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学校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4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学生信息素养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在信息意识方面,学生对信息技术要有持久的学习应用兴趣,有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在信息知识方面,学生要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在信息技能方面,学生要掌握常用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的操作技能,会利用信息源获取信息,有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道德方面,学生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学生在这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就是信息素养的标志。学校在育人过程中除了给学生学习提供信息化环境,更要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化环境下的前置性学习,课堂教学、布置作业、课后复习、师生互动、学生学习轨迹的捕捉等,都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实现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目标。
5 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信息化建设
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除了来自自身的努力,更要靠学校的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来推进。一是通过鼓励教师参加省、国家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来促进学校教师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通过对在国赛和省赛中获奖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晋职聘职中优先;三是制定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量化考核标准,对开发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教师以及整合课程资源的教师进行鼓励奖励。通过以上措施,使教师应用信息化开展教育教学成为自觉的行为和新常态,从而加快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