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知识,并通过实验等活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从实践效果来看,研究性学习能够减少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程度,丰富教学功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预期目标。本人从自身经验出发,探讨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分析了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措施,希望能够为其他同学学习化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改进措施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高中化学难度较大,各种方程式的记忆过程十分枯燥,因此学习效果不好,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本文结合了自身经验,分析了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可行性,并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探讨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措施,希望能够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将学生放到了首位,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从自然、社会和生活等多个领域中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根据课程要求设计研究的主题,然后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它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学生能够更加灵活的选择学习内容,这对培养化学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
2、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不再受老师和考试范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选题,并根据自己的预想进行试验,得出最真实的答案。化学课程本身比较特殊,需要学生不断的猜想和验证,整个过程依靠的是科学严密的猜想和百折不挠的态度,教师只是最后的评价者。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利于加深学习印象,收获不一样的体验
[1]。
3、实践性。传统的化学学习方法大多是理论性的,教师给出研究的课题和答案,并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节省教育时间,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研究性学习没有限定课题,也没有事先给出答案,学生只有通过多次的试验,才能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判断。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二、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1、激发思维,善于提问。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学习模式,它需要同学们保持更高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合理设定自己的研究课题。首先,学生应该善于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培养独特的化学思维方式,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其次,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不断的激发思维,在思考某项化学问题时,能够联系到以往学习到的内容,根据教师提供的思路进行思考,得出准确的答案。教室给出答案后,学生不能盲目的接受,应进行深入的思考,充分利用自己的求知欲[2]。例如,在学习:酸碱性“这一课时,已知酸溶液为酸性,碱溶液为碱性,大多数同学会认为盐溶液为中性,思考到这一步骤时,学生不能匆忙的得出结论,应利用PH试纸进行检验,在得出有些盐溶液为中性,有些为酸性或者碱性时,应认真思考这种现象的原因。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善于提问,确定研究方向。
2、制定计划,深入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能记住某种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反应式,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失去了引导者,只能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研究,为保证方向正确,学生应制定完善的计划,规划自己的研究和实验过程,以减少影响因素,避免出现失误,保证研究过程的顺利进行。例如,在研究“化学与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课时,由于涉及到的资源类型较多,学生应该制定更加完善的研究计划,找准重点和难点,按照层层递进的原则,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制定计划要求学生能够从研究课题的实际出发,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把控学习过程的整体进度,得出更为准确的数据和结论。学生应具备深入研究的能力和意识,例如上文中,为什么盐溶液有些为中性、有些为酸性或者碱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溶液中的离子有关,归根结底还是溶液的性质决定的
[3]。学生应該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能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3、归纳信息,得出结论。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得出结论的过程,是丰富知识体系、发展实践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学生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获得满足感和价值感的关键阶段。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应该与其他成员进行深入的讨论,分析和总结信息,得出准确的结论,促使研究过程的完满结束。例如,在推导离子反应方程式时,应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概念化的转变,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然后通过实验和练习进行检验,从而判断水溶液的酸碱性,得出水解规律。学生得出规律后,应该善于总结,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的“三看”[4],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配合教师提出的课题,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或者,学习“预防甲亢病”这一课时,学生应该将其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探讨加碘食盐预防甲亢病的效果,然后进行研究和检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不断的检验和思考,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
研究性学习是化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养成正确的思考习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善于思考和总结,收集各类有用信息,将其带入到研究的课题中去,从不断的检验和探索的过程中总结规律,发展合作意识。总的来说,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学生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正确看待研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阳圣沩.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心得[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0(09):304-305.
[2] 彭艳秋.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J].科学大众,2012,08(11):66-67.
[3] 王婧仪.高中化学的学习心得体会[J].亚太教育,2016,02(13):152-153.
[4] 谢胜祥.高中化学新课标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3(06):81-82.
关键词: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改进措施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高中化学难度较大,各种方程式的记忆过程十分枯燥,因此学习效果不好,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本文结合了自身经验,分析了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可行性,并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探讨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措施,希望能够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将学生放到了首位,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从自然、社会和生活等多个领域中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根据课程要求设计研究的主题,然后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它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学生能够更加灵活的选择学习内容,这对培养化学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
2、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不再受老师和考试范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选题,并根据自己的预想进行试验,得出最真实的答案。化学课程本身比较特殊,需要学生不断的猜想和验证,整个过程依靠的是科学严密的猜想和百折不挠的态度,教师只是最后的评价者。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利于加深学习印象,收获不一样的体验
[1]。
3、实践性。传统的化学学习方法大多是理论性的,教师给出研究的课题和答案,并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节省教育时间,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研究性学习没有限定课题,也没有事先给出答案,学生只有通过多次的试验,才能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判断。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二、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1、激发思维,善于提问。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学习模式,它需要同学们保持更高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合理设定自己的研究课题。首先,学生应该善于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培养独特的化学思维方式,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其次,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不断的激发思维,在思考某项化学问题时,能够联系到以往学习到的内容,根据教师提供的思路进行思考,得出准确的答案。教室给出答案后,学生不能盲目的接受,应进行深入的思考,充分利用自己的求知欲[2]。例如,在学习:酸碱性“这一课时,已知酸溶液为酸性,碱溶液为碱性,大多数同学会认为盐溶液为中性,思考到这一步骤时,学生不能匆忙的得出结论,应利用PH试纸进行检验,在得出有些盐溶液为中性,有些为酸性或者碱性时,应认真思考这种现象的原因。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善于提问,确定研究方向。
2、制定计划,深入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能记住某种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反应式,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失去了引导者,只能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研究,为保证方向正确,学生应制定完善的计划,规划自己的研究和实验过程,以减少影响因素,避免出现失误,保证研究过程的顺利进行。例如,在研究“化学与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课时,由于涉及到的资源类型较多,学生应该制定更加完善的研究计划,找准重点和难点,按照层层递进的原则,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制定计划要求学生能够从研究课题的实际出发,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把控学习过程的整体进度,得出更为准确的数据和结论。学生应具备深入研究的能力和意识,例如上文中,为什么盐溶液有些为中性、有些为酸性或者碱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溶液中的离子有关,归根结底还是溶液的性质决定的
[3]。学生应該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能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3、归纳信息,得出结论。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得出结论的过程,是丰富知识体系、发展实践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学生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获得满足感和价值感的关键阶段。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应该与其他成员进行深入的讨论,分析和总结信息,得出准确的结论,促使研究过程的完满结束。例如,在推导离子反应方程式时,应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概念化的转变,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然后通过实验和练习进行检验,从而判断水溶液的酸碱性,得出水解规律。学生得出规律后,应该善于总结,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的“三看”[4],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配合教师提出的课题,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或者,学习“预防甲亢病”这一课时,学生应该将其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探讨加碘食盐预防甲亢病的效果,然后进行研究和检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不断的检验和思考,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
研究性学习是化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养成正确的思考习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善于思考和总结,收集各类有用信息,将其带入到研究的课题中去,从不断的检验和探索的过程中总结规律,发展合作意识。总的来说,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学生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正确看待研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阳圣沩.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心得[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0(09):304-305.
[2] 彭艳秋.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J].科学大众,2012,08(11):66-67.
[3] 王婧仪.高中化学的学习心得体会[J].亚太教育,2016,02(13):152-153.
[4] 谢胜祥.高中化学新课标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3(06):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