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枪印象(7)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112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进机部分


  一般而言,枪械的复进簧可以分为封装和非封装两种。56式冲锋枪的复进簧采用了封装设计,射手拆下复进簧后,复进簧被复进簧导杆限位,并不会彻底展开。采用封装设计的复进簧拆解时不容易四处乱飞乱窜,装上时轻松容易,是一种对射手,尤其是经验不足的射手很友好的设计。
  对于复进簧的封装与否我有极为深刻的印象。SVT半自动步枪的复进簧就采用了非封装设计,且设计非常糟糕,不完全分解枪械时复进簧很容易崩飞。虽然在拆解SVT之前,我已经了解了它这个坏毛病,但依然低估了复进簧的“威力”——它足足飞出3米之外,掉进了杂物堆之中,我和师弟找了10分钟才找到它。
  SVT之后的苏联步枪,比如SKS和AK步枪的复进簧都采用了封装设计,但封装式复进簧必须设计封装机构。56冲的封装机构是两段式的(一杆一管)复进簧导杆,自动机后坐/射手后拉自动机时,两根导杆会缩在一起,起到让位作用,不完全分解枪械时,两根导杆被复进簧拉直,但导杆的长度有限,复进簧不会完全展开,起到封装作用。
  但一杆一管式的复进簧导杆加工成本较高,尤其是位于后方的管形复进簧导杆,是典型的大长径比管状空心异形件。1959年,卡拉什尼柯夫在AKM步枪上推出了一种全新的复进簧导杆,准确地说是复进簧“导索”。复进簧导杆不再是实心杆 空心管,而是由钢丝绕制而成,再通过一些连接机构固定在一起,两根“导索”十字布局,从而起到让位作用。这种设计大大降低了成本,但缺点是导引性不足,“导索”更容易歪斜。
56冲和81式(下)的复进机,可见81式采用了3根导杆,整个复进机长度也要短一些,复进簧“东倒西歪”也更严重
AK步槍的“导索”,这种设计应用在多个国家生产的AK步枪上,是一个天才设计
56冲和81式(下)的枪机框,白色箭头处是悬臂,红色箭头处是起封闭作用的凸起
81式(左)和56冲的枪机头部特写,两者基本相同。81式在箭头处多了一个凹槽,这是一个很妙的设计,但讲解所需的图片不好拍,我们只好将来再讲
81式(上)和56冲的闭锁支撑面示意,箭头处是闭锁支撑面,由于采用了螺旋闭锁支撑面,每一对箭头处都有细微的高度差,如同隔断的螺纹一样

  我国在改进56冲时,除了改用了冲压机匣外,也把卡拉什尼柯夫的复进簧设计学了过来,后来的56冲有很多都采用了“导索”机构,以降低生产成本。然而在81式上,我们却又改回了56冲的实心杆 空心管复进簧导杆设计,并且把两根复进簧导杆改为了3根。
  这种设计也是不得已为之。56冲的枪机框尾端虽短,但是枪机框前方有一根很长的悬臂,悬臂和活塞杆共同组成了活塞。悬臂内部为空心结构,有充足的容纳复进簧的空间/长度。81式改为短活塞后,虽然枪机框尾端增长了,但由于没了悬臂,总的复进簧容纳长度反而减少了。为弥补减少的空间/长度,81式不得不把复进簧导杆设计为三段式,让复进簧压缩得更彻底,虽然节约了空间,但结构、成本都增多了。
  三段式导杆的引导性更差,如果采用AKM的“导索”,引导性很可能会变得一塌糊涂。我猜测,当年的设计人员的第一反应,一定也是用三段式“导索”,奈何引导性实在太差,不得不改为了成本更高的老机构。

机头部


  81式枪机头部主要包括闭锁齿、开闭锁导柱等机构。81式和56冲的枪机头部基本相同,都采用了非等大小、非对称双闭锁齿设计,闭锁支撑面为螺旋面。关于这部分,我的认知曾一度产生了较大的偏差,因此特地在此详细解释一下。
  我的一位老师说过,从力学的角度看,M16风格的均布、等大小闭锁齿的理论精度更高。我当时很不理解,闭锁齿就像“脚”,两支脚就能站得稳稳的,脚更多不见得会更稳定,M16风格的均布、等大小闭锁齿到底有什么优势呢?后来我才得知,M16的理论精度优势是和闭锁时一致性有关。
  在三维软件绘图,或者我们的想像中,圆柱体和圆柱体的配合是严格同轴的,平面和平面的配合是严格平行的。但是在现实中,受制于加工水平和热、表面处理变形等因素,任何看似理想的平行、同轴配合,实际配合情况往往是东倒西歪的。当然,东倒西歪的程度都很低,肉眼很难察觉。   肉眼难以察觉的歪歪斜斜,对精度却有实实在在的影响。如果枪械内部是“平路”,那么两只脚确实就足以站得穩。但实际上,枪械内部到处都是不平的路,两只脚就很容易“站歪”,造成闭锁贴合不严、不均,闭锁时产生斜撞击。如果增加脚的数量,就能有效减少站歪的可能性,闭锁时的撞击就会更接近于正撞击,但有几只脚很有可能会悬空,这样,实际上支撑的脚就会变少,可能导致“勤快”的脚受力更大,提前结束寿命。
  事实也正是如此。AK步枪的精度不高,但闭锁齿,即脚的寿命很好;M16的精度很好,但闭锁齿的寿命较低,不过,即使7个闭锁齿坏掉了一个,枪械依然是可以射击的。当然,以上的解释只是一种理论解释,尚有一定的争议,并非所有人都认同,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的逻辑至少是合理的。此外,加工质量比闭锁齿的数量更能影响精度,这是显而易见的。
  让精度问题雪上加霜的是AK/56冲的螺旋闭锁支撑面。坦白而言,这种设计有很多好处。我们在拧螺母时能够明显感觉到,在螺母拧到底之前,螺母和螺钉的配合是很松散、有间隙的,但拧到底之后,螺母和螺栓就配合紧密。
俄国人也知道M16风格闭锁齿对精度的好处,他们研发的VSS狙击步枪就采用了均布、等大小闭锁齿
螺旋闭锁支撑面易于闭锁效果示意,灰色为枪机,红色为节套闭锁齿,从左到右为闭锁过程。可见,枪机、节套闭锁齿之间的距离不断减小,最后贴紧。图中的螺旋面螺距做了夸张处理
81式(上)与56冲的拉机柄槽。图中的56冲(实际上是一支AKS)处于半自动状态,拨片位于最下方,拉机柄槽被暴露在外,枪械表面有个不小的窟窿
正在射击的FNC步枪,拉机柄正在把防尘盖向上挤开。除了FNC,SIG公司的SG550步枪的遮蔽手段也很有趣
断闭锁齿的M16步枪枪机。严格而言,M16的闭锁齿也并非真正均匀的,抽壳钩两边的闭锁齿强度低,很容易断

  M16风格的平面闭锁支撑面就像抽屉,抽屉和抽屉槽的配合要么一直紧,要么一直松。而AK风格螺旋闭锁支撑面的特性与螺母、螺栓类似,在枪机回转到位、彻底闭锁之前,枪机闭锁齿和节套闭锁齿之间一直有间隙,随着闭锁的进行,间隙逐渐减小,枪机闭锁“越闭越紧”,闭锁自然更为容易。换而言之,AK风格的螺旋闭锁支撑面有易于闭锁的先天优势。
  除此之外,采用螺旋闭锁支撑面的枪械在开锁时会“越开越松”,枪管内的余压会推动弹壳、枪机向后,以弥补开锁时的间隙,让弹壳提前和弹膛脱离接触或者变松,起到预抽壳作用。对于真正的隔断螺纹闭锁而言,还存在螺旋转动时,螺距所带来的枪机前后方向强制运动,预抽壳效果更佳。预抽壳可以提高枪械的抽壳能力,对可靠性同样有好处。
  但是,平面闭锁支撑面就是简单的平面,现有的加工手段相对容易保证加工精度,以保证闭锁时枪机、节套闭锁齿紧密贴合,从而保证闭锁时的一致性和射击精度。螺旋面闭锁支撑面是曲面,曲面贴合对加工的要求很高,枪机、节套闭锁齿的两个螺旋面想要紧密贴合,谈何容易,枪械的精度自然要打折扣。
  总之,AK步枪走了非等大小、非对称双闭锁齿设计 螺旋闭锁支撑面设计,利于可靠不利于精度。而M16走了等大小、均布闭锁齿 直面闭锁支撑面设计,利于精度但可靠性稍逊一筹。这两种设计原本可以折中一下。一般而言,现代狙击步枪,尤其是非自动狙击步枪,大多采用双闭锁齿或三闭锁齿,但是闭锁齿一定对称布置、大小基本相同。比如雷明顿700步枪,闭锁齿就是对称的双齿 平面支撑面。而SVD步枪、95式步枪,把AK式的双闭锁齿改为相对均布的三闭锁齿。然而,让人遗憾的是,81式没有做出任何的更改,这不算是缺点,却也多多少少有点遗憾。

封闭设计


  枪械的可靠性设计有堵、疏两种手段。堵手段的枪械外表严丝合缝,能够防止杂物入内,保证枪内干净,从而保证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其代表枪械是M16。疏手段反其道而行之,它的思路是枪内留有充足的冗余空间,即使杂物进入了,也不至于卡住枪械造成故障,其典型的代表是AK步枪。
  但堵、疏两手段并不是完全矛盾的,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以AK步枪为例,它采用了随动拉机柄,机匣和机匣盖之间有一条长长的让位槽。在保险状态时,保险遮住了让位槽,能起到封闭作用,避免杂物进入枪内。但在半自动、自动状态下,保险下拨,让位槽就会露出来,枪械外表上就会有一个明显的“窟窿”。
  许多拥有AK血统的步枪,比如以色列的伽利尔步枪、比利时的FNC步枪,都选择在机匣或者机匣盖上设计防尘盖(活动挡板)。后坐时自动机向后,拉机柄挤开防尘盖,复进时拉机柄脱离防尘盖后,防尘盖即在簧力下恢复原位,遮住让位槽。这种设计的封闭性更好,但缺点是防尘盖在射击时上下翻动,容易钩挂,另外枪械的颜值也要打折扣。   相比一下,81式的设计就要聪明多了。它的快慢机转移到了左手的拇指位置,拉机柄让位槽则依靠枪机框本身进行封闭。81式步枪枪机框较长,尤其是枪机框右侧较长,右侧尾端有一个起到封闭作用的凸起,以进一步封闭让位槽。这套组合设计完全封闭住了拉机柄让位槽,让81式步枪的封闭性有了巨大的提升。

瞄具


  81式采用了机械瞄具,但照门和表尺从AK步枪的游标平推式改为了翻转式。根据一些文章描述,AK步枪的游标平推式照门、表尺一直存在着磨白、磨花的问题。而81式步枪的翻转式照门在照门外部增加了护翼,能够彻底避免照门被磨花,但缺点是护翼影响了视野。
  从使用的角度看,81式的表尺使用更为方便。AK照门的刻度在上方,射手瞄准时看不到刻度,必须歪斜枪械,或者歪脸伸脖子才能看清刻度进行调节,而81式的刻度就在表尺翻转钮上,射手瞄准时就可看到,调节时不必再歪斜枪械或脖子。但是,81式照门的调节档位较少,而56冲则可在100~800米射程内9个档位(3-1-2-3-4-5-6-7-8,第一个3是主要位置)調节。不过话说回来,用56冲打600米以外的目标也不太现实。81式档位少了一些,表尺加工的成本也更低。至于准星,81式的准星和56冲基本相同。
56冲和81式(右)照门特写,白色箭头处是照门的缺口,红色箭头处是表尺刻度
56冲和81式(右)的准星特写。为了让位枪榴弹,81式的准星后移了很多。图中的56冲实际上是一支AKS,因此准星护翼是半包的
空仓挂机状态的81式。枪械在空仓挂机时,除了视觉提醒,一些有经验的射手也能凭感觉判断是否挂机,但感觉判断并不太靠谱

  81式瞄具最大的缺点在于瞄准基线长度,它的瞄准基线可能是国产步枪中最短的。国外射手在评测AK步枪时,就有人认为机械瞄具的瞄准基线过短导致瞄准的精度不高,进而拉低了枪械的实际精度表现。56冲的准星位于枪口,而81式为了安装枪榴弹,准星被迫后移,瞄准基线也变得更短。但在实际使用中,81式打枪榴弹并不常见,为枪榴弹牺牲的瞄准基线长度也成了一笔亏本买卖。不过枪榴弹用得少,也不能让枪械设计师“背锅”。

弹匣与空仓挂机


  81式的弹匣改进于56冲,但在56冲的基础上增加了空仓挂机机构。当弹匣内的枪弹打空后,自动机会被挂机,能够通过视觉提醒的方式,告知射手弹匣已经打空。在实际使用中,射手,尤其是81式轻机枪的射手,还可以手动实现空仓挂机,以保持枪管前后通透、气流通畅,以方便散热。
  据传,在组织新兵射击时,空仓挂机也有很大用处。新兵刚刚接触枪械时,对枪械既好奇,又害怕,还紧张,经常能遇到奇奇怪怪的问题,比如报告自己的枪“不响了”、“坏了”。空仓挂机能很好提醒组织新兵训练的班长或者教员,当新兵的枪“不响”的时候,是真的遇到了故障,还是这名新兵打光了枪弹而浑然不知。当然,空仓挂机也有反面的故事,有的新兵不知空仓挂机是啥,打完枪弹后发现枪械挂机了,就立刻向教员报告枪“坏了”。
  81式空仓挂机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它的视觉指示不够明显。挂机状态下,自动机被挂机,射手可以观察拉机柄的位置,从而得知枪械是否挂机。但拉机柄位于机匣右侧,射手瞄准时并不好观察。而M16步枪在空仓挂机时,机匣左侧的空挂释放钮会高高抬起,视觉指示效果更好。
  此外,空仓挂机导致了81式和56冲弹匣互不通用。有说法称,56冲无法使用81式弹匣,81式可以使用56冲弹匣,但不能空仓挂机。经过我实地验证,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两者根本无法通用。56冲的弹匣装不进81式,81式弹匣也插不进56冲,这样的试验我前后做了多次。
  关于空仓挂机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位行业老前辈给我打电话讨论一个问题:81式设计了空仓挂机,但为啥不像M16那样设计空仓挂机释放钮呢?以右手持枪为例,81式在空挂后,射手更换弹匣后,必须用左手拉动位于枪身右侧的拉机柄,带动自动机稍微向后,解脱空仓挂机,再松开拉机柄,自动机就会在复进簧簧力下复进并推弹入膛。这个动作并不麻烦,但依然不如M16的空挂释放钮方便——射手更换弹匣后,只需要按一下或者拍一下M16的空挂释放钮即可解脱空挂,实际使用更为方便。
混装弹匣后的56冲和81式,我当时使了很大的劲,发现弹匣根本装不到位,这样的实验我前后做了3次
81式( 左) 和56冲弹匣外形极为相似,较明显的外观区别是,81式弹匣后方是一个宽宽的槽,用于容纳空仓挂机凸起,而56冲弹匣后是扁扁的棱
M16步枪在空仓挂机时,机匣左侧的空仓挂机释放钮会翘起,射手一眼就能看到,提示效果比81式更好

  在设计81式时,国内已经得到了一定数量的M16步枪,对于其空挂释放钮设计有一定的认识,但为何不像M16那样设计空挂释放钮呢?在讨论中,我总结了几个可能的原因:M16使用的5.56×45毫米枪弹较轻,同时弹匣输弹簧簧力较轻,枪弹和弹匣抱弹齿之间阻力较小,自动机推弹入膛过程较为轻松,而81式所用的7.62×39毫米枪弹较沉,弹匣输弹簧簧力较大,弹匣抱弹很紧,因此射手需要后拉拉机柄,让复进簧进一步蓄能,以便可靠推弹入膛。
  其次,M16的空挂释放钮需要在机匣上设计转轴座。81式的机匣是冲压机匣,机匣由薄钢板冲压而来,几何形状较为简单,不太方便设计空挂释放钮的转轴,再加上定位是过渡产品,不便做太多改动。设计师肯定知道空挂释放钮的优点,但权衡之下依然放弃了。
  最后的原因是意识问题。我国长期把空仓挂机和桥夹装填划等号。63式步枪设计了空仓挂机,其目的是为了方便桥夹装填,而不是起到指示作用,这也是当时的普遍认识。在设计95式步枪时,我们还一度把空仓挂机视为落后的标志,就是因为把空仓挂机和桥夹装填划等号。81式并不能使用桥夹,但当时桥夹装填的思想依然顽强。81式的空挂会不会是一种老思想的遗留产物,却在新时代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撞击点


  撞击点是指自动机复进到位时撞击机匣的位置。汽车到达终点线之后,需要慢慢减速停车。而自动机复进到位时往往是“硬着陆”——直接撞击机匣从而减速停车。不同的撞击点有不同的撞击效果。一般而言,撞击点要尽量接近于自动机本身的重心,尽量实现正撞击,这样才能防止自动机撞击时“撞歪”。
  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懂。我们跳下落地时,也会让双脚(撞击点)和身体重心处于一条线上,而不会歪斜着落地,那样必摔无疑。对于M16步枪而言,它的自动机,尤其是枪机框外形简洁而纤细,径向尺寸很小,几乎就是标准的回转体,节套更是一个标准的回转体,这样的机构很容易设计撞击点。
图中123分别是56冲的撞击点、二次撞击点和81式的撞击面。从撞痕看,56冲的二次撞击点似乎受力更大,81式撞击面整体受力比较均匀
AK/56冲枪机框上的撞击点位于红色箭头处。56冲节套、枪机框均不太对称,无法像81 式那样设计对称的撞击面
81式枪机框前方特写,白色箭头处圆形痕迹是活塞撞痕,而蓝色箭头处的长条形痕迹是和机匣的撞击点撞痕

  而AK步枪是个例外。它的枪机框外形复杂,同时“架子”较大、较为宽胖,且受到活塞影响,重心严重偏高,这样的自动机并不好设计撞击点。打个比方,M16纤细,重心靠近几何形状重心,它撞击时就像是一个瘦子从高处跳下,并不会太困难。而AK步枪是一个有大肚子的大胖子,架子大,重心也比较异常,他跳下着陆时并不轻松。
  如今的互联网上,会把一些奇怪而不合理的设计称为阴间设计——这种设计根本不像是给阳间的人用的。AK步枪的撞击点就是典型的阴间设计。它的撞击点位于节套左侧,撞击点严重偏离枪械、自动机中轴线。这样的撞击会促使自动机产生向右偏转的趋势,导致自动机右侧和机匣发生二次撞击。
  一般而言,枪械的撞击点是相对便于寻找的——撞击点位置总会磨白的。但AK磨白的位置不是撞击点,而是右侧的二次撞击点。在很长时间内,我都误以为右侧磨白位置才是撞击点,是296厂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兄及时纠正了我的错误。总之,AK步枪的撞击点设计非常邪门。
  在AKM步枪上,俄国人设计了著名的斜切防跳器,防跳器会产生一个斜向右上的力,让枪械的枪口跳动向左下方修正。左下方修正分为两部分,向下的修正一定是为了抵消枪口上跳,这是绝大多数步枪防跳器的共同设计思想,向左的修正则很有可能和撞击点有关——自动机复进到位撞击时,位于机匣左侧的撞击点恰好会让枪械产生一个向右的分力。
  侧置的单撞击点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那么,设计左右对称的两个撞击点又如何呢?这样也是不可取的。在理论上,两个撞击点能够同步撞击,不会让枪械、自动机歪斜偏转。但在实际上,任何两点接触,实际上都是一前一后两次单点接触。所以,双撞击点不如单撞击面。设计单撞击面时,也只能让撞击面位于自动机重心上方或者下方,决不能设计在左侧或者右侧——上下的跳动是易于修正的,而左右的跳动很难由射手“人肉”修正。
M16步枪的撞击面位于图中位置,但枪机框比较新,看不出撞痕。不过M16自动机比较轻、小、慢,表面处理水平又好,撞痕不会很明显

  对于撞击点设计,最理想的选择其实还是M16的做法,把枪机框做得又细又瘦,并且把单个的撞击点更改为一个较大的撞击面,撞击面要尽量靠近质心,以避免撞击时的偏转。81式步枪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把撞击面设计在了节套正上方,不存在左右偏移的可能性。從撞痕看,撞击面撞痕基本上左右对称,效果还是十分不错的。
  对于81式的撞击面设计我感慨颇深。枪械设计不是设计师一个人说了算的,往往有层层的审核,很多人的意见要听,尽管有些人的设计水平不如设计师,但他们的意见你不得不听。相比于56冲,81式的整体外形依然是熟悉的AK味道,但撞击点设计却堪称是从头再来。这样的设计虽然很有用,但通常是费力不讨好——在一些外行看来,设计师似乎啥也没做。81式有大量的“费力不讨好”设计,设计师除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也应该经受了不小的非议和压力吧。
  本篇文章中的大多分析,并不是哪位老师、师兄教我的,而是我和几位师兄,拿着81式步枪一点点分析出来的。这些最为细微、最抽象的改进,课本中看不到,学校教不了,只有见到了设计师,和他拿着实物(枪械)当面交流,才能得到最深刻的理解。我屡屡产生过拜访一下总师王志军老师的想法,但是被296厂的师兄“劝退”了。理由也很简单:老人家年龄大了,最好不要再去打搅了。
  师兄和我都有太多的问题和猜测,可能要聊好久才能说得完,这对于老人家的体力精力确实是一种巨大挑战。人生中最让人感慨的,可能就是你刚好错过了什么。要是我能早几年入学,早几年从事现在的学习,可能就能多了解很多东西了吧。
其他文献
如果目标在沟谷对面的山上,容易判近从高处向低处观察时容易判近  狙击一般皆为远距离射击。远距离射击时,弹丸飞行距离、方向受自然因素的干扰更大,不会克服自然因素对精准狙击的影响,就难以达到“精准”目的。本文把影响狙击的自然因素归结为八类:地形起伏、光线、能见度、风、气温、气压、湿度、海拔。它們对射击有何影响,怎样克服呢?地形起伏  首先,地形起伏会影响狙击手对距离的判断。平时训练中,狙击手是依靠狙击
“野鼬鼠”计划是美军应对地空导弹威胁的重要手段,昵称“威利”的野鼬鼠在美军官方和非官方臂章及标志中被广泛使用  随着一个又一个SA-2地空导弹阵地在北越投入作战部署,越南战场上的美军飞行员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享有制空权的空域在逐渐缩小,他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残酷现实——继喷吐着火舌的防空炮和米格机之后,拖着桔红色尾焰的地空导弹成为了他们的又一致命威胁。面对这种威胁,从不甘心吃哑巴亏的美军迅速以行动表明
美国在亚太的遏制还没有走向正轨,欧洲的乌克兰却是片混乱。一方面是新对手崛起的亚太地区,一方面是老军事同盟所在的欧洲。这次奥巴马的亚洲之行,意味着美国怎样的战略决择?  从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来看,欧洲足欧亚大陆这块地球最大世界岛的核心地区,尤其是东欧地区。英国学者麦金德认为,谁控制了东欧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这次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向美国释放了个
1993年之前,美军未曾想过有一天自己的直升机会与反坦克武器来一场“跨界”对决,直到漫天横飞的RPG火箭弹让2架“黑鹰”直升机接连折戟摩加迪沙。而近年来,本该挂着云台摄像头拍摄美景的小型无人机却装载着五花八门的爆炸物在战场上频频出现,再次让美军感受到了来自于“跨界”兵器的威胁。  与武装到牙齿的喷气机和轰炸机相比,一群挂上迫击炮弹到处转悠的四轴飞行器似乎更容易击破传统防空系统的防线。军火商们自然不
山东省乳山市金三角大连路北,水泥管厂的三间小平房,没有任何引人注意的地方。但是挂在门楣上一块写着“自卫还击战友会”的木牌,马上会使人联想到房屋主人们不平凡的血与火的青春岁月……  当原陆军31师炮兵团长邢月阳带着记者,驱车百里来到这里时,四位参战老兵都已经在等着我们了。他们是11军32师炮兵指挥连指导员刘全民、31师91团通信股长曲开平、总后汽车51团二连连长任爱田、31师炮团卫生队长周炳成。关于
2021年6月16日,美导弹防御局(MDA)通过文字和视频的方式发布了“区域高超音速导弹防御”概念。虽然其没有对该方案进行确切表述,但我们从其展现的原理和现有基础可以作出大致判断,而这都要从美高超音速导弹防御计划谈起。“区域高超音速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  美高超音速导弹防御计划是在原来导弹防御计划基础上拓展而来的,现在的“区域高超音速导弹防御”系统则是其重要发展。  “突如其来”的高超音速威胁  
2017年12月,俄媒体首次披露“亚森”M级“喀山”号攻击核潜艇  2020年3月18日,俄罗斯海军总司令尼古拉·叶夫梅诺夫上将,在接受俄国防部《红星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基于时代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俄海军正在有条不紊地研制第五代攻击型核潜艇,其性能将优于“亚森”M级。叶夫梅诺夫的此番讲话,引发了俄国内媒体、军事专家和网民的热议。研制动因  一是为了应对美国“哥伦比亚”级战略导弹核潜艇。  针对俄海军
风暴来袭    1997年,金融风暴在泰国爆发,导致亚洲经济开始走向萧条。2008年,金融风暴再次席卷华尔街,全球陷入经济危机之中。非常巧合的是,1997年和2008年,轻武器界也刮起了一场发射技术的“风暴”,这就是“金属风暴”武器。它将电子弹道技术吹入兵器领域,完全摆脱了传统的弹道发射模式,不受机械部件的束缚,在理论上可无限扩充,从而形成惊人的弹药发射量,具备强大的火力优势。专家们曾因惊叹于它的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马特维耶夫斯基曾先后担任俄罗斯远东军区和“东方”地区司令部导弹兵和炮兵部队和机关各级指挥员,2009~2010年担任俄罗斯军队导弹兵和炮兵第一副主任兼参谋长,2010年1O月担任俄罗斯军队导弹兵和炮兵主任,参加俄罗斯军队导弹兵和炮兵建设和发展前景规划的拟定,以及导弹兵和炮兵新型装备的试验  2012年11月9日是俄罗斯军队导弹兵和炮兵成立纪念日——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报》记
两级舰:花落谁家  2015年6月,俄《军队2015》论坛曾展示两款新型两栖攻击舰模型,分别是涅夫斯基方案设计局制作的“巨浪”级和克雷洛夫国家科学中心制作的“激浪”级。“激浪”级排水量15000吨,可搭载10多架直升机,500名海军陆战队员和60件武器装备。“巨浪”级排水量24000吨,可搭载16架直升机、500名海军陆战队员和50件武器装备。  纵观俄军事专家的分析和预测,俄海军选择“激浪”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