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1块为一注水开发普通稠油油藏,分层注水和水井调剖是这一油藏的主导开发技术,处于“双高”开发阶段,面临剩余油分布零散、水驱动用程度严重不均等开发矛盾。开展弱凝胶调驱试验前区块采出程度35.6%,综合含水86.3%,2010年开展了弱凝胶深部调驱工作,规划29个井组,设计三个段塞,注入量为0.2PV,先期实施的5个井组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表明常规水驱油层动用不均、弱凝胶调驱有效降低油水粘度比、合理的井网井距、聚合物成胶稳定性是调驱见效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普通稠油油藏 “双高”开发阶段 弱凝胶调驱 增油机理
弱凝胶调驱技术是结合聚合物驱的特点而提出的一项新技术,既可在油藏深部调整和改善地层非均质性,达到油藏流体深部改向的目的,又能够作为驱替相改善水驱油不利的流度比,提高注入水的扫油效率。2010年在辽河油田海1块开展弱凝胶调驱先导试验5井组,取得突出的效果,平均单井组增油7t,到2012年12月,已扩大至18个井组,阶段净增油3.3×104t。
1 油田基本情况
海1块是一个注水开发的普通稠油油藏,开发层系为古近系东营组东二段、东三段,目的层位为d2Ⅲ3+d2Ⅳ,油藏埋深-1650~-1800m,试验区含油面积为3.9km2,地质储量600×104t,油层平均厚度11.5m,平均有效孔隙度31.4%,平均空气渗透率949×10-3μm2,属高孔、中-高渗储层,地层原油粘度21.7~82.5mPa·s,密度0.963g/cm3。调驱前采油速度0.80%,采出程度36%,综合含水88.5%,区块处于双高开发阶段。
该块1989年投入开发,经历了早期边部温和注水、加密调整、面积注水三个阶段。“十五”期间形成了以三管分注、深度调剖为主要技术的稠油注水开发体系,实现了近井地带多轮不连续调堵,水驱波及系数提高到86.5%,为一类注水开发油藏。
2 常规水驱存在的问题
(1)长期水驱开发,储层非均质性加剧,注入水波及体积难以提高。通过示踪剂测试,注入水沿着已形成的水路推进,由于沉积微相不同,渗透率不同,油水推进速度不同;纵向上吸水差异大,统计井区150井次吸水剖面,注水厚度3008m,不吸水厚度815m,占注水井厚度的27.1%;相对吸水量大于20.0%有735m,厚度占24.4%,占注水量的62%。
(2)目前注水状况难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海1块目前水井分注率为81%,二级三层及以上分注井占70%。不同时间吸水剖面不断发生变化,但是不吸水层厚度越来越大,占20.8%。此项矛盾依靠目前的注水分注技术难以解决。
3 高含水阶段弱凝胶调驱的主要做法
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海外河油田深部调驱适应性、调驱方式、配方设计等各项技术研究,确定海1块实施弱凝胶调驱,整体规划29个井组。
3.1 首次提出弱凝胶调驱油藏筛选标准
综合室内实验结果并参考国内外同类技术现场实施效果,提出深部调驱油藏筛选条件,其中主控参数7项,辅控参数6项。
3.2 完善普通稠油油藏调驱井网优化调整技术
(1)注入弱凝胶后,地下流场发生改变,波及系数提高。研究认为反七点井网的面波及系数高于其他井网模式,为74%~82%,有利于调驱。
(2)考虑设计凝胶注入量为0.2PV,同时该块油水粘度比达到205,在保证注得进,走得远的前提下,要求小井距,通过油藏工程计算,海1块合理井距应为150m左右。
(3)受沉积相影响,部分注入井储层发育差,连通差。因此对调驱井网井距进行优化,部署调整井20口,调驱井网基本为反七点井网,井距平均由170m调整为150m。目前投产5口,平均单井日产油9.8t。
3.3 创新普通稠油油藏凝胶配方优化技术
调驱体系设计按“封、调、驱、洗”整体思路,以堵得住、注得进、走得远、洗得出为原则,设计3个段塞,注入量为0.2PV,既提高波及体积,也提高驱油效率。同时根据现场成胶情况及室内实验,不断优化配方,分子量由1900万提高到2500万,成胶粘度由6000mPa·s提高到 7500mPa·s。4 效果评价
(1)截至2012年9月,先导试验10个井组,均处于主段塞阶段,已完成0.09个PV。注入压力由8.0MPa升至12.2MPa,对应采油井38口,80.6%的油井见到明显增油效果,平均单井组日增油5.7t,含水下降5.3%,吨化学药剂增油27.3t。
(2)纵向上81.7%的油层动用程度得到改善。井组自然递减率由18.9%下降到-5.3%。采收率预计提高6%。
5 结论
(1)对于海1块这类中高渗透性砂岩油藏,通过弱凝胶调驱能有效降低油水粘度比、封堵高渗通道,改变后续驱替液体流向,从而达到提高波及系数的目的;
(2)规则的井网、合理的井距、完善的注采对应关系,是取得较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3)聚合物成胶强度和成胶稳定性是影响调驱效果的关键因素,而且弱凝胶强度和成胶程度可在施工过程中动态调整,避免了地下不利因素对交联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郑卫宏,等. 弱凝胶调驱技术在蹼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层系的应用[J]. 断块油气田,2002,9(3):39~41
[2] 邓俊. 弱凝胶驱油体系研究[J]. 四川化工,2008,11(2):10~13
[3] 韩大匡,等. 胶态分散凝胶驱油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 油田化学,1996,9(5):15~16
[4] 韩树柏. 稠油油藏可动凝胶+活性水调驱技术[J].特种油气藏,2010,17(1):90~93
[5] 王克亮,王风兰,李群等. 改善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