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济的世界(之九)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个缩影给我的思考
  
  这是影视故事吗?不,我相信这是真的。在慈济的世界里,肯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
  那还是1991年华东水灾后在台湾发生的事情。台湾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在得知大陆华东发生大的水患,并从电视里看到灾民遭受苦难的严峻现实后,发动了旨在帮助大陆同胞的大型募捐活动。全世界的慈济人都积极响应。有三位先生,他们都是慈济的志工,其中两位刚刚走到慈济的队伍中,他们在一个晚上,就在台北的一条繁华的道路边,举着募捐箱向过往的行人募捐。他们的募捐并不是都顺利,有信任他们的,特别是听到他们是慈济人,又是为帮助大陆受灾的同胞,所以挺高兴地从衣袋里掏钱投到募捐箱里。但是也有对他们不信任不理解的,不但白眼对着他们,还要说三道四。但他们还是一脸的微笑一脸的赤诚一脸的感恩。这样大的男人,就这样举着募捐箱劝素不相识的行人捐钱,也真够难为他们了。这时,有两位警察走来,对他们进行讯问,并要求他们到警察局说明情况。那位最先加入慈济的先生走过来说:“我和你们去吧。”便忐忑着随警察去了。
  到了警察局,警察问那位先生:“你们在街上募捐事先登记没有?”
  那位先生说:“非常抱歉,我们事先没有到警察局和其他相关部门登记备案。”
  警察说:“这是不好的,也不安全,因为你们举着着是盛钱的箱子。”接着又问:“你们是哪个组织的,为什么项目募捐?”
  那位先生回答说:“我们是慈济功德会的志工。大陆华东最近发生了大水灾,上人证严法师号召我们向社会大众募捐,帮助大陆的受灾同胞。”
  这时,另外一位警察走过来说:“慈济这个组织和证严法师我知道,他们做了许多好事。”说着,从自己衣兜里拿出一些钱给那位先生,说:“我捐一些。”讯问那位先生的警察这时也从自己的钱包里掏出钱来,“我也捐。”一边说一边高兴地把钱交给那位先生,并说:“要记住今后这样上街募捐,一定要事先登记。这一次我帮助你们办理,并协助、保护你们搞好这次募捐。”
  那位先生忙合手鞠躬感恩。
  ……
  这只是当年慈济人为华东水灾灾民募捐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我所知道的当时台湾同胞中的感人故事还很多很多。
  但这个真实的小故事还是令我非常感动,也使我思考。我常常因此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不同地位不同处境的人应该如何相待,想到我们的执法人员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和目的去执法,想到慈善组织的信誉影响。我还想慈济之所以有那样大的影响力,有那样无穷无尽的力量,慈济人的足迹之所以能遍及天涯海角,就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思想和实践都特别符合人们大众的意愿,他们都是人间真正的菩萨、活佛,人人都可以做也应该做的菩萨、活佛。他们的心地比天地都宽阔,他们的心中有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园,每天都有许多芬芳的花儿开放。他们是真正一心一意为社会为大众为我们的世界不断做好事的平常又不平常的人。
  我还常想,那些能决定战争能组织恐怖行动那些热衷纷争总想着报复的大人物倘若也能学习和实践慈济精神,我们的现今世界一定会和平安定许多许多。
  
  香港高山上的一次慈济行动
  
  提到香港,大家的眼前恐怕都会出现像森林一样密集的高楼大厦,都会想到车水马龙、名车盛宴,想到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想到经济的发达贸易的繁荣。
  谁会想到同样一个香港,还有远离繁华的高山,那山上还住着一位孤独的需要帮助的老人呢?
  香港的慈济人想到了。他们到那里看望老人,慰问老人,了解老人的每天的生活、困难,询问老人的要求、心愿。老人在山上居住几十年了,舍不得离开她的小屋,不想下山过另外一种生活。香港的慈济人了解到老人在山上最大的困难就是行路,从老人的小屋到老人要去的必经之路,包括下山的路,都是很湿滑的羊肠小道,腿脚已经不很利落的老人走起来很困难,也有危险。于是慈济人决定为老人修路,而且说干就干。他们利用休假的机会,买来水泥、砂石等修路的材料,就靠手抱肩扛地从山下直搬上高山。然后,大家顾不上休息,齐心合力、精雕细刻地把路修好。
  一位满头大汗,身上沾了许多泥土的漂亮女士微笑着说:“以往从来没有这样劳累过,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心情舒畅过,这是一种美好的不同寻常的舒畅。”
  慈济人为老人办了一件大好事,反而感恩老人给了他们特别愉快的心境,使他们身心都更加健康了。
  老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从这些陌生人像下凡的仙子仙女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时,老人就感到了一种热到心头的温暖,体味到了一种像蜜含在口中的人间真情。在她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她没有想到还会有这样一种体验,让她永远都会感到幸福的体验。这些天来,她好像年轻了许多。
  ……
  在许多有大难的地方,在许多有困难的老人孩子病人跟前,常常会有慈济人出现。我在全国各地和世界一些国家奔忙的时候,常常会见到身着“蓝天白云”面带虔诚微笑的慈济人。每当远远地看到这种使人心静、心甜、心情振奋的慈济人,我都会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常常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他们打招呼,他们的微笑就已经递过来了,尽管我们以前可能从来没有见过面。
其他文献
美国钢铁大王、慈善活动的倡导者卡内基说:“应该好好记住,赚钱需要多大本领,花钱也需要多大本领。惟有如此才能有利于社会。”京瓷公司稻盛和夫说:"我一直认为为他人,为社会尽绵薄之力是一个人行为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直支撑我的人生观。汉朝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说:“财不如义高,势不如德尊。”  对企业家来说,财富的积累非常重要,但更应具有为社会尽责的精神,回馈社会是一种感恩。利润和责任不可分离且相互促进。有价
扬州至南京早班D9674次动车驶出扬州火车站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这是古人对扬州的定位。  有一千多年时间,扬州是京杭大运河畔的大码头,货真价实的一线城市,是引得无数人向往的富庶繁华之地。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水运衰落,铁路兴起,扬州却没有踩上铁路的节奏。  扬州与铁路的故事,就像一场旷日持久、历经百年的恋爱,直到21世纪初,这个曾经的大码头才听到嘹亮的火车汽笛声。修建铁路,如此纠结  最
2021年2月,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从连云港直通徐州,将正式开通运营。  云上城市又闻汽笛声。连云港,因铁路而开掘的海港;连云港,火车驮来的城市。  一条陇海铁路,自20世纪初开建,1935年夏天终于通到连云港海边。这条横贯中国版图东西的铁路,将一座默默无闻的海边小城,推到了中国近代历史聚光灯下。  86年后,这座听惯了拍岸海涛的城市,再次感受火车铿锵的雷霆万钧之势。海州畅想曲  大江大河入
成都高新软件园孵化了一大批科技型创新企业  《流浪地球》引爆了中国电影市场2019年的春节档。不过,鲜有人知的是,这个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的科幻故事,“起点”在成都。  在成都《科幻世界》编辑部会议室里,杂志副主编拉兹举着手中的杂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就是刊登《流浪地球》的2000年第7期。”  19年后的今天,《流浪地球》成为成都科幻产业发展的燃点——该片上映半个多月后,成都宣布将在市区东南5
开封西瓜酱( 步尧/ 摄)  孔夫子吃饭很讲究,有八个不食,其中有一条:不得其酱,不食。中国人发明了酱,一吃就是几千年,酱在中国菜肴里的地位可以用一个词总结:纲举目张。从甜面酱到东北大酱,从郫县豆瓣到普宁豆瓣,中国的每个省市、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拿手好酱。  开封也有一种酱,西瓜酱。西瓜酱的原料是西瓜和黄豆,这两种门不当、户不对的食材,冲破水果和豆类的界限拥抱在一起,创造出了天赋异禀的动人美味。 
上海洋山港鸟瞰  东方风来,浦江奔涌。  1920年,16岁的邓小平在黄浦江畔登上法国轮船“盎特莱蓬”号赴法勤工俭学。  70多年后的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由浦西望向浦东,从这个角度看去,那里的夜景还是一片黑暗,一条黄浦江隔出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  很快,在“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的口號中,上海浦东酝酿出又一个春天的故事。  “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中国改革
6月29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李博/摄)  2020年夏,当复兴号动车组首次跨越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风驰电掣开往上海的时候,铁路“南不通”的历史终结了。南通拥抱江南,融入了上海一小时都市圈。  南通与铁路首次结缘,始于一个世纪前。孙中山曾描绘南通铁路的宏伟计划,可惜他有生之年没能实现。  2004年,宁启铁路开通运营,南通首次和铁路亲密接触。只不过,要通过铁路去一江之隔的苏州、上海,仍然颇费周章
3月11日,游客在三亚市天涯海角景区游玩(郭程/ 摄)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正在迎接2020年春节旅游旺季的中国旅游城市遭遇了一场“噩梦”。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统计测算,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分别负增长56%和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全年将减收1.18万亿元,国际旅游收入全年将减收534亿美元。作为外部因素敏感性行业,旅游业可能
我一岁就学会了走路。因为身体矮小,我一直走不快。我习惯在路上踱步,体会慢节拍的韵味。老师说我不是跑不动,是不想跑。她建议我多跑步;把生活的节奏放快点,我始终没把这话当回事。  去年春天开学的第三天,天下着大雨,刮着大风,打着响雷,还夹着闪电。因为父母都出去了,独自在家的我生活乱了套,我起床晚了,要迟到了。  我埋怨雨,埋怨风,埋怨雷,也埋怨闪电。从阳台上拖了把雨伞,跌跌撞撞地从家里冲出去。天色阴暗
2020年9月15日, 西安全城欢乐跑  最近有一部电视剧挺火,那便是张嘉译、闫妮等主演的《装台》。除了剧情讲述的西安市井生活吸引人外,该剧最有魅力的一点还在于,对西安人的性格进行了一番刻画与表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说的“西安人”不仅仅指的是西安本地人,而是任何在这座以明城墙为中心的城市生活了10年以上的人。  《装台》的原著作者陈彦便在西安本地生活了几十年,骨子里认同西安人的性格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