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夏,当复兴号动车组首次跨越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风驰电掣开往上海的时候,铁路“南不通”的历史终结了。南通拥抱江南,融入了上海一小时都市圈。
南通与铁路首次结缘,始于一个世纪前。孙中山曾描绘南通铁路的宏伟计划,可惜他有生之年没能实现。
2004年,宁启铁路开通运营,南通首次和铁路亲密接触。只不过,要通过铁路去一江之隔的苏州、上海,仍然颇费周章,得先去240公里外的南京中转。
梦起唐家闸
南通,长江入海口北翼城市。历史上没有苏州那样的富庶繁华,也没有上海那样辟为商埠的机遇,是江北一隅名不见经传的小城。
清末民初,南通出了一個著名的实业家张謇,他带领南通走进了一个延续30年的黄金时代。至今回望,依然觉得璀璨夺目。
唐家闸,南通城西北15里处的一个小镇,是近代南通好梦开始的地方。
此地从明成化年间建造石闸,慢慢形成市镇。小镇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棉花田,运盐河缓缓流过小镇,港闸河向南一直通向长江边。
1896年的一天,43岁的张謇来到唐家闸,一眼就看中了这块宝地,购买了200多亩土地。一开始,人们还以为因小镇地价便宜,张謇才把自己创办的第一个企业落户这里。慢慢地,人们才理解,张謇看上唐家闸,是看上它在水运时代的特殊地位。
小镇有两条相通的河,一条运盐河,一直通到扬州茱萸湾,接上京杭大运河;一条港闸河,可以通到长江。一个小镇,竟有两个方向融入全国水运航线,怎能不让张謇青睐?
不久,夯机轰鸣,人声鼎沸,大生纱厂拔地而起。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广生油厂、复兴面粉厂、内河小轮公司等纷纷兴办,逐渐形成磨面、榨油、制皂、冶铁、染织等实业群体,唐家闸也完成了从传统水乡古镇向近代民族工业基地的华丽转身。
如果在上世纪20年代,你来到唐家闸,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生纱厂高耸的钟楼,钟楼旁林立的烟囱冒着白烟,诠释着小镇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机器的轰鸣声响彻半空,钟楼上每逢整点响起的报时,是工人上下班的信号,也是附近数万居民作息的依据。
运河岸边是现代化的码头和仓库,铺设了碎石的公路旁柳树成行,满载棉花、面粉或旅客的汽车往来穿梭。沿河的商业街,数百艘船在装卸货物,岸上店铺鳞次栉比,游人摩肩接踵,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
南通搭上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快车,正如板鹞插上鲲鹏的翅膀,一飞冲天。
那时候的唐家闸,拥有万户人家,常住人口就有5万。齐备的工业布局,便捷的水运交通,让唐家闸成为当时苏北地区最大的棉、纱、布、粮油、竹木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人们称唐家闸为“小汉阳”“小上海”。
张謇是南通人,他的理想是实业救国,建设一个适合中国人居住的现代化城市。唐家闸是他的第一块试验田,接下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陆续在南通县城展开。
小城故事多
1903年,张謇去日本,进行了70天的考察。历经明治维新的日本,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给张謇极大震撼。回到南通后,张謇在南通旧城谯楼前建造了一座高度冠绝全城的钟楼,预示着一个新南通的到来。
“一城三镇”,是张謇对于南通城市整体规划的设想。一城,就是南通县城老城区,三镇分别指唐家闸、天生港和狼山。老城区是居住和商业区,唐家闸是工业区,天生港是港口区,狼山是风景区。这个规划寄托了张謇城市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理念,与当时世界上流行的“花园城市”理念不谋而合。那些日子,四五十岁的张謇,就像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挥洒激情,描摹诗篇,他修马路、建公园、开博物馆、办学校、建剧院……
一块块路牌被安装在马路旁,路灯从城区向外延伸。街上有维持秩序的警察,却没有乞丐,凡有劳动能力的乞丐都被聘用清扫马路了。
城南濠河边的城市风貌变化最大,出现了许多新式公园、中西合璧的建筑物。代表了新生事物的银行、学校、旅馆、电报局、博物苑、图书馆、剧场、商会、汽车公司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宽达14米的街道是水泥铺成,汽车开过,并无灰尘泛起。两条商业街,一色黛瓦青砖二层小楼,清新典雅,繁华却不嘈杂。
看戏,读报,品尝美食,做一个幸福的南通人。想去高档饭店,你可以到中华园或如意春,也可以在路边摊点一碗豆腐花,虽然价格低廉,配料却不马虎,热腾腾的雪白豆花,配料有冬菇、笋丁和火腿片。
看电影可以去新新或大华大戏院,听京戏一定要去更俗剧场或伶工学社,碰巧的话,你还会见到时年20多岁却已红遍大江南北的梅兰芳正在舞台上演《游园惊梦》或给年轻学员讲戏。
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带着墨香从外滩十六铺轮船码头被装上客轮带到南通,不久就到街上报童的手中,爱看本地新闻的,可以买《南通新报》《公园日报》。
那时候的南通,就像一个遥远的“边城”,城市整洁,市面繁荣,文教昌隆,人民安居乐业,是一个先进、文明、祥和、宁静,充满中国味道和乡土温情的世外桃源。
1926年8月,张謇去世,南通的现代化进程也戛然而止。就像是一场梦幻戏剧,人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一起投身这如花似锦、烈火烹油的黄金时代,时间一到,灯光亮起,曲终人散。
一路向南
地处长江口北岸的南通,拥有一颗江南的心。江南自宋代以来就是我国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对南通而言,拥抱江南,就是拥抱幸福的未来。
水运时代,南通天生港有通往上海十六铺码头的航线,途中需要6个小时。通沙、通常、皋张等汽车轮渡陆续开通,让南通去江南多了一种选择,但是,汽渡受天气影响大,上下船排队需要消耗不少时间。
南通人盼望更便捷的通道沟通大江南北。
新世纪以来,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先后建成开通运营,让南通融入江南的步伐进一步提速。只是每逢节假日,导航图上,那因严重拥堵而“红得发紫”的咽喉路段,令人望而却步。
高速度、大运量、全天候、不堵车,还需铁路担当大任。
南通与铁路的缘分,其实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开始了。孙中山在他的鸿篇巨制《建国方略》中,进行了令人向往的描摹。
孙中山计划在南通建设两条铁路,一条是东西向的“吕四港南京线”,另一条是南北向的“海岸线”,人们惊奇地发现,“吕四港南京线”正是现在的宁启铁路,“海岸线”就是今天的国家铁路沿海大通道。2020年年底盐城至南通段打通后,这条大通道就全线贯通了,南通也成为重要节点。
如今,从南通西站乘上高铁,66分钟就可到达上海虹桥站。年客运量4000万人次的新机场落地、通州湾新出海口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将在南通跨越长江,和南沿江高铁接轨……一个个交通设施的利好消息,预示着南通这个跻身经济总量万亿俱乐部的城市,迎来新的黄金时代。
一个世纪前独领风骚,靠的是张謇一个人的力量,这让人想起南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板鹞,尽管绚丽夺目,却有一根线攥在一个人手里,一松手,一切就会烟消云散。这次,南通搭上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快车,正如板鹞插上了鲲鹏的翅膀,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