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有人问瑞银投资银行亚洲区主席RondeyWard为什么要到中国来投资时,他回答说,“在中国食品等许多行业,由于比较分散,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整合的潜力和机会。”
食品行业一直被视为一个永不衰退的“朝阳产业”,是我国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也是占居民平均消费比重最大的行业之一。
据统计,2005年食品工业行业增长率达25.7%,而食品消费支出占全国居民消费比重的42%,物质消费在当前的国情下,仍然占居民消费的首位。然而,由于食品行业的物流成本在食品总成本中的比重过大、在流通过程中耗损现象严重,使很多食品企业难以走出“微利”的边缘。据了解,一些容易腐坏的食品,其售价的70%都用来补贴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
流通渠道、食品安全管理、中小企業多,这三大特点使得食品行业成为电信业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之一。现在,食品流通行业的竞争关键演变为提高资金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只有这样,当企业的规模扩大的同时效益也呈同步增加。
信息化:食品行业的竞争力杠杆
我国食品企业数量多且分散。在食品行业协会下面就有糖业、酿酒、饮料、罐头、乳制品、发酵、食品添加剂、焙烤食品等8个工业协会。
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咨询二处的郭永新处长介绍,这几年食品行业信息化发展十分迅速,就整个食品行业来说,要面临的是如何通过软件实现从生产到包装、配送、食用等整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及对产品流通时间的严格控制,因此对分销管理系统的需求最为直接而且需求量也最大。而在这些细分行业中,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速度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密切相关。
越是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越需要快速市场反应能力。食品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同比增长的排行榜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该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排行榜,而在产量同比增长中名列前5位的分别是:液体乳、果汁及果汁饮料、糕点、罐头、淀粉;产量负增长的是白酒。
在食品行业里,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占绝大多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细分行业里,信息化建设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并最终推动整个行业共同提高信息化水平的局面。近几年,我国乳品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液体乳及乳制品的需求量持续上升。市场竞争的加剧也加快了乳品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现在大型乳品企业早已实施完ERP,正在完善物流营销及决策支持系统。从近年数据可以看出,国内饮料市场竞争开始加剧,产销量持续增长,反映出饮料行业继乳品行业之后成为我国食品工业中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其信息化需求也将加大。
在食品行业,无论企业和行业协会都大大加强了信息化工作,规范和加强内部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国际间信息交流。这使得食品行业对国际食品工业以及产品市场等各方面的信息有了比以往更多更快的了解和掌握,对外交往可以更加主动,更加及时应对;也使得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在企业管理上针对性更强、更有效率。比如光明乳业实施ERP系统,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大幅提高了各部门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效率,适应了企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龙丹乳业把信息化技术用于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和营销费用;宣化钟楼啤酒实施CIMS/ERP方案,实现了部门之间零距离沟通和数据、信息的快速反馈和统一管理。
流通:开启商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然而,伴随着“不法商贩用有毒的工业双氧水浸泡鱼翅出售”、“在制作火腿的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药物”、“利用硫磺加工干笋、酸笋、蕨菜”等新闻的曝光,人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对农副产品、加工食品等心存恐惧。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监控食品加工、确保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仅仅食品从生产出来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中间的流通环节,其确对食品安全构成了非常大的隐患。
食品行业整个链条的渠道是一个呈喇叭放射状的结构,上游原材料提供商和中间生产过程的渠道供应都比较简单,但下游分销商则繁杂,而且越是接近消费者的渠道层级、数量越是庞大。分销渠道的复杂及难控性不仅增加了经营风险,同时使管理的难度扩大,并导致企业资金、时间、机会和信息成本的高投入与低回报。因此,有效地控制食品企业销售流通成本,胜于对产品生产成本的控制,对于食品这个“大流通”的行业,只有抓住了产品的销售渠道、流通环节,才抓住了企业的利润命脉。
然而在国内食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有许多企业无法摆脱高成本、低利润的尴尬。有数据显示,食品的流通成本占据食品交易价的至少三分之一,这还不包括对保鲜需求极高的、在中途中腐蚀变质的情况。另外,食品企业对市场把握不准、计划频繁调整、渠道渗透不到位、产品补货不及时、横向协调不畅等都是食品流通业存在的诸多弊病。
因此,如何及时了解各级分销商的销售与库存情况,对食品在流通中进行实时跟踪,成为流通过程的成本控制的重要问题。
以国内一家大型啤酒制造企业为例,其在华南区域的经销商就有两、三千个,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等地,不同省之间甚至同一省的经销商之间的差距都是相当大的。大型的经销商年营业额可达几个亿,而小型的经销商则规模很小,他们数量多而且不好管理。从营业额上,大型经销商占华南区域总营业额的70%;从数量上,大型经销商占经销商总数的比例是个个位数。总体来讲,在这些经销商中,大部分的商家还远远达不到信息化的程度,相当一部分的经销商,除了拥有国家指定的税务系统外,他们在产品流通方面的管理手段还不能达到信息化的要求。
流通环节恰恰是电信运营商可以大有作为的天地。山东路华集团为了提高与渠道的沟通效率,已经开始筹划开通短信平台。
在鲁花的规划中,每当集团与渠道商有与货款、运输等需要沟通告知的信息时,即采用短信平台的方式,大大提高沟通效率。除了短信,GPS、RFID等手段都能大幅提高渠道流通效率。
另辟蹊径:平台租用
食品流通业具有进入门槛低、资金周转快的特点,这使得进入食品流通行业的经销商队伍繁杂而庞大,有的已经不能用简单的二级、三级经销商来定义。这些经销商的规模不尽相同,中型的经销商可以养活几百个业务员,小的如“夫妻店”、“前店后仓”的,也无处不在,虽然规模相去甚远,但他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低成本运营,产出最大的收益。
食品行业本身是个薄利的行业,销售商不做到一定规模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据统计,规模以下的经销商占经销商总量的80%以上,论数量,大部分销售商的经费是有限的,而开发个软件动辄上百万,少得也数十万。单软件成本就让众多经销商咂舌,且不论硬件设备不完善,需要购置基础设备的情况。
另外,由于食品种类繁杂,管理啤酒的与管理副食品的软件在功能上相去甚远,所以食品流通行业还没有一个通用的软件。在食品流通行业的信息化道路上,还是印证了那句话:以最小的支出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低信息化成本,才是构建食品流通行业信息化的出路。
在没有行业通用软件、开发费用昂贵的情况下,采取ASP的方式是可行的办法。这恰恰是运营商大力推广的业务方向。首先,这种方式平台的进入和退出成本较低,食品企业无需前期的服务器等网络存储设备的成本投入,使IT建设的前期投入成本为零,这种租用方式会按照日常的使用业务流量付费。其次,分销商不需要承担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也不用派专门的IT人员维护软、硬件设备,减免了不必要的开支。
有研究资料表明,自建系统平台费用较高,硬件方面,机房面积的规划、网络安全及存储设备、电力的供应、机房的维护等费用都投入较高;软件方面,包括服务器数据备份、系统软件和增值服务平台建设等成本费用也是重要的支出,如果将系统平台自建改为外包,那么以上软、硬件的成本都可以节约或少投资。当系统搭建后,从供应商到各级批发商,供应链的所有角色都连接到平台,在平台上协同完成所有业务流和信息流的交互。
另一方面,如果租用的这个平台使用了一段时间没有效果或者遭遇到了失败,那么也不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严重的损失。在国内,飞利浦、卡夫、上海大众、泸州老窖等诸多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已经探索并成功的运用了这种模式。
食品行业一直被视为一个永不衰退的“朝阳产业”,是我国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也是占居民平均消费比重最大的行业之一。
据统计,2005年食品工业行业增长率达25.7%,而食品消费支出占全国居民消费比重的42%,物质消费在当前的国情下,仍然占居民消费的首位。然而,由于食品行业的物流成本在食品总成本中的比重过大、在流通过程中耗损现象严重,使很多食品企业难以走出“微利”的边缘。据了解,一些容易腐坏的食品,其售价的70%都用来补贴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
流通渠道、食品安全管理、中小企業多,这三大特点使得食品行业成为电信业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之一。现在,食品流通行业的竞争关键演变为提高资金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只有这样,当企业的规模扩大的同时效益也呈同步增加。
信息化:食品行业的竞争力杠杆
我国食品企业数量多且分散。在食品行业协会下面就有糖业、酿酒、饮料、罐头、乳制品、发酵、食品添加剂、焙烤食品等8个工业协会。
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咨询二处的郭永新处长介绍,这几年食品行业信息化发展十分迅速,就整个食品行业来说,要面临的是如何通过软件实现从生产到包装、配送、食用等整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及对产品流通时间的严格控制,因此对分销管理系统的需求最为直接而且需求量也最大。而在这些细分行业中,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速度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密切相关。
越是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越需要快速市场反应能力。食品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同比增长的排行榜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该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排行榜,而在产量同比增长中名列前5位的分别是:液体乳、果汁及果汁饮料、糕点、罐头、淀粉;产量负增长的是白酒。
在食品行业里,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占绝大多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细分行业里,信息化建设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并最终推动整个行业共同提高信息化水平的局面。近几年,我国乳品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液体乳及乳制品的需求量持续上升。市场竞争的加剧也加快了乳品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现在大型乳品企业早已实施完ERP,正在完善物流营销及决策支持系统。从近年数据可以看出,国内饮料市场竞争开始加剧,产销量持续增长,反映出饮料行业继乳品行业之后成为我国食品工业中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其信息化需求也将加大。
在食品行业,无论企业和行业协会都大大加强了信息化工作,规范和加强内部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国际间信息交流。这使得食品行业对国际食品工业以及产品市场等各方面的信息有了比以往更多更快的了解和掌握,对外交往可以更加主动,更加及时应对;也使得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在企业管理上针对性更强、更有效率。比如光明乳业实施ERP系统,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大幅提高了各部门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效率,适应了企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龙丹乳业把信息化技术用于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和营销费用;宣化钟楼啤酒实施CIMS/ERP方案,实现了部门之间零距离沟通和数据、信息的快速反馈和统一管理。
流通:开启商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然而,伴随着“不法商贩用有毒的工业双氧水浸泡鱼翅出售”、“在制作火腿的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药物”、“利用硫磺加工干笋、酸笋、蕨菜”等新闻的曝光,人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对农副产品、加工食品等心存恐惧。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监控食品加工、确保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仅仅食品从生产出来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中间的流通环节,其确对食品安全构成了非常大的隐患。
食品行业整个链条的渠道是一个呈喇叭放射状的结构,上游原材料提供商和中间生产过程的渠道供应都比较简单,但下游分销商则繁杂,而且越是接近消费者的渠道层级、数量越是庞大。分销渠道的复杂及难控性不仅增加了经营风险,同时使管理的难度扩大,并导致企业资金、时间、机会和信息成本的高投入与低回报。因此,有效地控制食品企业销售流通成本,胜于对产品生产成本的控制,对于食品这个“大流通”的行业,只有抓住了产品的销售渠道、流通环节,才抓住了企业的利润命脉。
然而在国内食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有许多企业无法摆脱高成本、低利润的尴尬。有数据显示,食品的流通成本占据食品交易价的至少三分之一,这还不包括对保鲜需求极高的、在中途中腐蚀变质的情况。另外,食品企业对市场把握不准、计划频繁调整、渠道渗透不到位、产品补货不及时、横向协调不畅等都是食品流通业存在的诸多弊病。
因此,如何及时了解各级分销商的销售与库存情况,对食品在流通中进行实时跟踪,成为流通过程的成本控制的重要问题。
以国内一家大型啤酒制造企业为例,其在华南区域的经销商就有两、三千个,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等地,不同省之间甚至同一省的经销商之间的差距都是相当大的。大型的经销商年营业额可达几个亿,而小型的经销商则规模很小,他们数量多而且不好管理。从营业额上,大型经销商占华南区域总营业额的70%;从数量上,大型经销商占经销商总数的比例是个个位数。总体来讲,在这些经销商中,大部分的商家还远远达不到信息化的程度,相当一部分的经销商,除了拥有国家指定的税务系统外,他们在产品流通方面的管理手段还不能达到信息化的要求。
流通环节恰恰是电信运营商可以大有作为的天地。山东路华集团为了提高与渠道的沟通效率,已经开始筹划开通短信平台。
在鲁花的规划中,每当集团与渠道商有与货款、运输等需要沟通告知的信息时,即采用短信平台的方式,大大提高沟通效率。除了短信,GPS、RFID等手段都能大幅提高渠道流通效率。
另辟蹊径:平台租用
食品流通业具有进入门槛低、资金周转快的特点,这使得进入食品流通行业的经销商队伍繁杂而庞大,有的已经不能用简单的二级、三级经销商来定义。这些经销商的规模不尽相同,中型的经销商可以养活几百个业务员,小的如“夫妻店”、“前店后仓”的,也无处不在,虽然规模相去甚远,但他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低成本运营,产出最大的收益。
食品行业本身是个薄利的行业,销售商不做到一定规模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据统计,规模以下的经销商占经销商总量的80%以上,论数量,大部分销售商的经费是有限的,而开发个软件动辄上百万,少得也数十万。单软件成本就让众多经销商咂舌,且不论硬件设备不完善,需要购置基础设备的情况。
另外,由于食品种类繁杂,管理啤酒的与管理副食品的软件在功能上相去甚远,所以食品流通行业还没有一个通用的软件。在食品流通行业的信息化道路上,还是印证了那句话:以最小的支出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低信息化成本,才是构建食品流通行业信息化的出路。
在没有行业通用软件、开发费用昂贵的情况下,采取ASP的方式是可行的办法。这恰恰是运营商大力推广的业务方向。首先,这种方式平台的进入和退出成本较低,食品企业无需前期的服务器等网络存储设备的成本投入,使IT建设的前期投入成本为零,这种租用方式会按照日常的使用业务流量付费。其次,分销商不需要承担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也不用派专门的IT人员维护软、硬件设备,减免了不必要的开支。
有研究资料表明,自建系统平台费用较高,硬件方面,机房面积的规划、网络安全及存储设备、电力的供应、机房的维护等费用都投入较高;软件方面,包括服务器数据备份、系统软件和增值服务平台建设等成本费用也是重要的支出,如果将系统平台自建改为外包,那么以上软、硬件的成本都可以节约或少投资。当系统搭建后,从供应商到各级批发商,供应链的所有角色都连接到平台,在平台上协同完成所有业务流和信息流的交互。
另一方面,如果租用的这个平台使用了一段时间没有效果或者遭遇到了失败,那么也不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严重的损失。在国内,飞利浦、卡夫、上海大众、泸州老窖等诸多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已经探索并成功的运用了这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