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直以来,建筑行业都存在资金紧张、“三角债”严重等不良现象,诸多施工企业内部所表现出的资金严重不足问题,更大地制约着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道路,我国施工企业应积极探索更好的融资渠道,并通过提升自身融资能力,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关键词:BOT;施工企业;融资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2-0154-01
一、提升施工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性
良好的融资能力是不断增强施工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一直以来,建筑施工行业都属于资金投入较大、产值较高、涉及市场领域较广的行业,这使得施工企业对资金需求量较大。当承接到某个项目后,施工企业便面临着大量资金投入的客观需求,如何才能提高自身资金实力、提高自身融资能力,已经成为施工企业是否能揽到相应工程项目的制约条件。换言之,如果施工企业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比如较强的资源整合以及资本运作能力,其也就能够很好地了解国内外资本市场、熟练操作各种现代金融工具,从而拥有从源头上争取项目的能力。那么,在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基础上,施工企业完全可以实现由传统的管理经营向现代的资本经营方式转变,立足于建筑业,又能跳脱于建筑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施工企业的多元化发展,稳步提高施工企业在建筑市场的占有份额,最终达到提高自身市场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良好的融资能力有助于提升企业总承保能力,加快企业走向世界的步伐。在全球一体化趋势逐渐强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施工企业应该在稳步巩固自身国内地位的同时,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尤其要努力提升和完善国内施工企业的总承保能力。总体上讲,施工企业应全面考虑建筑工程项目,为业主提供更为广泛、有效的施工服务,重点要从融资、咨询、建造、项目管理、勘察设计等角度人手,为自身逐步培养出强大的综合能力和竞争优势。
良好的融资能力能够推动施工企业更好地满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已逐步获取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但这仍然与我国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较大提升的客观现实存在差距,在未来较长时间里,我国建筑行业将要在公路建设、铁路建设等相关方面注入大量资金,同时伴随国内社会化进程日益推进、城市规模日渐扩大,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也有机会参与到基础建设项目中。以BOT模式为例,此种模式连接了建设、运营、转让等各个环节,促成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双赢。
二、BOT融资模式及其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
任何工程项目的开展必须以资金为基础,融资便成为现代施工企业开展项目建设的起点。在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国内施工企业项目融资模式逐渐创新和多元化,比如BOT模式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内一种行之有效的投融资模式。当前,我国对BOT融资模式的概念界定为,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项目公司进行特许权协议的签订,并且授予项目公司对该项目的融资、建设、经营以及维护等予以承担和负责。
BOT模式很好地转变了政府职能,明显降低了项目业主的资产负债比例,为企业寻求了新的投资渠道,从而成功转移了经营风险。在具体实践过程中,BOT模式分为不同的运作方式,对于融资一管理型BOT模式,主要是BOT项目发起人借助于法定程序,选定某个只承担投资职能的投资机构当做BOT模式项目主办人;对于融资一管理一施工型BOT模式,主要是BOT模式项目发起人借助于法定程序,选定某个同时直接承担投资、建设管理以及施工职能的BOT模式项目主办人;对于联合体BOT模式,主要是项目发起人借助于法定程序,选定两个以上的投资机构当做BOT项目主办人,并且在两个以上投资人授权之下,共同组建成立具备法人资格的项目公司,同时由该公司作为建设单位针对BOT项目实施融资、组织建设以及管理等手段,以达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目标。
BOT投资方式的风险在于工程项目所需的全部资金由企业自行负责,而投资回报则需要通过项目自身的盈利来收取。这种资金需在短期内大量投入,而回报则需长期方能收回并取决于项目能否顺利运营的矛盾就成为BOT项目的主要风险来源。即使是以BT方式进行,也面临着至少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建设期后才能经由政府回购而收回投资。而投入大,时间长,牵涉面广,不确定因素多,使得BOT项目运作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如何回避和控制这些风险就是BOT项目最为关键的内容。BOT项目错综复杂,开发费用高,财务和经济上的可行性研究需要深入、充分和可靠。这就要求我们在严峻的挑战面前要有紧迫感,加快步伐,充分发挥有利条件,着手一系列的基础工作,创造环境去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李丽红,建筑施工企业融资浅析[J]财会通讯,2009(26)
[2]黄海涌,邵军义,康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融资能力研究[J]建筑经济,2008(12)
[3]管红梅,发展中的建筑施工企业融资需求及融资策略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09(9)
[4]宋学升,BT项目建设在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
[5]王耀辉,马荣国,基础设施建设BT项目融资风险模糊评价[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03)
关键词:BOT;施工企业;融资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2-0154-01
一、提升施工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性
良好的融资能力是不断增强施工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一直以来,建筑施工行业都属于资金投入较大、产值较高、涉及市场领域较广的行业,这使得施工企业对资金需求量较大。当承接到某个项目后,施工企业便面临着大量资金投入的客观需求,如何才能提高自身资金实力、提高自身融资能力,已经成为施工企业是否能揽到相应工程项目的制约条件。换言之,如果施工企业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比如较强的资源整合以及资本运作能力,其也就能够很好地了解国内外资本市场、熟练操作各种现代金融工具,从而拥有从源头上争取项目的能力。那么,在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基础上,施工企业完全可以实现由传统的管理经营向现代的资本经营方式转变,立足于建筑业,又能跳脱于建筑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施工企业的多元化发展,稳步提高施工企业在建筑市场的占有份额,最终达到提高自身市场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良好的融资能力有助于提升企业总承保能力,加快企业走向世界的步伐。在全球一体化趋势逐渐强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施工企业应该在稳步巩固自身国内地位的同时,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尤其要努力提升和完善国内施工企业的总承保能力。总体上讲,施工企业应全面考虑建筑工程项目,为业主提供更为广泛、有效的施工服务,重点要从融资、咨询、建造、项目管理、勘察设计等角度人手,为自身逐步培养出强大的综合能力和竞争优势。
良好的融资能力能够推动施工企业更好地满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已逐步获取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但这仍然与我国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较大提升的客观现实存在差距,在未来较长时间里,我国建筑行业将要在公路建设、铁路建设等相关方面注入大量资金,同时伴随国内社会化进程日益推进、城市规模日渐扩大,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也有机会参与到基础建设项目中。以BOT模式为例,此种模式连接了建设、运营、转让等各个环节,促成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双赢。
二、BOT融资模式及其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
任何工程项目的开展必须以资金为基础,融资便成为现代施工企业开展项目建设的起点。在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国内施工企业项目融资模式逐渐创新和多元化,比如BOT模式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内一种行之有效的投融资模式。当前,我国对BOT融资模式的概念界定为,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项目公司进行特许权协议的签订,并且授予项目公司对该项目的融资、建设、经营以及维护等予以承担和负责。
BOT模式很好地转变了政府职能,明显降低了项目业主的资产负债比例,为企业寻求了新的投资渠道,从而成功转移了经营风险。在具体实践过程中,BOT模式分为不同的运作方式,对于融资一管理型BOT模式,主要是BOT项目发起人借助于法定程序,选定某个只承担投资职能的投资机构当做BOT模式项目主办人;对于融资一管理一施工型BOT模式,主要是BOT模式项目发起人借助于法定程序,选定某个同时直接承担投资、建设管理以及施工职能的BOT模式项目主办人;对于联合体BOT模式,主要是项目发起人借助于法定程序,选定两个以上的投资机构当做BOT项目主办人,并且在两个以上投资人授权之下,共同组建成立具备法人资格的项目公司,同时由该公司作为建设单位针对BOT项目实施融资、组织建设以及管理等手段,以达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目标。
BOT投资方式的风险在于工程项目所需的全部资金由企业自行负责,而投资回报则需要通过项目自身的盈利来收取。这种资金需在短期内大量投入,而回报则需长期方能收回并取决于项目能否顺利运营的矛盾就成为BOT项目的主要风险来源。即使是以BT方式进行,也面临着至少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建设期后才能经由政府回购而收回投资。而投入大,时间长,牵涉面广,不确定因素多,使得BOT项目运作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如何回避和控制这些风险就是BOT项目最为关键的内容。BOT项目错综复杂,开发费用高,财务和经济上的可行性研究需要深入、充分和可靠。这就要求我们在严峻的挑战面前要有紧迫感,加快步伐,充分发挥有利条件,着手一系列的基础工作,创造环境去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李丽红,建筑施工企业融资浅析[J]财会通讯,2009(26)
[2]黄海涌,邵军义,康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融资能力研究[J]建筑经济,2008(12)
[3]管红梅,发展中的建筑施工企业融资需求及融资策略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09(9)
[4]宋学升,BT项目建设在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
[5]王耀辉,马荣国,基础设施建设BT项目融资风险模糊评价[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