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领会新课程理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诱发学生的创新才能,具体地说是学生能提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分析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切入点,瞄准结合点,采用一系列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创造教育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更新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不断地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积极主动的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思考的激励者。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更好地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多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好奇,唤醒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勇于求新的心理取向。前苏联科学家卡皮查说:“数学科是最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科之一。” 好奇心、求知欲与创新思维是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好奇心可以唤起创新的意识,激发创新的动机,推动人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爱因斯坦说:“思维世界已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好奇心的不断摆脱。”唤起创新意识就是要唤起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好奇中主动探究、质疑,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生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就能主动对外界信息,对新情况、新变化及时作出反应,主动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进行探索活动,不断求异创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营造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创新精神是指能敏锐地把握机会,并勇于付诸探索实践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接收知识为主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是在特定环境中的人际交往的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愉快、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并且始终以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到“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威严,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不会有被同学取笑的苦恼,可以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探索创新,大胆地质疑,发表自己的想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教学中,教材中的图形把直线画成弯的,学生根据图形理解有困难,加上使用学生不熟悉的反证法,构成教学难点。有一教师在备课时挖空心思想到4种方法,课堂上还是“没舍得”讲,索性“放任”一次,让学生进行讨论,老师在旁指导,结果学生当堂就找出5种反证法,一种用线面平行定义的论证法。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证明中,学生给出约10种方法,最精彩的是师生合作用向量的论证法。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全身心投入,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每位同学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他们看到了自身的价值,自信心十足,敢想、敢说,各抒己见,形成了一种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激励的教学机制。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融洽的氛围,树立“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诱导质疑,挖掘创新潜能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展其创新思维。
⒈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留一定的思维时间,让有潜质的学生充分展示数学才华,尤其是在处理完典型例题和习题之后,一般要给学生留2分钟以上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提问。
如:“垂径定理”一课,让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学具的演示,得出圆的对称性结论后,再让学生去思考、猜想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一些新的结论。
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疑问,让学生参与讨论,发挥学生的见解能力,允许不同意见、不同方法,教师要予以肯定学生的方法和见解,增强学生的自信。这种师生民主探讨,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而且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五、转变题型,拓展创新视野
数学离不开解题。但围绕“题海”反复进行的“大运动量”训练会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不仅使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喜欢和好奇,更对学生的成长不利,特别容易造成陈旧知识的恶性循环和僵化呆板思维定势的形成,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活动空间,让学生多从事一些具有探索意义的活动,教师应学会设置、改编或应用新题型,以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拓展视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探索题、设计题、阅读理解题等开放性新题型在各地考卷中屡见不鲜。
探索题可分条件探索题、结论探索题、途径探索题。这种题型重视思维的过程,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未知多向发展,在不同思维层次上探寻不同答案,它有利于训练学生想象、扩散、概括、隐喻等水平思维能力,培养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思维品质,主动探究问题的精神,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借助它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因思维的角度不同而引发激烈的争论,在讨论中他们必须说明和维护自己的观点,听取、支持或反驳别人的意见,这样在交流中调动了积极性,在讨论中碰撞出发散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批判、评价、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深入挖掘教材例题、习题的内涵,发现不足,提出疑问,或大胆地把常规题目改编成探索性题目,开放结论或开放条件,也可把条件加以变化进一步探索结论,或由一般探索特殊,或由特殊探索一般,甚至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由学生把题目加以改编。
设计型题目往往可让学生寻找多种途径解决问题,该题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阅读理解题的内容涉及较广,可涉及到学生将来要学习的诸多知识点及方法,通过这一题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例题的阅读理解其中所蕴涵的知识或方法,然后运用自学到的知识或方法解决后面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开发情感,培养创新品质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学习方法和气魄外,还可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更要在课后关心他们的学习困难,倾听他们的心声,交流彼此对学习的看法,帮助他们坚定信念,勇于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作者单位:湖南省汝城县热水中心小学)
一、更新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不断地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积极主动的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思考的激励者。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更好地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多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好奇,唤醒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勇于求新的心理取向。前苏联科学家卡皮查说:“数学科是最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科之一。” 好奇心、求知欲与创新思维是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好奇心可以唤起创新的意识,激发创新的动机,推动人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爱因斯坦说:“思维世界已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好奇心的不断摆脱。”唤起创新意识就是要唤起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好奇中主动探究、质疑,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生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就能主动对外界信息,对新情况、新变化及时作出反应,主动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进行探索活动,不断求异创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营造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创新精神是指能敏锐地把握机会,并勇于付诸探索实践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接收知识为主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是在特定环境中的人际交往的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愉快、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并且始终以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到“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威严,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不会有被同学取笑的苦恼,可以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探索创新,大胆地质疑,发表自己的想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教学中,教材中的图形把直线画成弯的,学生根据图形理解有困难,加上使用学生不熟悉的反证法,构成教学难点。有一教师在备课时挖空心思想到4种方法,课堂上还是“没舍得”讲,索性“放任”一次,让学生进行讨论,老师在旁指导,结果学生当堂就找出5种反证法,一种用线面平行定义的论证法。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证明中,学生给出约10种方法,最精彩的是师生合作用向量的论证法。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全身心投入,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每位同学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他们看到了自身的价值,自信心十足,敢想、敢说,各抒己见,形成了一种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激励的教学机制。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融洽的氛围,树立“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敢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诱导质疑,挖掘创新潜能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展其创新思维。
⒈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留一定的思维时间,让有潜质的学生充分展示数学才华,尤其是在处理完典型例题和习题之后,一般要给学生留2分钟以上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提问。
如:“垂径定理”一课,让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学具的演示,得出圆的对称性结论后,再让学生去思考、猜想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一些新的结论。
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疑问,让学生参与讨论,发挥学生的见解能力,允许不同意见、不同方法,教师要予以肯定学生的方法和见解,增强学生的自信。这种师生民主探讨,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而且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五、转变题型,拓展创新视野
数学离不开解题。但围绕“题海”反复进行的“大运动量”训练会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不仅使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喜欢和好奇,更对学生的成长不利,特别容易造成陈旧知识的恶性循环和僵化呆板思维定势的形成,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活动空间,让学生多从事一些具有探索意义的活动,教师应学会设置、改编或应用新题型,以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拓展视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探索题、设计题、阅读理解题等开放性新题型在各地考卷中屡见不鲜。
探索题可分条件探索题、结论探索题、途径探索题。这种题型重视思维的过程,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未知多向发展,在不同思维层次上探寻不同答案,它有利于训练学生想象、扩散、概括、隐喻等水平思维能力,培养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思维品质,主动探究问题的精神,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借助它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因思维的角度不同而引发激烈的争论,在讨论中他们必须说明和维护自己的观点,听取、支持或反驳别人的意见,这样在交流中调动了积极性,在讨论中碰撞出发散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批判、评价、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深入挖掘教材例题、习题的内涵,发现不足,提出疑问,或大胆地把常规题目改编成探索性题目,开放结论或开放条件,也可把条件加以变化进一步探索结论,或由一般探索特殊,或由特殊探索一般,甚至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由学生把题目加以改编。
设计型题目往往可让学生寻找多种途径解决问题,该题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阅读理解题的内容涉及较广,可涉及到学生将来要学习的诸多知识点及方法,通过这一题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例题的阅读理解其中所蕴涵的知识或方法,然后运用自学到的知识或方法解决后面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开发情感,培养创新品质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学习方法和气魄外,还可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更要在课后关心他们的学习困难,倾听他们的心声,交流彼此对学习的看法,帮助他们坚定信念,勇于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作者单位:湖南省汝城县热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