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改革的纵深化和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内涵式发展,我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构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抉择。同时,高校入学新生英语水平逐步提高,能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或工作的人才供不应求。在学校“三重一高(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要求下,大学英语朝学术英语方向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ESP成为大学英语改革的新趋势。
【关键词】地方性理工科院校 学术英语 大学英语
一、背景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进一步的深入,目前教学质量现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民整体英语水平相对于30年前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既懂专业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更受欢迎。学术英语既是国际大环境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迫切要求,主要的英语母语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大学一年级学生都必须修习学术英语课程。而在一些英语作为ESL或EFL的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都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学术交流能力而开设了学术英语系列课程。同时在我国高校开设学术英语课程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
二、相关理论
Strevens(1988) 最早提出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应该具备课程设置必须要满足学习者的学科专业和职业需求;语言学习关注专业和职业的词汇、句法和语篇;且与通用英语形成对照的特点。Hutchinson and Waters把英语教学分为通用英語(EGP)以及专门用途英语(ESP)两种。EGP就是早期以培养常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ESP强调英语使用的特殊领域和目的,又可以分成学术英语(EGAP)和行业英语(EOP)。ESP是一种基于学科内容的语言学习;学习者在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一部分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技能。
三、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好英语技能从而适应双语或纯英语的专业课程学习,这是国家外语教育战略层面上的需要。经此以往,中国才能在国际上拥有更多话语权,有助于国际形象的提升。社会需要是开设ESP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一直停留在EGP上,缺乏ESP背景,走上了工作岗位也处理不好涉及英语的专业问题。学生也有着开设ESP的需要。由于不同专业有其特定的语言形式,所以学生也应掌握该专业目的语域的语言特征。近几年,国内学者刘润清、蔡基刚、杨惠中等积极倡导大学英语教学转型,著文指出新世纪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方向的方向在于ESP教学。但多数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还处于EGP教学阶段,以培养英语基本技能为主,费时低效。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语言水平低,需要打基础和夯实语言基本技能。但如果在巩固语言能力的基础上,由EGP转入ESP 教学已成为可能。
四、改革设想
我校为典型的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在本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有着“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紧扣人才培养方案,本设想仅涉及改革思路、改革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
1.改革思路。大学英语教学着眼于大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的培养,使其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得到提升。本次改革尝试思路是:首先,力求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英语学习不断线,英语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一、二年级(低年级阶段)必修外国语学院开设的《大学英语1-4(听说读写)》,三、四年级(高年级阶段)选修外国语学院或学生所在学院开设的英语/双语专业课。其次,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注重学术英语能力的实践,为专业学习和国际交流提供有力支持。
2.改革内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做好课程设置。目前,不少地区的985、211及一些重点院校已经取消了统一的大学英语课,改为英语选修课。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学分的英语类课程,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定位和需求从开设的英语类课程中自选学习内容。相比之下,地方性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薄弱,所以应该把ESP课程以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设置为学生的选修课。以依托常规英语学习为平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夯实语言知识基础,同时通过自身专业的学习,再开设ESP课程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改革思路,笔者建议建构相应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见表1)。
ESP是以培养学生为学术发展所需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英语语言教学,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专业课程学习所需要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术口语、学术写作能力以及跨文化学术交际能力。因此,ESP课程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为此,我们可以制定分两个阶段进行实施教学。在第一阶段,ESP课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听记英文材料结构要点的能力,主要是对于英语新闻的掌握;并能完整复述英文听读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和做英文口头评价,阅读英文报刊和一般性学术文献,归纳性英文写作以及段落翻译;第二阶段,培养学生听懂英文学术讲座的能力、学术口语陈述能力、查阅专业英语文献能力、阅读有一定难度的专业学术语篇的能力和撰写英语学术发言、报告的能力,以及学术口译和短文笔译的能力等。总的来说,地方性理工科院校也能进行ESP教学。
3.师资队伍。要成功地施行ESP教学改革就离不开一定的师资力量。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合格的ESP 师资如何培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对比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ESP 完全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因为在专业知识背景方面,ESP所需的比ESAP要低,因为归根结底ESP是一门语言课,并非专业课。不仅是英语为母语还是二语或外语的国家和地区,ESP的教学都是由语言类教师承担,如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教师。如果ESP课程纯由专业课教师讲授,那么由于专业课教师自身的语言教学法知识有限,造成ESP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拟承担ESP教学的教师培养可以才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这两种方法。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由学校派往国内外高校进修或攻读相关ESP方向专业。同时我们还建议邀请其他高校ESP教师前来我校举行各类讲座、培训。另外,外国语学院还可以与专业院系的教师合作,培养和引进具有符合专业学习背景的教师等。
五、结语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如能实施学术英语教学,将更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以便能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并能在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因此,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抓住学校 “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机遇,尽快实现ESP教学的过渡。
参考文献:
[1]Anthony,L,Three Steps to Developing a Successful Large-scale ESP Program in Asia[R].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 Asia,Oct22,2011.
[2]Hutchinson.T.
【关键词】地方性理工科院校 学术英语 大学英语
一、背景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进一步的深入,目前教学质量现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民整体英语水平相对于30年前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既懂专业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更受欢迎。学术英语既是国际大环境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迫切要求,主要的英语母语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大学一年级学生都必须修习学术英语课程。而在一些英语作为ESL或EFL的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都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学术交流能力而开设了学术英语系列课程。同时在我国高校开设学术英语课程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
二、相关理论
Strevens(1988) 最早提出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应该具备课程设置必须要满足学习者的学科专业和职业需求;语言学习关注专业和职业的词汇、句法和语篇;且与通用英语形成对照的特点。Hutchinson and Waters把英语教学分为通用英語(EGP)以及专门用途英语(ESP)两种。EGP就是早期以培养常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ESP强调英语使用的特殊领域和目的,又可以分成学术英语(EGAP)和行业英语(EOP)。ESP是一种基于学科内容的语言学习;学习者在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一部分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技能。
三、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好英语技能从而适应双语或纯英语的专业课程学习,这是国家外语教育战略层面上的需要。经此以往,中国才能在国际上拥有更多话语权,有助于国际形象的提升。社会需要是开设ESP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一直停留在EGP上,缺乏ESP背景,走上了工作岗位也处理不好涉及英语的专业问题。学生也有着开设ESP的需要。由于不同专业有其特定的语言形式,所以学生也应掌握该专业目的语域的语言特征。近几年,国内学者刘润清、蔡基刚、杨惠中等积极倡导大学英语教学转型,著文指出新世纪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方向的方向在于ESP教学。但多数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还处于EGP教学阶段,以培养英语基本技能为主,费时低效。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语言水平低,需要打基础和夯实语言基本技能。但如果在巩固语言能力的基础上,由EGP转入ESP 教学已成为可能。
四、改革设想
我校为典型的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在本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有着“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紧扣人才培养方案,本设想仅涉及改革思路、改革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
1.改革思路。大学英语教学着眼于大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的培养,使其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得到提升。本次改革尝试思路是:首先,力求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英语学习不断线,英语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一、二年级(低年级阶段)必修外国语学院开设的《大学英语1-4(听说读写)》,三、四年级(高年级阶段)选修外国语学院或学生所在学院开设的英语/双语专业课。其次,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注重学术英语能力的实践,为专业学习和国际交流提供有力支持。
2.改革内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做好课程设置。目前,不少地区的985、211及一些重点院校已经取消了统一的大学英语课,改为英语选修课。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学分的英语类课程,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定位和需求从开设的英语类课程中自选学习内容。相比之下,地方性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薄弱,所以应该把ESP课程以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设置为学生的选修课。以依托常规英语学习为平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夯实语言知识基础,同时通过自身专业的学习,再开设ESP课程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改革思路,笔者建议建构相应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见表1)。
ESP是以培养学生为学术发展所需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英语语言教学,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专业课程学习所需要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术口语、学术写作能力以及跨文化学术交际能力。因此,ESP课程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为此,我们可以制定分两个阶段进行实施教学。在第一阶段,ESP课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听记英文材料结构要点的能力,主要是对于英语新闻的掌握;并能完整复述英文听读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和做英文口头评价,阅读英文报刊和一般性学术文献,归纳性英文写作以及段落翻译;第二阶段,培养学生听懂英文学术讲座的能力、学术口语陈述能力、查阅专业英语文献能力、阅读有一定难度的专业学术语篇的能力和撰写英语学术发言、报告的能力,以及学术口译和短文笔译的能力等。总的来说,地方性理工科院校也能进行ESP教学。
3.师资队伍。要成功地施行ESP教学改革就离不开一定的师资力量。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合格的ESP 师资如何培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对比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ESP 完全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因为在专业知识背景方面,ESP所需的比ESAP要低,因为归根结底ESP是一门语言课,并非专业课。不仅是英语为母语还是二语或外语的国家和地区,ESP的教学都是由语言类教师承担,如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教师。如果ESP课程纯由专业课教师讲授,那么由于专业课教师自身的语言教学法知识有限,造成ESP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拟承担ESP教学的教师培养可以才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这两种方法。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由学校派往国内外高校进修或攻读相关ESP方向专业。同时我们还建议邀请其他高校ESP教师前来我校举行各类讲座、培训。另外,外国语学院还可以与专业院系的教师合作,培养和引进具有符合专业学习背景的教师等。
五、结语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如能实施学术英语教学,将更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以便能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并能在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因此,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抓住学校 “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机遇,尽快实现ESP教学的过渡。
参考文献:
[1]Anthony,L,Three Steps to Developing a Successful Large-scale ESP Program in Asia[R].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 Asia,Oct22,2011.
[2]Hutchins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