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再现、整理、加工。通过作业,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思维得到锻炼,作业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传统化学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封闭僵化,往往远离学生实际。
笔者通过反思自身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以及观察身边同仁的教学经历,我越发感到化学作业的设计并不尽如人意,其主要表现为:一多,是指学生的作业量过多。许多老师搞“题海战术”,只图“量”,不求“质”,一味盲目地“强化”训练;二重,是指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盲目的“题海战术”,大量的重复训练虽然表面上看有一定的效果,但后果是导致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减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相违背。使学生作业效果降低,更使学生负担过重,其负面效应远超过学生收到的效果;三无效,是指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甚至无效。作业设计的形式单一,题目量多而且简单重复,这样单调枯燥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得不到学习的乐趣,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在“五严”的规定下,作为一名毕业班的化学教师要想使学生能通过少量而高效的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就必须要研究作业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如果设计得好,就既可以为教师减负,也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寻找新路,就能更有利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化学作业的设计原则
根据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我认为化学作业的设计要突出以下原则:
1. 目的性
布置什么样的作业教师要心中有数。教师须要把握重点,突出难点,这样才能进行科学安排,合理布置作业。比如我在第三章有关化合价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很好的对“化合价的标注与离子电荷的标注”进行区分,我特意布置了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练习,最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针对性
在数量上要有弹性,难易程度上、数量广度上要合理的调控,给学生自主选择,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既有效缓解差生的心理压力,又提高优等生探求能力。又如我在第五章的第二节《铁的冶炼 合金》教学中,其中就要求掌握“含杂质物质的计算”。 因此我布置作业时特意交代对书P121“交流讨论”中的计算题要用两种解法。我考虑到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一方面我想有针对性的巩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另一方面我想让有能力的学生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守恒”的角度解答。这样设计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新知识,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训练。最后所有的学生都会用第一种解法进行解答,全班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能用两种解法解答。
3. 趣味性
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富有情境的作业,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去完成,在练习中感受乐趣。为了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在第一节化学课结束时,就布置了一个家庭实验“鸡蛋跳舞”,这个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趣味性也比较强。于是还没等我到班上上课,就有几个学生跑来告诉我说实验很有趣,而且成功了。第二节课上,学生们的兴致高昂。
4. 层次性
层次性是指作业内容要由浅入深,具有一定的梯度,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为了让基础弱的学生能动起来,让基础中等的学生体验到解题成功的喜悦,让基础好的学生能“跳起来,摘到更高的桃”,我在设计课后作业时特意添设了“动动手就成功”、“相信你能做对”、“跳一跳来摘桃”等栏目,以便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这样能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动起来。
5. 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作业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在观察、操作、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习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我特意布置靠近墓东水库的学生到水厂去参观,并写下参观记录回课堂与其他的同学共享。我觉得通过这作业的布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能很好的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6. 探究性
探究性是指作业内容能吸引学生步步深入,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探究性作业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学生学习完《金属的防护和回收》的知识后,知道了铁生锈的条件。于是,我及时的布置了课后作业“探究铜生锈的条件”,通过这一作业布置,不仅能巩固新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通过对比的学习方法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二、化学作业的设计方法
1. 内容要精选
在以往的教学中,作业的设计主要以例题仿做的题目为主;另有单纯求解的题目和独立完成的题目等茫茫“题海”,从而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为此,教师要做到:
(1)把握作业的质。教师应根据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在作业的选编上既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又能体现出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作业应有的效能。
(2)科学地控制作业的量。一般说来,在每节课后布置10-20分钟左右的作业量较为适宜。作业布置受学生素质、年龄特征和所教具体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一概而论。应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精心选择辅导资料,为学生布置高质量的,具有典型性的作业题,应达到练一题而通一类的效果。
(3)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性作业;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全面考虑学生差异,自主选择作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既能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艺特长、张扬个性;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各有收获。
2. 形式要多样
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多样化,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各种能力。根据教学实际,我经常设计以下题型:
(1)观察查阅型
如学完《燃烧与灭火》后,我让学生课后观察公共场所贴有哪些安全性的标志,在我们学校里能找到哪些安全标志,代表什么含义;查阅资料了解除了书上介绍的灭火器还有哪些灭火器,它们分别适用什么样的火灾等等。我认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有助于让学生自主学习良好习惯,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
(2)动手实践型
如学习了《金属的防护和回收》后,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利用所学的知识来预防家中一两件铁制的物品生锈。就这样的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有用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这样,知识与能力就会在不断的互动中成长。
(3)实验探究型
通过探究性作业,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法探究问题,在探究中摸索出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如让学生自主选择“最愿意探究的问题”,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带着问题到街道、农户、企业等地方访问、调查,或者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写出调查报告。如:调查春城集镇周围是否存在金属矿物;家中常见物品的酸碱性等。这种作业记载着同学们开展探究活动、体验幸福和快乐的足迹,是新课程下的化学的特色作业。
总之,多元化、个性化的开放型作业,使学生都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施展才华的机会。以课堂为“主阵地”,作业为“分战场”,发展为目标,自主合作为手段,让他们在快乐中进步、成长。
笔者通过反思自身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以及观察身边同仁的教学经历,我越发感到化学作业的设计并不尽如人意,其主要表现为:一多,是指学生的作业量过多。许多老师搞“题海战术”,只图“量”,不求“质”,一味盲目地“强化”训练;二重,是指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盲目的“题海战术”,大量的重复训练虽然表面上看有一定的效果,但后果是导致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减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相违背。使学生作业效果降低,更使学生负担过重,其负面效应远超过学生收到的效果;三无效,是指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甚至无效。作业设计的形式单一,题目量多而且简单重复,这样单调枯燥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得不到学习的乐趣,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在“五严”的规定下,作为一名毕业班的化学教师要想使学生能通过少量而高效的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就必须要研究作业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如果设计得好,就既可以为教师减负,也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寻找新路,就能更有利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化学作业的设计原则
根据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我认为化学作业的设计要突出以下原则:
1. 目的性
布置什么样的作业教师要心中有数。教师须要把握重点,突出难点,这样才能进行科学安排,合理布置作业。比如我在第三章有关化合价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很好的对“化合价的标注与离子电荷的标注”进行区分,我特意布置了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练习,最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针对性
在数量上要有弹性,难易程度上、数量广度上要合理的调控,给学生自主选择,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既有效缓解差生的心理压力,又提高优等生探求能力。又如我在第五章的第二节《铁的冶炼 合金》教学中,其中就要求掌握“含杂质物质的计算”。 因此我布置作业时特意交代对书P121“交流讨论”中的计算题要用两种解法。我考虑到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一方面我想有针对性的巩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另一方面我想让有能力的学生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守恒”的角度解答。这样设计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新知识,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训练。最后所有的学生都会用第一种解法进行解答,全班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能用两种解法解答。
3. 趣味性
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富有情境的作业,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去完成,在练习中感受乐趣。为了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在第一节化学课结束时,就布置了一个家庭实验“鸡蛋跳舞”,这个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趣味性也比较强。于是还没等我到班上上课,就有几个学生跑来告诉我说实验很有趣,而且成功了。第二节课上,学生们的兴致高昂。
4. 层次性
层次性是指作业内容要由浅入深,具有一定的梯度,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为了让基础弱的学生能动起来,让基础中等的学生体验到解题成功的喜悦,让基础好的学生能“跳起来,摘到更高的桃”,我在设计课后作业时特意添设了“动动手就成功”、“相信你能做对”、“跳一跳来摘桃”等栏目,以便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这样能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动起来。
5. 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作业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在观察、操作、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习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我特意布置靠近墓东水库的学生到水厂去参观,并写下参观记录回课堂与其他的同学共享。我觉得通过这作业的布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能很好的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6. 探究性
探究性是指作业内容能吸引学生步步深入,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探究性作业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学生学习完《金属的防护和回收》的知识后,知道了铁生锈的条件。于是,我及时的布置了课后作业“探究铜生锈的条件”,通过这一作业布置,不仅能巩固新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通过对比的学习方法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二、化学作业的设计方法
1. 内容要精选
在以往的教学中,作业的设计主要以例题仿做的题目为主;另有单纯求解的题目和独立完成的题目等茫茫“题海”,从而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为此,教师要做到:
(1)把握作业的质。教师应根据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在作业的选编上既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又能体现出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作业应有的效能。
(2)科学地控制作业的量。一般说来,在每节课后布置10-20分钟左右的作业量较为适宜。作业布置受学生素质、年龄特征和所教具体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一概而论。应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精心选择辅导资料,为学生布置高质量的,具有典型性的作业题,应达到练一题而通一类的效果。
(3)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性作业;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全面考虑学生差异,自主选择作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既能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艺特长、张扬个性;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各有收获。
2. 形式要多样
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多样化,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各种能力。根据教学实际,我经常设计以下题型:
(1)观察查阅型
如学完《燃烧与灭火》后,我让学生课后观察公共场所贴有哪些安全性的标志,在我们学校里能找到哪些安全标志,代表什么含义;查阅资料了解除了书上介绍的灭火器还有哪些灭火器,它们分别适用什么样的火灾等等。我认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有助于让学生自主学习良好习惯,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
(2)动手实践型
如学习了《金属的防护和回收》后,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利用所学的知识来预防家中一两件铁制的物品生锈。就这样的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有用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这样,知识与能力就会在不断的互动中成长。
(3)实验探究型
通过探究性作业,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法探究问题,在探究中摸索出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如让学生自主选择“最愿意探究的问题”,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带着问题到街道、农户、企业等地方访问、调查,或者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写出调查报告。如:调查春城集镇周围是否存在金属矿物;家中常见物品的酸碱性等。这种作业记载着同学们开展探究活动、体验幸福和快乐的足迹,是新课程下的化学的特色作业。
总之,多元化、个性化的开放型作业,使学生都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施展才华的机会。以课堂为“主阵地”,作业为“分战场”,发展为目标,自主合作为手段,让他们在快乐中进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