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日语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于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善用肢体语言等三个方面,通过课堂中的教学实例来阐释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日语课堂中如何具体应用。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高校日语课堂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141-02
启发式教学的发展背景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中国与日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多,日语教育在中国高校外语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日语教育,这就要求日语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探索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其中,启发式教学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加以采用。日语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其良好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这对于高校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启发式教学的来源、含义
在中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推崇启发式教学法。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育指导思想,强调学思结合,在学生冥思苦想百思不解时,进行启发、诱导、点拨。这就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最原始的形态。
在西方,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知。他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启发教学法。通过频频发问,刺激和诱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使他们从中得出知识或结论,从明了或不明了的表象中形成一定的见解与认识。
到了今天,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开拓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挥教师在教学层面的主导性和学生在学习层面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反馈来实现教学。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特征主要有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富有个性化,可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和增进个体幸福等。
启发式教学在高校日语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能否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甚至陶醉于其中,是主动学习能否延续的关键。如果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使其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发其自身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那么如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创设问题情境是其中一种有效的途径。因为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蕴含了大量的教学直观对象,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此外,通过接触大量的现实的问题情境,还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任何有价值的素材来辅助教学,下面举出课堂实例来进行详细说明。在进行教材“大家的日语”第一册第8课的讲解时,为了让大家对关于“味道”的各种形容词(酸、甜、苦、辣、咸)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五个不同颜色的塑料杯子,里面装有五种不同味道的、可以饮用的水。在课堂上,教师随机指定五名学生,来分别品尝这五个杯子中水的味道。同时可以让这五名同学在喝水的同时,做出五种不同的表情,让大家推测他们各自代表的是哪一种味觉。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又能使学生对新课程内容印象深刻,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从问题出发,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如果说学生在教师所设立的问题情境中获得了足够的兴趣,那么适时的追问可以使学生在对问题的认知方面得到加强,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化,从而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
传统的语法教学,通常是先展示出该节课的语法知识点或者重点句式的含义,然后讲其接续方法和前后搭配,最后根据所讲解的内容进行造句练习。在教学过程中若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尝试从问题出发,把握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讲解《大家的日语》第一册第12课关于い形容词句的时态变化时,可以先让学生造句“今天很忙碌 (今日は忙しいです),接下来再对学生进行追问,如果要说“昨天很忙碌”这句话,应该如何表达。此时学生很可能会仿照之前学过的名词和な形容词句的时态变化形式来表达,即“昨日は忙しいでした”。此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种表达方式是错误的,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接下来的内容。此后教师就可以展示与正确表达方式相关的一组句子,比如“昨天很冷(昨日は寒かったです)”“前天玩得很高兴(おとといは楽しかったです)”。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以上例句,可以推断出“昨天很忙碌”这句话的正确表达方式应该是“昨日は忙しかったです”。
由此可以看出,当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产生迷惑时,不要急于立即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教师可以举出一些与答案模式相关的实例,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过程分析出来的知识成果,会比教师直接灌输式所给予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善用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依靠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交流的形式主要有言语交流和体态语交流。这里的体态语包括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姿态、手势等。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如能以动作辅助言语,以眼神传递真情,就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丰富的想象,有利于其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例如在讲解《大家的日语》第一册第10课的内容时,刚巧前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而上课时间又恰巧在傍晚,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授课对象中有很多都是异地求学的学子,思乡之情在此刻显得分外浓厚。于是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以“中秋节”作为主题来进行导入。这时教师提出要求,在听过两次教师口述的导入语后,让学生猜出其中两个生词“月餅”和“月見”的含义。随后教师开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来讲述导入语,【昨日は中秋節でした。みなさんはどのように過ごしましたか?楽しかったですか。(昨天是中秋节,大家是如何度过的?过得愉快吗?) 】 这时,教师要一边说,一边面带微笑,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 【月餅を食べながら、月見をしましたか?(一邊吃着月饼,一边赏月了吗) 】 在说到“吃月饼”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可做出细细品尝的动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提示。接下来,在提到“赏月”这个词时,教师可以一边进行讲述,一边用手指向窗外的明月,使学生的注意力被空中的月亮所吸引。虽然导入语中出现了若干日语生词,经过教师声情并茂的体态语言的启发,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好地理解并准确掌握教师所要传递的信息。在加深了学生对新单词形象记忆的同时,也使其获得了传统文化和情感方面的教育体验,这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相契合的。
结语: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师生互动的个性化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证实,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而且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发散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栌尹,姜昕苗.启发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求知导刊,2015(4),140-140
[2]张忠华,周阳.对启发式教学几个问题的探索[J]教育导刊,2009(2),50-52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高校日语课堂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141-02
启发式教学的发展背景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中国与日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多,日语教育在中国高校外语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日语教育,这就要求日语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探索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其中,启发式教学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加以采用。日语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其良好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这对于高校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启发式教学的来源、含义
在中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推崇启发式教学法。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育指导思想,强调学思结合,在学生冥思苦想百思不解时,进行启发、诱导、点拨。这就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最原始的形态。
在西方,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知。他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启发教学法。通过频频发问,刺激和诱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使他们从中得出知识或结论,从明了或不明了的表象中形成一定的见解与认识。
到了今天,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开拓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挥教师在教学层面的主导性和学生在学习层面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反馈来实现教学。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特征主要有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富有个性化,可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和增进个体幸福等。
启发式教学在高校日语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能否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甚至陶醉于其中,是主动学习能否延续的关键。如果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使其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发其自身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那么如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创设问题情境是其中一种有效的途径。因为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蕴含了大量的教学直观对象,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此外,通过接触大量的现实的问题情境,还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任何有价值的素材来辅助教学,下面举出课堂实例来进行详细说明。在进行教材“大家的日语”第一册第8课的讲解时,为了让大家对关于“味道”的各种形容词(酸、甜、苦、辣、咸)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五个不同颜色的塑料杯子,里面装有五种不同味道的、可以饮用的水。在课堂上,教师随机指定五名学生,来分别品尝这五个杯子中水的味道。同时可以让这五名同学在喝水的同时,做出五种不同的表情,让大家推测他们各自代表的是哪一种味觉。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又能使学生对新课程内容印象深刻,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从问题出发,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如果说学生在教师所设立的问题情境中获得了足够的兴趣,那么适时的追问可以使学生在对问题的认知方面得到加强,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化,从而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
传统的语法教学,通常是先展示出该节课的语法知识点或者重点句式的含义,然后讲其接续方法和前后搭配,最后根据所讲解的内容进行造句练习。在教学过程中若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尝试从问题出发,把握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讲解《大家的日语》第一册第12课关于い形容词句的时态变化时,可以先让学生造句“今天很忙碌 (今日は忙しいです),接下来再对学生进行追问,如果要说“昨天很忙碌”这句话,应该如何表达。此时学生很可能会仿照之前学过的名词和な形容词句的时态变化形式来表达,即“昨日は忙しいでした”。此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种表达方式是错误的,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接下来的内容。此后教师就可以展示与正确表达方式相关的一组句子,比如“昨天很冷(昨日は寒かったです)”“前天玩得很高兴(おとといは楽しかったです)”。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以上例句,可以推断出“昨天很忙碌”这句话的正确表达方式应该是“昨日は忙しかったです”。
由此可以看出,当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产生迷惑时,不要急于立即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教师可以举出一些与答案模式相关的实例,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过程分析出来的知识成果,会比教师直接灌输式所给予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善用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依靠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交流的形式主要有言语交流和体态语交流。这里的体态语包括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姿态、手势等。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如能以动作辅助言语,以眼神传递真情,就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丰富的想象,有利于其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例如在讲解《大家的日语》第一册第10课的内容时,刚巧前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而上课时间又恰巧在傍晚,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授课对象中有很多都是异地求学的学子,思乡之情在此刻显得分外浓厚。于是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以“中秋节”作为主题来进行导入。这时教师提出要求,在听过两次教师口述的导入语后,让学生猜出其中两个生词“月餅”和“月見”的含义。随后教师开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来讲述导入语,【昨日は中秋節でした。みなさんはどのように過ごしましたか?楽しかったですか。(昨天是中秋节,大家是如何度过的?过得愉快吗?) 】 这时,教师要一边说,一边面带微笑,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 【月餅を食べながら、月見をしましたか?(一邊吃着月饼,一边赏月了吗) 】 在说到“吃月饼”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可做出细细品尝的动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提示。接下来,在提到“赏月”这个词时,教师可以一边进行讲述,一边用手指向窗外的明月,使学生的注意力被空中的月亮所吸引。虽然导入语中出现了若干日语生词,经过教师声情并茂的体态语言的启发,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好地理解并准确掌握教师所要传递的信息。在加深了学生对新单词形象记忆的同时,也使其获得了传统文化和情感方面的教育体验,这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相契合的。
结语: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师生互动的个性化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证实,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而且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发散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栌尹,姜昕苗.启发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求知导刊,2015(4),140-140
[2]张忠华,周阳.对启发式教学几个问题的探索[J]教育导刊,2009(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