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进入数学课堂,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有效的预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导学生深入探究,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有效预习 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进入数学课堂,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也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课前预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能力,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局面,从而树立自信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预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怎样看待预习?数学教学需要怎样的预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制约课前预习成效性的因素
大多数老师也都认识到了数学预习的重要性,每天也都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大多数学生每天也都在预习,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方面,无论是从数学预习的意识上还是从数学预习的落实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老师方面,在数学预习的实施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没有引起重视,这双方的原因导致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效果不理想。
1、课前预习不重视。大多数数学老师都布置课前预习任务,但是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意识不强,许多同学根本就不预习,即便是预习的同学,他们大多也是走马观花地把课本读一遍,看懂了就看懂了,看不懂的部分他们也不愿意多思考,反正第二天老师还要讲,至于练习题,会做的就做,不会做的就算,反正新课老师还没有教,自己不会做也属正常。因此,可以说同学们对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视度远远不够。
2、预习任务太笼统。大多数老师在布置数学预习任务的时候,只是简单地说“请同学们预习第Х章第Х节”、“把下节课的内容预习一下”,或者“预习课本第ХХ页”,通过这种布置预习任务的方式,学生就可以感觉到老师对预习并不是特别用心,那么学生就会有种心理暗示,那就是“预习不重要”,所以学生们在预习的时候也就不会用心,有的甚至根本就不读,使得预习效果很不理想。
3、课前预习欠指导。虽然数学预习对数学学习非常重要,但是也并非所有的预习都是有效的,大多数同学的预习只能说是“应付”。所以,他们的预习只是消除文字障碍,并没有对数学新课的学习起到什么作用。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多数同学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去有效预习。
4、预习检查不到位。很多老师虽然布置了预习任务,但上新课时为了赶进度直接讲新课,对学生的预习效果不过问、不检查。长此以往,不但预习效果上不去,而且还可能让学生滋生出敷衍应付的坏习惯,甚至还会出现不预习的现象。
二、提高学生预习成效的策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预习现状,提高学生的预习成效,要让学生乐于预习,会预习。因此,我们教师要有步骤地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做什么(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也就是即将学习的新知)——怎样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做(发展学生的思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预习后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
三、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方法
有效预习不仅是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看一看,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把有效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有效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根据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的预习方法:
1、任务落实预习法
教师要布置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进行预习。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2、笔记预习法
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在课上进行质疑。这是数学课最常用的预习方法。
3、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4、尝试练习预习法
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有效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后,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课前预习的效果。
5、动手操作预习法
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总之,学生课前有效预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快乐,促使他们更愉快地、主动地学习。所以,数学有效预习的形式要多样化,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要瞄准学生的兴趣点,切实使学生在课前有效预习时“动”起来。让数学课前的有效预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2007年4月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高洪亮、李秀华.《数学教学应重视课前预习》. 《山东教育》2001年29期
[4]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10年6月版
[5]尹安群.《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
【关键词】新课标 有效预习 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进入数学课堂,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也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课前预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能力,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局面,从而树立自信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预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怎样看待预习?数学教学需要怎样的预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制约课前预习成效性的因素
大多数老师也都认识到了数学预习的重要性,每天也都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大多数学生每天也都在预习,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方面,无论是从数学预习的意识上还是从数学预习的落实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老师方面,在数学预习的实施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没有引起重视,这双方的原因导致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效果不理想。
1、课前预习不重视。大多数数学老师都布置课前预习任务,但是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意识不强,许多同学根本就不预习,即便是预习的同学,他们大多也是走马观花地把课本读一遍,看懂了就看懂了,看不懂的部分他们也不愿意多思考,反正第二天老师还要讲,至于练习题,会做的就做,不会做的就算,反正新课老师还没有教,自己不会做也属正常。因此,可以说同学们对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视度远远不够。
2、预习任务太笼统。大多数老师在布置数学预习任务的时候,只是简单地说“请同学们预习第Х章第Х节”、“把下节课的内容预习一下”,或者“预习课本第ХХ页”,通过这种布置预习任务的方式,学生就可以感觉到老师对预习并不是特别用心,那么学生就会有种心理暗示,那就是“预习不重要”,所以学生们在预习的时候也就不会用心,有的甚至根本就不读,使得预习效果很不理想。
3、课前预习欠指导。虽然数学预习对数学学习非常重要,但是也并非所有的预习都是有效的,大多数同学的预习只能说是“应付”。所以,他们的预习只是消除文字障碍,并没有对数学新课的学习起到什么作用。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多数同学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去有效预习。
4、预习检查不到位。很多老师虽然布置了预习任务,但上新课时为了赶进度直接讲新课,对学生的预习效果不过问、不检查。长此以往,不但预习效果上不去,而且还可能让学生滋生出敷衍应付的坏习惯,甚至还会出现不预习的现象。
二、提高学生预习成效的策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预习现状,提高学生的预习成效,要让学生乐于预习,会预习。因此,我们教师要有步骤地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做什么(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也就是即将学习的新知)——怎样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做(发展学生的思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预习后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
三、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方法
有效预习不仅是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看一看,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把有效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有效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根据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的预习方法:
1、任务落实预习法
教师要布置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进行预习。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2、笔记预习法
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在课上进行质疑。这是数学课最常用的预习方法。
3、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4、尝试练习预习法
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有效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后,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课前预习的效果。
5、动手操作预习法
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总之,学生课前有效预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快乐,促使他们更愉快地、主动地学习。所以,数学有效预习的形式要多样化,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要瞄准学生的兴趣点,切实使学生在课前有效预习时“动”起来。让数学课前的有效预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2007年4月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高洪亮、李秀华.《数学教学应重视课前预习》. 《山东教育》2001年29期
[4]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10年6月版
[5]尹安群.《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