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五大研究主题之一,既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又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后者,因此本文在分析文化景观概念、内涵及其与人地关系的基础上,分别以两个案例讲解了文化景观作为研究手段在反演历史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环境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该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用于实践。
  关键词 人文地理学 文化景观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4.050
  Abstract Cultural landscape, as one of the five major research topics of human geography, is not only the object of study of human geography, but also an important research means of human geography. Teachers often neglect the latter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eople and land,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as a research method in the historic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local cultural environment with two cases, which is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method and practice it.
  Keywords human geography; culture landscape; teaching discussion
  文化景观亦即人文景观(culture landscape),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所形成的综合体,[1]又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五大研究主题之一。
  文化景观在人文地理学相关研究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通过某地的文化景观,可以获得关于该处人类集团的许多有用信息,[1]利用过去文化景观遗留下来的遗迹可以探索历史上某地自然景观或文化景观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景观具有二重性,既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又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通常关于文化景观的教学注重其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放在概念内涵的解释,而忽视了其作为研究手段的教学和应用。因此本文在介绍文化景观的概念、内涵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分别以文化景观反推历史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例,探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文化景观作为研究手段的应用价值,并用于分析和解决人文地理实际问题。
  1 文化景观反映人地关系
  文化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概念内涵,类型、表现形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是将文化景观用于分析解决人文地理问题实践应用的基础。教学设计如下:
  [图片展示] 喜马拉雅山,尼亚加拉大瀑布,天坛,乐山大佛,大足石刻。
  [提出问题] 哪些是文化景观?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文化景观内涵”部分进行分析和判断。
  总结:喜马拉雅山和尼亚加拉大瀑布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人类干预,因此应属于自然景观,不是人文景观。乐山也是自然状态形成的,属自然景观,但是乐山大佛是自然景观基础上的人类活动的结果,因此是文化景观,大足石刻也属文化景观。大足石刻和乐山大佛是一种有形的文化景,称之为物质文化景观,但是以大足石刻作为载体反映出的佛教思想是一种无形的文化景观,称之为非物质文化景观。
  学生试着举例,进一步得出文化景观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即:聚落形式、土地利用类和建筑。其中聚落是好景观的典型、缩影和载体,是最重要的文化景观。
  [分组讨论] 我国地大物博,从北到南、从东向西有哪些不同的民居聚落形式?
  总结:我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如: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蒙古包、云南的竹楼、吊脚楼、福建的土楼等。
  [分组讨论] 为什么不同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和当地自然及社会经济环境有何关系?
  总结:四合院四周有封闭围墙、房屋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排列的住宅结构形式,反映出华北平原冬季寒冷、多大风的气候特征;四合院结构分正房、厢房等,反映出中国古代长幼、尊卑地位的差异;陕北窑洞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區少雨干燥的气候和黄土深厚且直立性强易挖掘的地理环境特征;蒙古包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流动放牧的产物;竹楼以竹子为建筑材料,下部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反映了当地高温、多雨、潮湿、多虫兽的自然环境特点;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严重,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反映了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   [小结] 我国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聚落深深的打赏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折射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差异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当地居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适应环境的体现,生动的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文化景观与历史自然环境
  以香港中文大学陈正祥[2]多年的研究成果“虫神庙分布与自然环境”作为教学案例,运用实证主义分析思路,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历史遗留文化景观分析并反演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引导学生思考] 虫神庙属于什么文化景观,它与蝗灾之间有何联系?蝗灾反映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总结:虫神庙属精神文化景观,是人们祈求蝗神消除蝗灾的地方;蝗灾反映干旱的自然环境。一般来说,蝗灾发生频率高的地方,虫神庙分布较密。
  [获取感知经验] 进一步凝练得到先验模型:虫神信仰与蝗灾有关,虫神庙越密集的地区蝗灾频率越高。
  [定义度量指标] 为了研究虫神庙分布的密集程度与蝗灾频率的关系,选取虫神庙分布密度和蝗灾发生频率即相邻两次蝗灾之间的间隔年数两个指标进行计算。
  [空间表达] 分别对两个指标的计算结果空间化,得到虫神庙分布图和蝗灾发生频率分布图,将二者进行叠加,进一步观察虫神庙密度和蝗灾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验证感知模型是否正确。
  [观察虫神庙分布图] 虫神庙的分布有何规律?其分布界线南北气候的显著差异?
  结论:虫神庙的分布反映了当时(明代)虫灾多发地区的分布情况,以黄河下游为多,华中以南渐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地处云贵高原的云南省也有发生,分布的南界线大致与春季和年平均80%的相对湿度等值线符合,也与1200毫米的年降水线基本接近。
  [观察蝗灾频率分布图] 该时期我国哪个地区蝗灾发生频率最高?空间分布规律?
  总结:华北平原,向外围逐渐递减,与虫神庙的分布密度基本一致。
  [分组讨论] 与蝗灾密切相关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总结:干旱条件对蝗虫的生存、繁殖最为有利。
  [结论] 蝗灾发生频率和虫神庙的分别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推测当时华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偏少,河流径流量大幅度减少,农业缺少灌溉水源,出现旱灾。
  3 文化景观与地方文化环境
  文化景观不仅可以反演历史自然环境而且可以推断地方历史文化环境,教学过程中以宁夏灵武市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历史遗留文化景观最为研究手段和方法,分析历史人文环境特征。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背景资料] 传统的宗教习俗是灵武市地域文化的重要特色。传入灵武市的宗教流派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其中伊斯兰教和佛教、道教形成为当地三大宗教。灵武市的古建筑在我国古建筑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最具代表性的是各种各样的宗教寺庙。
  [提出问题] 当地的宗教文化,如伊斯兰教、道教、佛教等什么时候开始传到这里,并被人们所信仰,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现象?寺庙类型很多,反映了什么样的宗教文化信仰?
  [获取感知经验] 在了解灵武市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得到经验模型即每一历史时期的文化景观即宗教建筑可以反映当时的宗教文化环境。
  [分类表达] 查阅文献将灵武市宗教文化景观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和类型分类整理,例如清真寺属伊斯兰教景觀,城隍庙属道教景观等。将整理的结果绘制在地图上,并进行野外考察,将整理结果与现有宗教文化景观进行一一核查。
  [验证感知模型] 以某一历史时期为例,例如某时期古城地图中有高庙、城隍庙和文庙,但是没有清真寺,那么就可以判断,该时期的宗教文化环境不是伊斯兰教文化环境。换言之,伊斯兰教不是在该时期传入灵武市的。
  [结论] 宗教寺庙景观可以反映历史时期宗教文化环境。
  4 结语
  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在历史地理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极其演变方面。因此,这一特殊的研究方法被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称为“文化史层”研究(sequent occupance)。但是传统的人文地理教学忽视了其作为研究手段的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文化景观与历史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环境两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文化景观进行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学生对该方法的掌握和理解,并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 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3.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的課程标准提出数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六个方面:逻辑推理、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据分析、数学运算。以2018年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卷Ⅰ、Ⅱ为例,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探究高考数学综合难度比较研究。结合核心素养,对综合难度模型进行改进,分析在背景因素、认知水平、运算水平、推理能力、知识含量和数据分析的不同水平上得出一些初步结论,最后通过计算综合难度模型难度系数。得出结论,2018年高考理科数学试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英语教学大赛排名前十位的参赛选手的授课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高校英语教师在思辨能力上还存在对“思辨能力”定义不清,逻辑思辨能力欠缺,辩证逻辑思维能力不足,教学方法模式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传统的英语学习模式、课程性质的定位不准、英语教师知识面过窄以及缺乏系统的培训不无关系。因此,可以尝试通过建立培训体系、敦促教师扩充知识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及积极更新教学理念
期刊
摘 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高等院校在本科教学环节中建立完善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以此为依据和导向,为保证毕业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我国高校普遍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本文系统整理了近十年桂林理工大学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的制定、修订和发展情况,从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组织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反馈调控体系等方面综合分析了该机制的组成和执行现状,旨在为我国其他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建设
期刊
摘 要 在国家“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公共图书服务建设备受关注。本文以徐州市凌城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查找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察法,调查徐州乡村公共图书服务建设的具体情况,分析文化站、文化室存在的建设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实现徐州乡村公共图书服务建设的真实与高效。  关键词 乡村 公共 图书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
期刊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英语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优秀人才所必备的素质。辽宁师范大学每年在新生中开展“促进杯”英语竞赛,旨在适应这一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介绍了该竞赛的宗旨、特色、实施步骤、实施效果和需要改进的方面等问题,以求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更好的发展完善和全国高校的类似竞赛提供借鉴。  关键词 英语赛事 做法 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2
期刊
摘 要 高職肩负着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行业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该研究通过观察法,访谈法,经验法,从能力本位视角下,构建“六位一体”的高职艺术类应用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高职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多元发展。  关键词 能力本位 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 艺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较好的科研素质,高职院校多年来在教师科研素质提升方面做了多方面努力,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形成了良好传统。但是近些年,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科研素质徘徊不前,存在诸多问题,成效不太显著。这种现状,亟待改变。  关键词 科研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 怀化职院 湖南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7
期刊
摘 要 在大学英语六级改革背景下,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我校学生听力焦虑的原因,并针对性地采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词汇量积累不足、背景知识匮乏、地域语音语调问题是引起学生听力焦虑的主要原因。因此,该文就如何优化使学习方式、拓展英语知识面、加强语音语调训练以及强化听力应试技巧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大学英语六级改革 听力焦虑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7
期刊
摘 要 本文旨在对微格教学的新模式—“互联网+翻转课堂”模式进行相关研究,运用“互联网+翻转课堂”模式,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前互联网学习、课中学习交流展示、微课录制与两次评价等环节,以期解决近年来在微格教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教学内容过少、学生训练流于形式、评价力度不够且不及时等问题。  关键词 互联网+ 翻转课堂 微格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
期刊
摘 要 高校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工作是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辅导员应该深刻领会和把握这项政策,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和尝试,切实做到以形式与政策课作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关键词 辅导员 形势与政策 立德树人 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