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眩晕是一种因空间定向紊乱所引起的运动错觉,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由于它病因复杂,涉及到耳鼻喉科,神经内科,老年医学等多个学科,临床表现不尽相同,诊断和治疗方法依据病情、病因等因人而异。此文将阐述眩晕的机制、常见病因、病变部位和常见疾病类型。
关键词:眩晕;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梅尼埃病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112-01
一、定义:眩晕作为头晕的一种亚型,头晕是一组非特异的症状,它包括了眩晕、晕厥前兆(presyncope)、失衡及头重脚轻感 (light-headedness)。就症状学而言,眩晕是特异性症状, 指有周围物体或自身明显旋转的运动错觉或幻觉。
二、分类:据疾病发生的部位,眩晕往往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周围性眩晕占30%一50%,其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居单病種首位,其次为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炎;中枢性眩晕占20%一30%;精神疾病和全身疾病相关性头晕分别占15%一50%和5%一30%;尚有15%一25%的眩晕原因不明。单病种疾病发病率较高的是:良性阵发性眩晕、外伤后眩晕以及中耳炎相关性眩晕。Karatas等总结文献及临床经验, 将中枢性以及周围性眩晕临床表现的鉴别点总结如下,见表1。
三、病因机制与诊断流程:
1.中枢性眩晕病因机制:与前庭器官和前庭神经有联系的神经病变均可导致眩晕。中枢部分包括前庭神经核发出的前庭脊髓束和前庭-丘脑-皮质通路,前庭神经直接或经过前庭神经核到小脑的纤维以及由小脑到前庭神经核的纤维,用以维持平衡及共济运动。前庭神经除与眼球运动神经核、脊髓、大脑、小脑联系的纤维外,还发出侧枝与网状结构联系。以上这些通路病变均可出现眩晕。
病因分类与诊疗方法。血管性眩晕:血管性眩晕是指由血管病变引起的前庭系统血供不足致前庭系统功能障碍而产生的眩晕。主要有这几种类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系从锁骨下动脉到迷路动脉各分支的病变所引起。病因包括动脉硬化、脑血管自主神经调节障碍、盗血综合征等,此种类型的病变会有2\3患者出现周期性的眩晕,当病变涉及到主干动脉,往往视觉障碍不是主要表现,而以神经、大脑症状常见。一般行血管造影(DSA)或MRI检查,根据病变情况行血管支架植入术,病情不严重者行保守治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脑血管瘤:患者反复眩晕, ABR检查提示为蜗后性疾病, MRI表现为玫瑰花环样改变, 即外周的低密度环影和中央的高密度影,DSA与MRI检查有助于发现,并为临床提供诊断证据与决策。
2 周围性眩晕
2.1 无听力障碍的周围性眩晕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由椭圆囊耳石膜上的碳酸钙颗粒脱落并进入半规管所致。诊断依据:(1)眩晕发作与头位变化相关。眩晕一般持续在1 min之内,无耳蜗受损症状。(2)没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Dix-Hallpike等检查时,诱发眩晕与向地性眼震。治疗建议:只要排除了中枢性眩晕,可行耳石手法复位治疗。
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是病毒感染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元的结果。ENG检查可见病耳前庭功能低下。大多在数周后自愈,少见复发,有半数以上患者可在病后1年内出现瞬时不稳感,部分患者日后出现BPPV表现,冷热试验异常可能持续更长时间。治疗建议:应用糖皮质激素;呕吐停止后停用前庭抑制剂,尽早行前庭康复训练。
2.2 伴听力障碍的周围性眩晕: 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病因未完全明确,病理机制多与内淋巴积水有关。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06年提出了该病的诊断标准:①发作性眩晕2次或2次以上,持续20min至数小时。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障碍。②波动性听力损失,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随病情进展听力损失逐渐加重。至少1次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出现重振现象。③可伴有耳鸣和(或)耳胀满感。④前庭功能检查:可有自发性眼震和(或)前庭功能异常。⑤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临床早期为间歇期听力正常或有轻度低频听力损失;中期除2kHz外,低、高频率均有听力损失;晚期为全频听力损失达中重度以上,无听力波动。
治疗意见:(1)急性期对症治疗;发作间期可限制钠盐摄入。(2)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
迷路炎:骨迷路或膜迷路感染后可造成眩晕,一般分为3类迷路炎。(1)局限性迷路炎:多由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乳突炎侵蚀骨迷路所致,病变局限于骨迷路。 (2)浆液性迷路炎:以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渗出为主(3)急性化脓性迷路炎:化脓菌破坏骨迷路和膜迷路。以上3种情况均需在感染控制后及早手术。诊断流程按照头晕诊断建议专家组的意见可以依据下图。
参考文献
[1]吕凡、黄魏宁: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4,28(4):209-213。
[2]陈锡辉等头晕诊断建议专家组.中华内科杂志,2009,48:435-437。
关键词:眩晕;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梅尼埃病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112-01
一、定义:眩晕作为头晕的一种亚型,头晕是一组非特异的症状,它包括了眩晕、晕厥前兆(presyncope)、失衡及头重脚轻感 (light-headedness)。就症状学而言,眩晕是特异性症状, 指有周围物体或自身明显旋转的运动错觉或幻觉。
二、分类:据疾病发生的部位,眩晕往往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周围性眩晕占30%一50%,其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居单病種首位,其次为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炎;中枢性眩晕占20%一30%;精神疾病和全身疾病相关性头晕分别占15%一50%和5%一30%;尚有15%一25%的眩晕原因不明。单病种疾病发病率较高的是:良性阵发性眩晕、外伤后眩晕以及中耳炎相关性眩晕。Karatas等总结文献及临床经验, 将中枢性以及周围性眩晕临床表现的鉴别点总结如下,见表1。
三、病因机制与诊断流程:
1.中枢性眩晕病因机制:与前庭器官和前庭神经有联系的神经病变均可导致眩晕。中枢部分包括前庭神经核发出的前庭脊髓束和前庭-丘脑-皮质通路,前庭神经直接或经过前庭神经核到小脑的纤维以及由小脑到前庭神经核的纤维,用以维持平衡及共济运动。前庭神经除与眼球运动神经核、脊髓、大脑、小脑联系的纤维外,还发出侧枝与网状结构联系。以上这些通路病变均可出现眩晕。
病因分类与诊疗方法。血管性眩晕:血管性眩晕是指由血管病变引起的前庭系统血供不足致前庭系统功能障碍而产生的眩晕。主要有这几种类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系从锁骨下动脉到迷路动脉各分支的病变所引起。病因包括动脉硬化、脑血管自主神经调节障碍、盗血综合征等,此种类型的病变会有2\3患者出现周期性的眩晕,当病变涉及到主干动脉,往往视觉障碍不是主要表现,而以神经、大脑症状常见。一般行血管造影(DSA)或MRI检查,根据病变情况行血管支架植入术,病情不严重者行保守治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脑血管瘤:患者反复眩晕, ABR检查提示为蜗后性疾病, MRI表现为玫瑰花环样改变, 即外周的低密度环影和中央的高密度影,DSA与MRI检查有助于发现,并为临床提供诊断证据与决策。
2 周围性眩晕
2.1 无听力障碍的周围性眩晕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由椭圆囊耳石膜上的碳酸钙颗粒脱落并进入半规管所致。诊断依据:(1)眩晕发作与头位变化相关。眩晕一般持续在1 min之内,无耳蜗受损症状。(2)没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Dix-Hallpike等检查时,诱发眩晕与向地性眼震。治疗建议:只要排除了中枢性眩晕,可行耳石手法复位治疗。
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是病毒感染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元的结果。ENG检查可见病耳前庭功能低下。大多在数周后自愈,少见复发,有半数以上患者可在病后1年内出现瞬时不稳感,部分患者日后出现BPPV表现,冷热试验异常可能持续更长时间。治疗建议:应用糖皮质激素;呕吐停止后停用前庭抑制剂,尽早行前庭康复训练。
2.2 伴听力障碍的周围性眩晕: 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病因未完全明确,病理机制多与内淋巴积水有关。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06年提出了该病的诊断标准:①发作性眩晕2次或2次以上,持续20min至数小时。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障碍。②波动性听力损失,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随病情进展听力损失逐渐加重。至少1次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出现重振现象。③可伴有耳鸣和(或)耳胀满感。④前庭功能检查:可有自发性眼震和(或)前庭功能异常。⑤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临床早期为间歇期听力正常或有轻度低频听力损失;中期除2kHz外,低、高频率均有听力损失;晚期为全频听力损失达中重度以上,无听力波动。
治疗意见:(1)急性期对症治疗;发作间期可限制钠盐摄入。(2)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
迷路炎:骨迷路或膜迷路感染后可造成眩晕,一般分为3类迷路炎。(1)局限性迷路炎:多由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乳突炎侵蚀骨迷路所致,病变局限于骨迷路。 (2)浆液性迷路炎:以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渗出为主(3)急性化脓性迷路炎:化脓菌破坏骨迷路和膜迷路。以上3种情况均需在感染控制后及早手术。诊断流程按照头晕诊断建议专家组的意见可以依据下图。
参考文献
[1]吕凡、黄魏宁: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4,28(4):209-213。
[2]陈锡辉等头晕诊断建议专家组.中华内科杂志,2009,48:43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