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叶剑英《看方志敏手书有感》

来源 :广东党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64374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讨历史人物生平和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础工作,是要最大可能地弄清到目前为止的研究状况即所谓学术史。正如梁启超所说,“无论何种学问,要想对于该种学问有所贡献,都应该做历史的研究。写成历史以后,一方面可以使研究那种学问的人了解过去成绩如何,一方面可以使研究全部历史的人知道这种学问发达到何种程度。”①研读叶剑英的诗词也是这样,今天的研究要建立在昨天研究的基础上,才能避免无效的重复劳动而有所前进。叶剑英的七绝《看方志敏手书有感》,影响很大,研读此诗的论述不少。所谓“开卷有益”,往往是从阅读中发现问题即“开卷有疑”开始的。笔者重读《看方志敏手书有感》,反复阅读多种原诗手迹和登载原诗的权威出版物,反复阅读自己所能搜集到的迄今为止的相关专家的研究资料,发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疑问。本文将首先辨识多份原诗手迹,其次罗列相关专家的诠释,再次提出笔者的疑问,最后试图释疑并提出笔者的见解。这也就是冯友兰所说的先“照着讲”后“接着讲”。笔者讲得如何,请有兴趣者“接着讲”。
  先看看叶剑英三次亲笔书写该诗的手迹。
  图一是叶剑英在“抗战第三年”在方志敏被俘后的照片上所题写的诗,内容如下:“方志敏同志血战东南半壁红,人将奇蹟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时在抗日第三年,作于重庆”。由军事科学院《叶剑英传》编写组编写的《叶剑英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311页收录了这幅图片,并作如下文字说明:“1939年在重庆南方局工作时在方志敏照片上题写的诗”。而该书的第310页的文字叙述则表明该诗写于1940年。图二是叶剑英1952年夏在广州的题诗,将“血战”改为“血染”,并具体说明了该诗写作的时间和背景:“一九四○冬读方志敏同志遗著,时日寇继续深入。”②图三为叶剑英1979年8月26日将此诗题赠与方志敏并肩战斗过的粟裕,把“奇蹟”改为“奇绩”,加上了题目“读方志敏狱中手书有感”,并注明“一九四○年重庆作”。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出版方志敏遗著《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时,将叶剑英的这幅墨迹,作为代序,放在卷首。当时粟裕在烟台向叶剑英汇报工作时,谈及人民出版社将出版《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的事情,叶剑英说他曾为方志敏这篇“略述”写过一首“有感”。于是在粟裕的请求下,叶剑英重书“有感”赠给了粟裕。③
  罗列上述叶剑英三份亲笔手迹和相关文字说明,可以了解到该诗写作地点重庆是清楚的,同时也发现内容彼此间有个别不同,更重要的是此诗的写作时间问题有待考证。
  第一份手迹标明“时在抗日第三年”,比较费解。抗战(当然是指全面抗战)开始于1937年,“抗日第三年”既可以理解为1939年,也可以理解为1940年。前述方志敏的著作的相关文字说明也将“抗日第三年”理解为1939年。前述《叶剑英传》作者的理解就很矛盾。也许是《叶剑英传》编写组长范硕后来发现这个矛盾,因而在他的《叶剑英诗词探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47页中采取模糊的表述:“这首七言绝句是1939年至1940年间,诗人在重庆读方志敏烈士狱中文稿所作。以后又将这首诗题写在方志敏同志的遗照上”。第二份手迹具体标明了该诗的写作时间是“一九四○冬”。但这个时间也有疑问。叶剑英此诗在重庆传开后,周恩来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进行气节教育时曾随口吟诵叶帅的诗作,而大家为方志敏事迹和精神所鼓舞,又争相传抄传诵叶帅的诗作。1940年9月19日,郭沫若“次叶剑英韵”作诗一首:“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④和作不可能写于原作之前。可见“一九四○冬”是叶剑英记错了。叶剑英闲暇为诗,兴之所至赋诗填词,没有刻意去保留诗稿,记错写诗的日期也就不奇怪了。到底此诗写于何时?请看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在军事科学院党委、首长的领导、关心下,在军队建设研究部和原军事百科研究部党委、领导的具体指导下,从1999年开始至2006年撰写完成”,“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的《叶剑英年谱》终于在叶剑英诞辰110周年前夕2007年4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第319页写道:1940年,叶剑英“在方志敏烈士的照片上题写了《看方志敏同志手书有感》七绝一首”,同样也未能确定具体的写作时间,哪怕是具体到季度或月份。
  根据手头的资料,笔者目前也无法弄清该诗写作的具体时间,但无妨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一条求解的思路。首先要弄清叶剑英在什么时候读到“方志敏手书”以及具体读的是方志敏哪一种“手书”。方志敏在狱中,以顽强的革命毅力,以笔作枪,在半年的时间内,抱病写下了10多篇手稿。在手稿分批艰难地向外传递中,《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曾散失于社会,是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用重金收买回来的,收买的时间有两种记载,一说是1939⑤;另一说是1940年⑥。谁有办法考证出办事处收购手稿的具体时间,谁就有可能进一步接近叶剑英写诗的时间。据前述《叶剑英传》第310页记载,叶剑英读完手稿后异常激动,立即建议《新华日报》刊登方志敏另外一篇幅较短的手稿《可爱的中国》,并向在场的同志讲述方志敏的斗争业绩,然后挥毫写诗。据此,如果能从《新华日报》查到何时登载方志敏的手稿,则大体可以推断叶剑英写诗的具体时间了。由于笔者手头没有当年的《新华日报》,因此笔者只能考证出叶剑英的写诗时间为叶剑英读到《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之后到郭沫若写作《次叶剑英韵》之前,即便是最保守的推算就是1939年春天至1940年的夏天。这样,除证明叶剑英自己记忆的1940年冬有误之外,比起《叶剑英年谱》的表述也有一点不同,即叶剑英写诗至少是在1940年8月19日以前。
  在辨识叶剑英手迹之后,再来看看该诗面世之后包括研究人员在内的读者是如何解读和诠释的。其中多为笔者“开卷有疑”的札记。
  据相关论著介绍,最早登载《有感》的报刊是《中国青年报》1957年2月23日,并将手书中的“奇蹟”改为“奇罪”,未知登载前作者是否审阅过。根据叶剑英与光明日报副刊诗交的史实,叶剑英是很重视诗稿发表前的审读的。发表《有感》的最权威版本当属人民文学1979年8月版叶剑英诗词自选集《远望集》。该书第5-6页登载所《有感》,编者对诗中后两句有个注文,并特地说明:“文天祥有《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水天空阔,恨东风……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意为叶剑英读方志敏遗稿想到文天祥,又将文天祥的诗句化入《有感》中。
  此后近30年来来,解读、研讨《有感》的论著络绎不绝地出现了。
  许涤新在他的《百年心声(增订版)》(三联书店1982年5月版)第243-244页有一段文字:“抗战时叶剑英同志在《方志敏自传》上题诗云:‘血染东南半壁红……’‘文山’是宋朝文天祥,他是江西吉安人,抗元失败,被元军押送北京,经金陵时,曾写了《念奴娇·驿中别友》一首,有‘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之句。叶帅是借用文山这个典故,说国民党蒋介石在杀了方志敏之后,又在囚禁叶挺。郭沫若次叶韵作诗云:‘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有感》因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和美学价值而入选多种大中专教材。笔者曾在旧书摊见到一册某地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语文》第一册(缺出版单位和时间)收有《有感》并将题目改为《为方志敏烈士题照》,对诗中“南朝”解释为:“南北朝时,宋、齐、梁、陈先后建都金陵(今南京),统称南朝”。范硕先后出版了两部研究叶剑英诗词的文集即《叶帅诗词探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版)、《叶剑英诗词探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版),两书对《有感》的解读一样:“文天祥被俘经金陵时,曾写下《念奴娇·驿中别友》一词,有‘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诗句”。魏传统在解释“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时说:文天祥“被解北方,路过南京时,曾作一词,词中说:‘睨柱吞赢,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⑦ 广东省叶剑英基金会等2005年9月编印的《叶剑英诗词赏析》说:叶剑英 “一方面为方志敏烈士的崇高气节而震撼,另一方面对蒋家朝廷一边喊抗日,一边继续残害抗日人士而深恶痛绝,并借此为叶挺将军叫屈。”对末句“又照秦淮一叶枫”的解释如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叶挺将军为抗日、为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此时被国民党囚禁了,诗人乘此为叶挺将军此时的遭遇不平呐喊。此一叶喻叶挺将军。”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叶剑英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2月版)第22-23页收录《有感》并作注释,说:“文天祥在《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词中有‘秦淮应是孤月’句。”
  笔者认为上述诠释有三个问题。“开卷有疑”即发现问题以后,还要解决问题以达至“开卷有益”。
  第一,《有感》中的“南朝”并非南北朝时的“南朝”,而是指“南宋王朝”。首先,文天祥生活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3世纪中后期,南朝则是公元5、6世纪,两者间有隋唐、五代十国、北宋等朝代,相距约有七八百年。这使笔者想起了一个笑话:“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其次,南北朝是一个军阀割据、混乱不堪的时代,民族矛盾不是主要矛盾,不存在所谓抵御外侮的背景;而南宋本身就是北宋在外族入侵下退踞南方建立的,自始至终面临外族侵略亡国的威胁,民族矛盾非常激烈。这与叶剑英写诗时所处的抗日战争时期相似。执政的国民党蒋介石腐败无能,日寇侵占了大片国土,并妄想吞并整个中国,蒋介石只能退守西南一隅。因而诗中的“南朝”只能是指南宋。再次,最后,古人也有用“南朝”来指南宋的。明朝汤显祖所著《牡丹亭》剧本,写的就是南宋末年的爱情故事,剧中第四十七出《围释》中多次将金称为“北朝”,将南宋称为“南朝”。
  第二,认为《有感》后两句是作者借用典故,“说国民党蒋介石在杀了方志敏之后,又在囚禁叶挺。”“一方面为方志敏烈士的崇高气节而震撼,另一方面对蒋家朝廷一边喊抗日,一边继续残害抗日人士而深恶痛绝,并借此为叶挺将军叫屈。”都是过于牵强、望文生义,也不合事理的。叶剑英写《有感》时虽说国共两党两军时有摩擦,但皖南事变还没有爆发,新四军军长叶挺也还没有被俘被囚。诗无达诂是说诗歌作品一旦完成面世,对其诠释便是诠释着与作品主客观碰撞的结果,这样便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解读,甚至作者未必有此意,读者也可以无妨有此想。至少要存在某种可能性,硬碰硬的常识或明显时空错误则是不行的。
  相比而言,方志敏的堂弟方志纯的一段回忆,认为叶剑英《有感》可能诗意萌发于1937年的南京则是可取的。方志纯在一篇怀念文章中写道:“‘方志敏同志牺牲了。’志敏,你知道是谁告诉我这噩耗的吗?是叶剑英同志。”“1937年,‘西安事变’后,我在福州从报纸上看到成立了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和叶剑英同志为办事处主任的消息,便立即写信给叶剑英同志,和他取得联系。”“叶剑英同志接到我的信后,很快就回了信,并给我寄来50元钱作路费。于是,我从福州来到南京,找到了叶剑英同志。在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叶剑英同志拿着一张照片告诉:‘方志敏同志牺牲了!’”“晚上,我怀揣着志敏的照片,在夫子庙一带徜徉着。当时,抗日的烽火,已经在古老的中华大地到处燃烧;硝烟,在华北大地弥漫;土地,在铁蹄的践踏下呻吟;人民,在刺刀的淫威下淌血!可是,在国民党统治的政治中心——南京,却是满城灯红酒绿,遍地纸醉金迷!惨淡的月色,无言地照射在暗淡的紫金山上,寒冷的秦淮河,缓缓地流淌在乌衣巷边,那潺潺流水,似乎在诉说着人民的疾苦,控告着当局腐败!“‘血战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这是叶剑英同志在赠方志敏被捕的照片两年之后,在志敏又一张被捕的照片上题的诗,叶剑英同志在这里又提到秦淮河,我不知道是不是他在南京就萌发了诗意。”⑧
  第三,关于《远望集》等编者及许涤新、魏传统、范硕等人解说中谈及“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化用了《酹江月》(以“水天空阔”开头,《酹江月》亦名《念奴娇》)的词句及该词的作者问题。其实《酹江月》(“水天空阔”)的作者学术界早已搞清楚了,不是文天祥,而是邓剡。误载的源头是鄢刻本。此后多种刻本,都沿袭了鄢刻本的错误。另外,从审定词意也可以论证《酹江月》(水天空阔)为邓剡所作。
  显然,叶剑英的诗不仅化用了邓剡和词,同样也化用了文天祥的词。因为“一叶飘零”、“重来淮水”、“丹心难灭”、“杜鹃枝上残月”与 “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的意境是相通的。这里无妨套改一句古诗,古人不见今时月,古月曾经照今人。古人就是文天祥,今人就是方志敏,但是那个照着文天祥的南朝月,又照着与文天祥一样的“丹心难灭”的方志敏。千古不变的是那轮明月,她照着、看着古往今来的英雄狗熊、正义邪恶、高尚低贱!
  行文至此,该谈谈笔者对《有感》一点粗浅的理解了。
  在笔者看来,叶剑英创作此诗,不是心血来潮,一挥而就,而是有一个时间不太短的过程。方志敏的狱中遗作是分散多批由不同的人从狱中艰难传递出来的,抗战初期,1937年夏秋,叶剑英已经在南京见到方志敏遗著和遗照,沉痛激动,正如方志纯所回忆的,叶剑英可能于此时也萌发诗意了。之后,“抗日第三年”即1939年或1940年当他看到本已流落社会而又被八路军办事处重金购回的方志敏最重要的遗著之一《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时,便水到渠成地有感而发了。
  “血染东南半壁红“,原为”血战东南半壁红“,后将“血战”改为“血染”, 改得更加形象更有意境。这句诗很好理解,是讲方志敏的艰难的革命历史,讲方志敏不畏艰难险阻,率领革命的劳苦大众进行艰苦卓越的英勇斗争,创建了位于中国东南大地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人民武装红十团军,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大地,浇灌了革命的火种,熊熊的革命烈焰燃烧起来,终于映红了祖国东南大地大半个河山。
  “忍将奇迹作奇功”(正式出版物的“奇迹”在手迹中是“奇蹟”或“奇绩”),不大好懂,因而有多种解释。范硕说:“令人愤慨的是,方志敏这样的英雄人物,却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杀害,他们还用这一血腥罪行炫耀自己的‘功劳’。诗人写下‘忍将奇迹作奇功’的诗句,揭露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用‘奇迹’和‘奇功’这样对衬的反语,对敌人进行有力的嘲讽和无形的鞭挞。”⑨魏传统说:“两个‘奇’字,突出地强调了方志敏烈士在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历史上创造的奇绩。今天,烈士已长眠地下,但其为人民立下的不朽功勋,将永远受到后来人的垂念。一个‘忍’字,将作者怀念烈士的深挚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⑩曾任珠海中华教育社主任的彭家柱说:“运用对衬的反语激发感情。方志敏短暂的一生为中国革命创下奇迹。反动派抓到他后兴高采烈,召开‘庆功会’,夸耀‘胜利’,最终却密令将他处死。叶剑英用了‘忍将奇迹作奇功’的诗句指出反动派的‘功劳’是一种‘奇功’,这种‘奇功’,实际上就是残酷杀害革命英雄的滔天罪行。用‘奇迹’和‘奇功’这两个对衬的反语激发感情:一方面怒向敌人,对敌人进行有力的嘲讽和无情的鞭挞;另方面则表示对烈士的沉悼念痛和深切的怀念。”
  笔者则认为,“忍将奇迹作奇功”是叶剑英在读方志敏的“手书”即遗著原件“有感” 而不能自已,也就是有感于方志敏在敌人监狱人间地狱中,忍着病痛和敌人酷刑,在短短的半年中写下了十多篇十几万字的光辉著作。“忍” 者,不忍心或下狠心也!叶剑英不忍心于将方志敏狱中著述的奇迹当作奇特的功绩,换一种说法就是,方志敏狱中手书的奇迹(或奇绩)就是奇功,不过这样表述实在是太残酷,太不忍心了!最后,叶剑英只好下狠心将他心中的爱和恨、对烈士的崇敬和对敌人的仇恨通过这个“忍”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长长的感叹了一口气。
  然后,叶剑英由方志敏的道德文章和革命业绩想到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叶剑英的手迹中“时在抗日第三年”、“时日寇继续深入”等语,说明他是从抗日民族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中想到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的。 “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歌颂民族的英灵永生,而这两句诗本身也将成为千古名句。无独有偶,英雄所见。心丹、志远、节操!不仅叶剑英将方志敏与文天祥相提并论,毛泽东也是如此。晚年毛泽东在读《新唐书·徐有功传》时,曾在大字本二十四史的空白处做了如下批语:“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最后讲三句,第一,激发诗情的是方志敏的手书文稿。没有这些文稿,就没有名诗《有感》的面世。第二,看到方志敏手书文稿的人不少,这不少的人,除叶剑英,没有人写出像《有感》这样的名诗。这就是诗人叶剑英的过人之处。第三,《有感》真真切切是一首立意深刻的名诗,不仅蕴涵幽远,极富感染力,而且还有点朦胧意境,有点像读晚唐杜诗的感觉,尽管两者的格调不一样。
  
  注释: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偏》,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243页。
  ②广州叶剑英史料研究会等编:《叶剑英诗词手迹暨叶选平、叶选宁恭录叶帅诗词》,广东旅游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15页。
  ③方志纯:《怀念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12页。
  ④龚继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谱(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448页。
  ⑤陈家鹦:《论方志敏的民族精神及其时代影响》,《方志敏研究》电子版总第二期。
  ⑥李希文、何贤恕、孟晓敏:《关于方志敏狱中文稿的几个问题》,见《方志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版附录二。
  ⑦见方志敏遗著《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版)登载的叶剑英手迹后面。
  ⑧方志纯:《志敏墓前的哀思——纪念方志敏同志牺牲五十周年》,载《江西日报》1985年8月6日。
  ⑨范硕:《叶剑英诗词探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47-48页。
  ⑩见方志敏遗著《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版)登载的叶剑英手迹后面。
  彭家柱:《剑胆琴心垂青史——读叶剑英赞方志敏烈士诗有感》,载《珠海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237页。
其他文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难与问题。如果课堂上不能帮助学生及时排除障碍,突破难点,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语言文字训练的深层是思维训练,当学生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难以掌握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电教媒体,可以再现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感知,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化抽象为具体  电教媒体可以将事物的过程在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中进行夸张的表现,所以将电教手段借助
重视学习是我们党一向的传统,毛泽东尤其重视在复杂形势下加强干部的理论学习。1960年前后,全国陷入困难时期,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头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分别组织了读书小组。巧合的是,他们的学习部分或全部发生在广东。    为什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模式。一五计划基本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不断创新,引导学生学会巧思妙解。这样,学生对问题就能从多角度来分析思考,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解题思路得到开阔,其解题能力就会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学会了巧思妙解,还可以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高效地学习数学。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会学生巧思妙解,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巧思妙解呢?  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