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希望这篇文章对中学生家长有所帮助.
星期日早晨,笔者开车送儿子参加同学婚礼,他要做伴郎.在车上他问我领带怎么扎?领带我扎了无数次,可是我却无法用语言讲出来,只是拿在手中就会了,记忆在我手中.这使我想到了一些物理成绩不好的学生,是否和动手能力差有关系.如果这样,对症下药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笔者作了这样的尝试.
8年级男生李某,学习认真,成绩中上,文科好,理科差,爱静不爱动.对物理课没有兴趣,感到有压力.
进一步了解了他的学习情况,课堂笔记记得全,定义和公式都能背出来,但学得比较死.逻辑记忆强,运动和感觉记忆差.一般男孩子喜欢的溜旱冰,玩赛车他都没兴趣.头脑中的物理知识大部分来自课堂老师的讲解和书本,而缺乏来自于动手和手脑并用的情感体验.
针对他的特点,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以操作、体验、观察为途径,尝试“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的方法,给他补习了物理.具体做法是:
(1)到大海里学浮力.在海滨浴场,我们用三个可乐瓶子, 装满沙子的瓶子沉入海底, 装满水的瓶子悬浮在水中,装半瓶水的瓶子漂在水上.我们带着弹簧秤,称不同的重量,理解浮力定律.黄昏的海滨,太阳没有中午热了,海水暖洋洋的. 外地的游客都走了,浴场安静了许多,我们用沙子埋住身体,享受着美好的时光.望了一眼停在身旁的汽车,我问李某:你能把汽车抬起来吗?我们来到汽车旁,拿出千斤顶,让他压动手柄,汽车慢慢地被顶起来.他惊奇、尖叫着,仿佛成了大力士.
(2)在山顶上学光学.我们带着光学教具去郊外登山.一上车我就让他看汽车后视镜,是凸面镜还是凹面镜,让他用手摸近视镜和老花镜有什么不同.把照相机打开,卸下镜头了解内部结构.用望远镜望着远方的城市,用放大镜烤焦花叶上的虫子.一同讨论各种如日食、月食、折射、全反射、 海市蜃楼、天空彩虹等光学问题.
(3)去国家科技馆开眼界.走进一层大厅,是十几个动态各异的机械组成的巨大机械墙,有连杆、快门、万向轴等.在机械墙的右上角有汽油机四行程结构.回想笔者在中学学这课时,头脑中只有书本上的黑白图形,根本不理解运动方式.现在有了电脑大屏幕,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视频可以看到各种机械的运动过程,学习效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我们以机械墙为背景拍了照片,希望李某能把墙上机械运动的图像印在脑海中.在探索与发现展厅,我们把七个主题展区看了一遍,生命之秘、运动之律、电磁之趣,到处都是孩子们新奇、欢乐面孔.
(4)把家里东西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我们自由联想,画出了思维导图.从电学开始,大的家电有电脑、电视、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小家电有微波炉、电饭煲等;最后是剃须刀、手电筒,共26件.从照相机、放大镜想到了光学;从门铃和吉他想到了声学;从自行车和各种工具想到了机械和力学;从太阳能热水器和手机想到新能源和微波通讯.房间里只剩下了纺织品、家具和墙,也都有各自的物理特性.最后我们把家里的每一件东西都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了.
(5)实验都让他自己做.让他体会把酒精涂在手上凉丝丝的感觉,理解液体汽化吸热的概念.用手堵住抽气机的吸管,感受真空管对他手掌的吸力,理解大气压力.鼓励他多搞物理小制作,通过制作照相机、投影仪他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及如何调节;通过制作电铃,明白了电磁原理和机械原理完美结合奏出叮叮的铃声.鼓励他多看图片、影像,发挥右脑记忆能力,笔者把一千多张中学物理的图片以及动画,装在平板电脑里,我们乘车外出、闲暇休息都带在身边随手翻阅.
虽然李某的父母抱着极大的热情让孩子来补习物理,但我们在一起仍然像游戏一样.笔者没有固定的课程,一旦发现什么内容让他感兴趣我会让他尽情去玩.上课让许多学生生厌,让孩子在喜悦中学习更容易记住.笔者希望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够领悟到“事事都有教意,物物都有启迪”.我们在一起渡过了欢愉的时光.
李某15岁生日,爸爸花300元钱,给他买了一套初中物理实验器材.在学校学生不可能每节课都到实验室学习,更不能每人单独使用一套仪器,家里有了实验仪器就方便多了,有些实验他可以反复做,慢慢琢磨,向科学家那样去探究、去发现.他的房间里有了万用表、电烙铁.他最喜欢的是那个磁悬浮地球仪,望着那蓝色精美的球体,第一个愿望就是把底座拆开,看看里面的东西.
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读了他的作文,夸他写得好.文中写到:“在千斤顶顶起汽车的那一刻,我理解了:我们身体很小的力量,通过物理定律,能变成更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唤醒了我的感觉,开启了我的心智.我梦想变成物理精灵,在大海里浮起轮船,在天空中举起飞机.搞个恶作剧,拿一根长杆,撬动地球,显示我的神力.”
本想在中考之后,通过李某物理成绩的变化,来总结这段学习的效果.但当我看到这篇作文的时候,感到他的头脑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呈现了一种有意义的思维方式,一种有创造力的生命.学习上的压力已经变成了兴趣,分数已不重要了.
人类的知识来源于千百年的社会实践,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思想和大自然相互依存.应试教育不应将这祖祖辈辈的感受从身上夺走,这种传承下来的能力就像第六感——将视觉、听觉和触觉融于一体的一种灵识,引导学生在与教科书打交道的日子里苦海飞舟.
星期日早晨,笔者开车送儿子参加同学婚礼,他要做伴郎.在车上他问我领带怎么扎?领带我扎了无数次,可是我却无法用语言讲出来,只是拿在手中就会了,记忆在我手中.这使我想到了一些物理成绩不好的学生,是否和动手能力差有关系.如果这样,对症下药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笔者作了这样的尝试.
8年级男生李某,学习认真,成绩中上,文科好,理科差,爱静不爱动.对物理课没有兴趣,感到有压力.
进一步了解了他的学习情况,课堂笔记记得全,定义和公式都能背出来,但学得比较死.逻辑记忆强,运动和感觉记忆差.一般男孩子喜欢的溜旱冰,玩赛车他都没兴趣.头脑中的物理知识大部分来自课堂老师的讲解和书本,而缺乏来自于动手和手脑并用的情感体验.
针对他的特点,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以操作、体验、观察为途径,尝试“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的方法,给他补习了物理.具体做法是:
(1)到大海里学浮力.在海滨浴场,我们用三个可乐瓶子, 装满沙子的瓶子沉入海底, 装满水的瓶子悬浮在水中,装半瓶水的瓶子漂在水上.我们带着弹簧秤,称不同的重量,理解浮力定律.黄昏的海滨,太阳没有中午热了,海水暖洋洋的. 外地的游客都走了,浴场安静了许多,我们用沙子埋住身体,享受着美好的时光.望了一眼停在身旁的汽车,我问李某:你能把汽车抬起来吗?我们来到汽车旁,拿出千斤顶,让他压动手柄,汽车慢慢地被顶起来.他惊奇、尖叫着,仿佛成了大力士.
(2)在山顶上学光学.我们带着光学教具去郊外登山.一上车我就让他看汽车后视镜,是凸面镜还是凹面镜,让他用手摸近视镜和老花镜有什么不同.把照相机打开,卸下镜头了解内部结构.用望远镜望着远方的城市,用放大镜烤焦花叶上的虫子.一同讨论各种如日食、月食、折射、全反射、 海市蜃楼、天空彩虹等光学问题.
(3)去国家科技馆开眼界.走进一层大厅,是十几个动态各异的机械组成的巨大机械墙,有连杆、快门、万向轴等.在机械墙的右上角有汽油机四行程结构.回想笔者在中学学这课时,头脑中只有书本上的黑白图形,根本不理解运动方式.现在有了电脑大屏幕,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视频可以看到各种机械的运动过程,学习效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我们以机械墙为背景拍了照片,希望李某能把墙上机械运动的图像印在脑海中.在探索与发现展厅,我们把七个主题展区看了一遍,生命之秘、运动之律、电磁之趣,到处都是孩子们新奇、欢乐面孔.
(4)把家里东西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我们自由联想,画出了思维导图.从电学开始,大的家电有电脑、电视、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小家电有微波炉、电饭煲等;最后是剃须刀、手电筒,共26件.从照相机、放大镜想到了光学;从门铃和吉他想到了声学;从自行车和各种工具想到了机械和力学;从太阳能热水器和手机想到新能源和微波通讯.房间里只剩下了纺织品、家具和墙,也都有各自的物理特性.最后我们把家里的每一件东西都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了.
(5)实验都让他自己做.让他体会把酒精涂在手上凉丝丝的感觉,理解液体汽化吸热的概念.用手堵住抽气机的吸管,感受真空管对他手掌的吸力,理解大气压力.鼓励他多搞物理小制作,通过制作照相机、投影仪他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及如何调节;通过制作电铃,明白了电磁原理和机械原理完美结合奏出叮叮的铃声.鼓励他多看图片、影像,发挥右脑记忆能力,笔者把一千多张中学物理的图片以及动画,装在平板电脑里,我们乘车外出、闲暇休息都带在身边随手翻阅.
虽然李某的父母抱着极大的热情让孩子来补习物理,但我们在一起仍然像游戏一样.笔者没有固定的课程,一旦发现什么内容让他感兴趣我会让他尽情去玩.上课让许多学生生厌,让孩子在喜悦中学习更容易记住.笔者希望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够领悟到“事事都有教意,物物都有启迪”.我们在一起渡过了欢愉的时光.
李某15岁生日,爸爸花300元钱,给他买了一套初中物理实验器材.在学校学生不可能每节课都到实验室学习,更不能每人单独使用一套仪器,家里有了实验仪器就方便多了,有些实验他可以反复做,慢慢琢磨,向科学家那样去探究、去发现.他的房间里有了万用表、电烙铁.他最喜欢的是那个磁悬浮地球仪,望着那蓝色精美的球体,第一个愿望就是把底座拆开,看看里面的东西.
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读了他的作文,夸他写得好.文中写到:“在千斤顶顶起汽车的那一刻,我理解了:我们身体很小的力量,通过物理定律,能变成更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唤醒了我的感觉,开启了我的心智.我梦想变成物理精灵,在大海里浮起轮船,在天空中举起飞机.搞个恶作剧,拿一根长杆,撬动地球,显示我的神力.”
本想在中考之后,通过李某物理成绩的变化,来总结这段学习的效果.但当我看到这篇作文的时候,感到他的头脑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呈现了一种有意义的思维方式,一种有创造力的生命.学习上的压力已经变成了兴趣,分数已不重要了.
人类的知识来源于千百年的社会实践,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思想和大自然相互依存.应试教育不应将这祖祖辈辈的感受从身上夺走,这种传承下来的能力就像第六感——将视觉、听觉和触觉融于一体的一种灵识,引导学生在与教科书打交道的日子里苦海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