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中国古代玉雕为切入点,对玉雕的审美功能进行剖析,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中华玉雕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寄托着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关键词:中国古代;玉雕;审美功能
中华玉器历史悠久。从考古上看,史前人类遗址中就有玉器的出土,例如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良渚文化的玉琮等。并且玉器从产生之初就与中华文化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是在不同时期,这种审美品质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一、沟通天地的法器
何为玉?古人认为“石之美者为玉”,在古代中国人眼中,玉器不单单是作为纯粹的审美对象而存在,而且是具有功能化的审美对象,尤其在汉之前更是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山海经》中“玉”一共出现了137次,其中127次是与山相结合的,多指某某山多金玉,多玉,或其山之阳其山之阴多玉。[1]而在古人眼中,山则是仙人居住之地,《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实惟帝下都,神陆吾司之。”《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是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所以玉器自然与“天”“地”“仙”构成了关系,通过玉器能与天地神灵进行沟通。良渚文化的玉琮(图1)就被认为是“贯通天地的法器。[2]”以玉器作为媒介从而可以让非自然力量感知人类的情感。当玉被雕凿于各种形态之后更是被赋予着各种与礼教有关寓意,《周官·春官·大宗伯》:“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所以,玉器以不同的形制展现出其宗教意义。
二、重生之礼器
在汉之前,玉器更是与丧葬习俗有着莫大的关联,例如汉代的玉蝉,倘若作为陪葬品存在就寓意着死者能起死回生。“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3]”在古代中国的思维观念中一直受到灵魂不死的观念支配着,人死犹如搬家。另外一个世界无疑是对现实生活的翻版,是人类对死亡的否定,对永生的追求,正如巫鸿指出:“对‘幸福家园’(happy home)的执着与幻想。[4]”但是,死亡是我们必然面对的问题,所以古人只能寄托于“灵魂不死”。如此,战国至两汉人的人们为了构建起灵魂世界的幸福,就将玉器与墓葬构成了一定的关联性。原因在于玉器被认为是阴阳之精,有着起死回生的作用。汉代,丧葬美术也出现了繁荣的局势,同时以阴阳五行框架建立的宇宙理论在各家学说中都能见到。在阴阳五行理论中,“气”为万物的原始,是汉代宇宙起源论的基础。《淮南子.天文训》中谈到:“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大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汉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5]”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6]”所以在古代就构成了“气-阴阳-万物生”的逻辑关系,而玉器作为阴阳之精则具备有双重特性,所以以玉器作为丧葬礼器实则是人们对灵魂不死的追求。
三、礼乐之器
《礼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在商代,祭祀鬼神是他們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事情,而到了西周时期却发生着重要的变化,随着西周礼乐制度的产生,此时的艺术也被赋予着更多的人文内涵。《礼记》:“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事而忠焉。”所以,西周时期的文化更具有人文气息,玉器亦是如此。此时的玉器从另一方面来看与礼乐交融,用以比喻君子美德,《礼记》中说道:“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尤其是儒家文化产生后,玉器更是与美德相匹配而在上流阶层推广开,自此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品质。在《礼记·聘义》中提到玉有十一种德性;《管子·水地》提到玉器有九种德行。将礼乐文化赋予器物,又将器物美德与人物美德相联系又构成了一组逻辑关系。而玉之美德的产生除了与礼乐文化背景下的时代气质有关,还与玉本身存在着关联。玉器具有温润、光洁、通透、坚实等特点,而儒家文化讲究君子应该具有外儒内坚的品质,而玉器则是以坚实象征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而外在的光洁则象征着君子“正衣冠”的外在规范,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所提到的是内外的有机统一才是君子风范,而玉器则是以内在坚实,外在温润等特点构成了内外的有机统一,所以以玉器象征君子之美德、风范与玉器本身的特性有着莫大的关联。
玉器的存在不仅是以象征的手法传递君子之美德,亦是以玉器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规范而达到内外的有机统一。《礼记·经解》中说道:“行步则有环骊之声。”古之佩玉常有组合之器(图2),多以玉璜为主体构成一组,当君子佩于身走路时,玉器就会发生碰撞而产生清脆悦耳的声音,君子通过控制步伐及动作的大小即可产生不同的效果。如若声音悦耳而证明君子行步有佩玉之度,倘若佩玉发生毫无节奏的声音则证明君子仪态有失风度,用以提醒君子的外在行为规范,从而达到内外合一。所以佩玉不仅是以象征君子内在美德亦是以外在规范使人们做到文质彬彬。
四、吉祥的象征
宋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世俗经济、文化蓬勃发展,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亦可窥视出。到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世俗文化生活更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尤其在江南一带更是富庶。随着“俗文化”的发展,上流阶层所佩戴的玉器与民间文化逐渐融合,同时玉器也成为民间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间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以明清时期的玉器总是包含着人们美好愿望与希冀,有人将其归纳为“‘有图必意、意必吉祥’,集祥瑞、吉庆、美景之大成[7]”。这种吉祥象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富贵题材;2.长寿题材;3.事业腾达题材;4.家庭和睦题材;5.子孙昌盛题材;6.神话题材等。无论是哪一种题材都是中华文明的产物,表达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对幸福家园的追求。 (一)富贵题材
这类题材主要通过祥瑞动物以象征着生活的吉祥安康,例如借蝙蝠之“蝠”音象征着“福”,表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借“鹿”之音象征着“禄”,表现人们对仕途生活的向往;借松树长青的品质象征着“寿”;借喜鹊之“喜”象征着生活的美满。同时,“福禄寿喜”也经常搭配在一起,以揽尽世俗世界中最美好的事情。
(二)长寿题材
长寿也是中国人民最真挚的向往,贯穿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中。人们经常以寿桃或者松鹤等题材表达对长寿的追求。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许多疾病都无法治愈,所以人们只能寄祈求于美好的寄托之中。
(三)事业腾达题材
“金榜题名”是科举制度期间,学子们对美好前程的期盼,在玉雕中经常以象征事业腾达的图案表达出学子们的心愿。具有代表性的题材有:连中双甲、五子登科(图3)、蟾宫折桂等。
(四)家庭和睦题材
家庭是构成国家的基本单元,所以,家庭和睦不仅仅是构成家庭幸福的关键,同时也是封建社会秩序稳定发展的关键之一。所以,从上至下都希望家庭拥有和睦、恩爱的气氛。所以明清时期玉雕经常出现白头偕老、举案齐眉、金玉良缘等题材。
(五)子孙昌盛题材
小农经济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经济形势,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现象,因此“重男轻女”一直是农业社会下的观念,所以每一个家庭、家族都渴望着男丁兴旺,如此以来生男丁,希望男丁后代辉煌腾达的思想成为人们生活十分常见的事情。连生贵子、望子成龙等成为此时常见的题材。
(六)神话题材
美好的寓意总是人们对玉雕最重要的追求,人们总是以各种形象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对宗教人物形象的表现更是人们希望借助神佛的力量保佑人们一切顺利,所以佛祖、菩萨、貔貅等神话人物、神兽也是人们常见的题材。
明清时期,人们通过谐音、象征、符号等手段,借用玉雕的艺术形式表达出人们的美好心愿,以艺术手段传达出审美心灵的满足。
总体上看,中华玉文化蕴涵着几千年来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希冀,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瑰宝!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2013.
[3]荀子.荀子·礼论[M].安小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4]巫鸿,郑岩,王睿.礼仪中的美术(上卷)[M].北京:三联书店,2005.
[5]刘向.淮南子[M].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6]董仲舒.春秋繁露[M].周桂钿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7]赵宏伟.明清玉器之吉祥意蕴[J].文物世界,2011,(03):3-8.
作者简介:
姚相君,鲁迅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装饰艺术设计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玉雕;审美功能
中华玉器历史悠久。从考古上看,史前人类遗址中就有玉器的出土,例如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良渚文化的玉琮等。并且玉器从产生之初就与中华文化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是在不同时期,这种审美品质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一、沟通天地的法器
何为玉?古人认为“石之美者为玉”,在古代中国人眼中,玉器不单单是作为纯粹的审美对象而存在,而且是具有功能化的审美对象,尤其在汉之前更是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山海经》中“玉”一共出现了137次,其中127次是与山相结合的,多指某某山多金玉,多玉,或其山之阳其山之阴多玉。[1]而在古人眼中,山则是仙人居住之地,《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实惟帝下都,神陆吾司之。”《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是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所以玉器自然与“天”“地”“仙”构成了关系,通过玉器能与天地神灵进行沟通。良渚文化的玉琮(图1)就被认为是“贯通天地的法器。[2]”以玉器作为媒介从而可以让非自然力量感知人类的情感。当玉被雕凿于各种形态之后更是被赋予着各种与礼教有关寓意,《周官·春官·大宗伯》:“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所以,玉器以不同的形制展现出其宗教意义。
二、重生之礼器
在汉之前,玉器更是与丧葬习俗有着莫大的关联,例如汉代的玉蝉,倘若作为陪葬品存在就寓意着死者能起死回生。“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3]”在古代中国的思维观念中一直受到灵魂不死的观念支配着,人死犹如搬家。另外一个世界无疑是对现实生活的翻版,是人类对死亡的否定,对永生的追求,正如巫鸿指出:“对‘幸福家园’(happy home)的执着与幻想。[4]”但是,死亡是我们必然面对的问题,所以古人只能寄托于“灵魂不死”。如此,战国至两汉人的人们为了构建起灵魂世界的幸福,就将玉器与墓葬构成了一定的关联性。原因在于玉器被认为是阴阳之精,有着起死回生的作用。汉代,丧葬美术也出现了繁荣的局势,同时以阴阳五行框架建立的宇宙理论在各家学说中都能见到。在阴阳五行理论中,“气”为万物的原始,是汉代宇宙起源论的基础。《淮南子.天文训》中谈到:“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大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汉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5]”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6]”所以在古代就构成了“气-阴阳-万物生”的逻辑关系,而玉器作为阴阳之精则具备有双重特性,所以以玉器作为丧葬礼器实则是人们对灵魂不死的追求。
三、礼乐之器
《礼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在商代,祭祀鬼神是他們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事情,而到了西周时期却发生着重要的变化,随着西周礼乐制度的产生,此时的艺术也被赋予着更多的人文内涵。《礼记》:“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事而忠焉。”所以,西周时期的文化更具有人文气息,玉器亦是如此。此时的玉器从另一方面来看与礼乐交融,用以比喻君子美德,《礼记》中说道:“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尤其是儒家文化产生后,玉器更是与美德相匹配而在上流阶层推广开,自此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品质。在《礼记·聘义》中提到玉有十一种德性;《管子·水地》提到玉器有九种德行。将礼乐文化赋予器物,又将器物美德与人物美德相联系又构成了一组逻辑关系。而玉之美德的产生除了与礼乐文化背景下的时代气质有关,还与玉本身存在着关联。玉器具有温润、光洁、通透、坚实等特点,而儒家文化讲究君子应该具有外儒内坚的品质,而玉器则是以坚实象征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而外在的光洁则象征着君子“正衣冠”的外在规范,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所提到的是内外的有机统一才是君子风范,而玉器则是以内在坚实,外在温润等特点构成了内外的有机统一,所以以玉器象征君子之美德、风范与玉器本身的特性有着莫大的关联。
玉器的存在不仅是以象征的手法传递君子之美德,亦是以玉器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规范而达到内外的有机统一。《礼记·经解》中说道:“行步则有环骊之声。”古之佩玉常有组合之器(图2),多以玉璜为主体构成一组,当君子佩于身走路时,玉器就会发生碰撞而产生清脆悦耳的声音,君子通过控制步伐及动作的大小即可产生不同的效果。如若声音悦耳而证明君子行步有佩玉之度,倘若佩玉发生毫无节奏的声音则证明君子仪态有失风度,用以提醒君子的外在行为规范,从而达到内外合一。所以佩玉不仅是以象征君子内在美德亦是以外在规范使人们做到文质彬彬。
四、吉祥的象征
宋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世俗经济、文化蓬勃发展,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亦可窥视出。到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世俗文化生活更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尤其在江南一带更是富庶。随着“俗文化”的发展,上流阶层所佩戴的玉器与民间文化逐渐融合,同时玉器也成为民间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间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以明清时期的玉器总是包含着人们美好愿望与希冀,有人将其归纳为“‘有图必意、意必吉祥’,集祥瑞、吉庆、美景之大成[7]”。这种吉祥象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富贵题材;2.长寿题材;3.事业腾达题材;4.家庭和睦题材;5.子孙昌盛题材;6.神话题材等。无论是哪一种题材都是中华文明的产物,表达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对幸福家园的追求。 (一)富贵题材
这类题材主要通过祥瑞动物以象征着生活的吉祥安康,例如借蝙蝠之“蝠”音象征着“福”,表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借“鹿”之音象征着“禄”,表现人们对仕途生活的向往;借松树长青的品质象征着“寿”;借喜鹊之“喜”象征着生活的美满。同时,“福禄寿喜”也经常搭配在一起,以揽尽世俗世界中最美好的事情。
(二)长寿题材
长寿也是中国人民最真挚的向往,贯穿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中。人们经常以寿桃或者松鹤等题材表达对长寿的追求。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许多疾病都无法治愈,所以人们只能寄祈求于美好的寄托之中。
(三)事业腾达题材
“金榜题名”是科举制度期间,学子们对美好前程的期盼,在玉雕中经常以象征事业腾达的图案表达出学子们的心愿。具有代表性的题材有:连中双甲、五子登科(图3)、蟾宫折桂等。
(四)家庭和睦题材
家庭是构成国家的基本单元,所以,家庭和睦不仅仅是构成家庭幸福的关键,同时也是封建社会秩序稳定发展的关键之一。所以,从上至下都希望家庭拥有和睦、恩爱的气氛。所以明清时期玉雕经常出现白头偕老、举案齐眉、金玉良缘等题材。
(五)子孙昌盛题材
小农经济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经济形势,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现象,因此“重男轻女”一直是农业社会下的观念,所以每一个家庭、家族都渴望着男丁兴旺,如此以来生男丁,希望男丁后代辉煌腾达的思想成为人们生活十分常见的事情。连生贵子、望子成龙等成为此时常见的题材。
(六)神话题材
美好的寓意总是人们对玉雕最重要的追求,人们总是以各种形象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对宗教人物形象的表现更是人们希望借助神佛的力量保佑人们一切顺利,所以佛祖、菩萨、貔貅等神话人物、神兽也是人们常见的题材。
明清时期,人们通过谐音、象征、符号等手段,借用玉雕的艺术形式表达出人们的美好心愿,以艺术手段传达出审美心灵的满足。
总体上看,中华玉文化蕴涵着几千年来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希冀,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瑰宝!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2013.
[3]荀子.荀子·礼论[M].安小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4]巫鸿,郑岩,王睿.礼仪中的美术(上卷)[M].北京:三联书店,2005.
[5]刘向.淮南子[M].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6]董仲舒.春秋繁露[M].周桂钿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7]赵宏伟.明清玉器之吉祥意蕴[J].文物世界,2011,(03):3-8.
作者简介:
姚相君,鲁迅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装饰艺术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