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学识、史识、胆识切入胡适与学衡派、五四新文化的关系,作者王富仁指出,胡适的白话文革新的主张不是从其所接受的固有学术传统中形成的,而是在他对中国现实社会文化的不满中产生的,是在他改革中国现实社会文化现状的内心愿望中孕育成熟的,这使他的白话文革新的主张具有一种“史识”的性质,并且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上具体表现为一种个人的“胆识”。对于学衡派的吴宓、梅光迪、胡先啸,他们立足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一种西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识、史识、胆识切入胡适与学衡派、五四新文化的关系,作者王富仁指出,胡适的白话文革新的主张不是从其所接受的固有学术传统中形成的,而是在他对中国现实社会文化的不满中产生的,是在他改革中国现实社会文化现状的内心愿望中孕育成熟的,这使他的白话文革新的主张具有一种“史识”的性质,并且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上具体表现为一种个人的“胆识”。对于学衡派的吴宓、梅光迪、胡先啸,他们立足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一种西方文化背景上产生的“学识”,来否定胡适的白话文改革主张,做的只是一些无用功。胡适的这种“胆识”,与陈独秀的思想革命的主张、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鲁迅的立人思想和对新文学的追求、周作人的文艺思想等等,发生的是相互引爆的关系,从而共同促生了中国的新文化与中国的新文学。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之后,胡适就将之纳入他在美国留学时的“学识”基础上来阐释,这明显扭曲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意义。“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性质和意义就当从这些革新家的“胆识”的意义上来理解、来阐释。而在“新青年”团体解散后,直接走到中国文化前台来的是由两部分人构成的“胡适派”:一是以《现代评论》等为基础联合起来的一批有英美留学背景的知识分子,二是在“整理国故”的旗帜下进入学术界的胡适在北京大学的学生。“胡适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学院学术体系的正式建立。
(摘编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2014年第8期、《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社会科学实践》2014年第11期,作者:王富仁)
其他文献
关键词 1787年宪法,多数暴政,直接民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6)23-0057-06 《历史教学》2016年第7期发表了汪瀛老师的文章《美国1787年宪法评析是与非》(以下简称汪文),文章旁征博引,思考深入,对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作了理性、冷静的分析,发人之所未发,打破了为追捧而追捧的价值迷信,为历史教学增添了独立思考的魅力。然而
关键词 史学素养,主观题命制,维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3)21-0058-04 史学素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教育价值。其主要内容为时空意识、分层意识、现实意识、问题意识、证据意识、融合意识等,它们体现在史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由提出问题到收集史料、再到利用史料解决问题、最后到评估解决效益,也蕴含于历史学习的过程,即由客观史实,到经典史料的研
[关键词]多角度,历史见识,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1-0049-04 我在《高中历史教学调研听课有感》一文[1]中,针对授课教师分析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仍然单纯沿用旧的思路——强调“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看法。我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提出:“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主
与历史课程改革倡导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相比,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未能取得同步发展。在具体课程实施中表现为,教学过程缺少主题与立意的统领;教学内容过于拘泥于历史教材,缺少丰富的历史细节;照本宣科而缺乏对历史教材的有效加工处理;承袭教科书上的传统观点与结论,没有将前沿历史学术成果引进课堂;历史教学缺乏现实感和时代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难以落实等。这就导致教师无思想、学生无情感、过程无思维、学习
关键词历史学,阅读材料,微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3-0050-06 当下,历史教学已与史学研究日益形成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为此,以提升学生史学素养为重要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充分、高质量的史学阅读基础上。有“学者型教师”之称的李晓风老师认为,“学术是教学之本”,许多历史教师狭窄的知识面和陈旧的观点,已经严重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基于
皖南事变发生之后,国民党内随即产生四派意见:何应钦主张为叶挺另编一新四军;白崇禧主张取消新四军番号;徐永昌主张政治上与中共全面破裂;王世杰、张治中、贺耀祖等则力主缓和。蒋介石采纳了白崇禧的意见。国共在尖锐对立的同时,又都为避免全面破裂设置了各自的限制,这一设限集中表现为避免新四军牵扯八路军。在势态得到控制之后,最后一个问题即皖南事变政治了结的条件。国共围绕条件的较量集中在二届一次参政会。第三方面以
赵士祥老师的《高中选修课人物评说“秦始皇”的教学设计》尝试用故事、材料引出话题与问题,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不但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而且学生也超越了以前的认识,设计很有创意,笔者深受启发。但是,白璧微瑕,这个设计的某些方面也还可以再斟酌、再思量。 一、这样的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 以人物的个性作为切入点来思考,以故事(以及材料和由此产生的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真能引起
[关键词]史料,学习支架,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5-0018-06 一、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支架” 发展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长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即“发展可能区”。只有当“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
关键词 史实,初中历史教学,历史味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0)07—0054—05 笔者观摩了一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屈辱的岁月”展示课,其中教师的情态、教学语言、课堂气氛、多媒体的应用等自不必说,尤其是教学中能始终突出“屈辱”为情感主线,牢牢把握三个条约的内容、影响、意义来展开教学,让听者觉得获益匪浅。然而这堂课在洗尽铅华之后却越发彰显
[关键词]工业遗产,人文教育,近代文明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13-0069-04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高中历史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