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盈余管理的动机出发,引出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以及新准则下上市公司可能会出现的新的盈余管理方式,并提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法,旨在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和规范的进一步完善,促进我国会计市场的规范化,并且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作出更合理的经济决策。
关键词: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6-155-02
一、盈余管理及其动机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关联方交易的适度调节来修正财务报告,以期达到平衡利润、稳定股价、合理避税等目的,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当局的经营目标以及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1.报酬契约动机。不论薪酬是与业绩挂钩,还是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相联系,还是由控股股东发薪,用来反映经营者经营业绩的会计盈余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报酬有显性报酬与隐性报酬之分,前者即为公开的年薪,后者则多指非金钱的好处,如声望、政治前途、公款消费的机会等。薪酬制度与人事制度缠绕在一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利润操纵的动机。
2.银行借款动机。银行借款动机只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间接动机,且处于此动机的上市公司数目较少,多为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
3.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0)和上市动机。财务包装作为公司在IPO之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司完全有机会在财务包装的过程中进行盈余管理。另外,我国规定公司上市的条件中比较重要的两条就是:一、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已向社会公开发行;二、公司开业时间三年以上,最近三年连续盈利。故公司也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4.配股动机。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上市公司配股,若公司上市超过三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最近三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必须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以略低,但不低于9%。在这种硬性要求下,上市公司大都需要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时测算本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是否达到10%。则在配股动机驱使下,公司会采取各种盈余管理的手段来提高其净资产收益率。
5.炒作股票动机。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投机过度的市场,这使得通过调节盈余来提高股价的现象十分普遍。“ST”股票通过非经营手段扭亏为盈也会使股票狂飙,给有关投资者带来巨额报酬。所以,为提高股票价格而获取巨额利润也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
6.防亏或扭亏动机以及保牌动机。上市公司一旦戴上ST的帽子,筹资难度就会加大,资金成本也会上升,甚至暂时停市,在壳资源珍贵的情况下,意味着壳资源的丧失。所以第—年亏损的公司,扭亏或防止连亏是重要目标,若扭亏无望导致第二年亏损,第三年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亏损,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
二、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
1.限制上市公司利用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调节盈余。取消了存货计价方法中的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规定企业只能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由此限制了上市公司利用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进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不能在存货价格上涨或下跌时任意选择改变计价方法调节利润,大大缩小了滥用盈余管理的空间。
2.限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调节盈余。除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及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的减值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以外,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新准则的这一规定,限制了上市公司使用谨慎性原则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主观随意性。
3.限制企业利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调节盈余。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规定被合并方的资产和负债按照原账面价值确认,不再按公允价值进行调整,也不形成商誉;在编制合并利润表时,被合并方在合并日以前实现的利润在利润表中单列一项,这项规定有利于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
4.限制上市公司利用编制合并报表范围的变动调节盈余。《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范围的确定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母公司需要将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包括小规模子公司、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以及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而不是以投资比例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这对企业集团整体业绩的操纵盈余行为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三、新会计准则仍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空间
尽管新准则一方面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了诸多新限制,以下几方面可能会成为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1.预计负债的确认与计量。对预计负债的确认方面,由于或有事项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对一项或有事项是否满足应当确认预计负债的三项条件,需要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应当确认预计负债企业管理层有很大的操纵空间。在计量方面,预计负债的金额需要企业进行主观判断,且其影响因素也比较繁多复杂,这也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符合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涉及补价的,还要加上或减去补价),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的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进入利润表。新准则下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直接产生利润。虽然新准则限定了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条件,但这一条件仅仅有赖于会计人员对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的职业判断。此外,对公允价值的确认问题也是一个操纵点,这使得上市公司为了盈余管理的需要,有可能买通评估机构,得出有利于自己的价格。
3.债务重组。债务重组中以现金、非现金资产或债转股等方式偿还债务,其原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再是作为资本公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同时,债务人转出的非现金资产也要按公允价值确认资产处置收益。对于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特别是ST、PT公司),一旦获得全部或部分豁免,其重组收益将会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其利润有大幅上升的可能。因此,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或出于维护公司业绩或者配股的需要,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
4.投资性房地产的计价。对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在保留了现行成本模式的情况下又引入了公允价值,公司可以将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该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利用此规定,上市公司可能通过从关联企业低价购入土地使用权等投资性房地产,然后利用价值重估增值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增加利润。此外,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认仍然是一个难点,在实务操作中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通常以该房地产的评估价格来确定,这就很容易被上市公司利用为盈余管理的新手段。
四、防范过度盈余管理的对策
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说明企业有关利益主体会采用合法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不当的盈余管理不但使财务信息质量下降,而且经过粉饰的收益信息无法公允地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降低了财务信息对其使用者的决策价值,从而损害了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最终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综合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笔者提出以下几种对策:
1.完善股票发行制度。通过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弱化企业盈余管理的配股、保牌动机。当前股票发行制度正处于由核准制向进一步市场化方向改革时期,其中仍存在导致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诱因。因此,应继续推进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和科学化,完善细化有关上市公司在上市、配股、摘牌等方面的规定。
2.加强外部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指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和外部审计监督。
(1)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证券监管部门应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可靠性以及披露的信息含量上加强管理与监督,并对违规的企业进行严惩。
(2)外部审计的监督。有效的外部审计能在很大程度上发现并遏制企业管理当局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其提供的有效审计报告也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我国外部审计目前存在缺乏独立性和风险意识淡薄的问题,因此,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加大对审计机构违法违纪的处罚力度,加大其法律风险刻不容缓。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内部约束机制,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内部要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的职责,使其各负其责、协调运转、相互制衡,对财务报告行为实行有力的监督。要健全董事会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形成牵制和监督机制;建立以独立董事为主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对公司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负责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及与注册会计师的交流等。
4.提高在职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1)提高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和业务能力,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注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其能正确理解在特定环境中某些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由会计职业道德缺失而引起的会计造假及信息失真,已成为一个全球性、世界性的难题。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健全,在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经营方式多元化、各种经济类型相互渗透的情况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防止会计人员过度盈余管理而导致的会计造假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5.大力培育和发展资产评估中介行业。公允价值计价基础的广泛运用,迫切需要尽快在资产评估市场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资产评估法律体系、完善的资产评估管理体制及健全的执业准则体系,培养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行业发展要求,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评估师队伍,提升行业的社会公信力,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为新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6.加快相关会计法规制度的制定。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建设虽然一直在不断完善,但是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仍伴随着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会计理论、会计方法本身的固有缺陷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留有过多的灵活性和真空地带,是财务报告失真的重要前提,因此,应该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予以完善,尽量减少实际工作中标准的模糊性或可选择性,以及主观人为的不确定性给财务报告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盼睿.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7(7)
2.余德君,王仁平.浅议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能出现的盈余管理方式[J].财经界,2007(6)
3.屈欢,杨世勇.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7(6)
4.刘滨娜.浅谈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及治理对策[J].时代经贸,2007(9)
(作者单位:濮阳市盐业管理局 河南濮阳 457000)
(责编:吕尚)
关键词: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6-155-02
一、盈余管理及其动机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关联方交易的适度调节来修正财务报告,以期达到平衡利润、稳定股价、合理避税等目的,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当局的经营目标以及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1.报酬契约动机。不论薪酬是与业绩挂钩,还是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相联系,还是由控股股东发薪,用来反映经营者经营业绩的会计盈余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报酬有显性报酬与隐性报酬之分,前者即为公开的年薪,后者则多指非金钱的好处,如声望、政治前途、公款消费的机会等。薪酬制度与人事制度缠绕在一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利润操纵的动机。
2.银行借款动机。银行借款动机只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间接动机,且处于此动机的上市公司数目较少,多为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
3.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0)和上市动机。财务包装作为公司在IPO之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司完全有机会在财务包装的过程中进行盈余管理。另外,我国规定公司上市的条件中比较重要的两条就是:一、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已向社会公开发行;二、公司开业时间三年以上,最近三年连续盈利。故公司也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4.配股动机。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上市公司配股,若公司上市超过三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最近三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必须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以略低,但不低于9%。在这种硬性要求下,上市公司大都需要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时测算本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是否达到10%。则在配股动机驱使下,公司会采取各种盈余管理的手段来提高其净资产收益率。
5.炒作股票动机。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投机过度的市场,这使得通过调节盈余来提高股价的现象十分普遍。“ST”股票通过非经营手段扭亏为盈也会使股票狂飙,给有关投资者带来巨额报酬。所以,为提高股票价格而获取巨额利润也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
6.防亏或扭亏动机以及保牌动机。上市公司一旦戴上ST的帽子,筹资难度就会加大,资金成本也会上升,甚至暂时停市,在壳资源珍贵的情况下,意味着壳资源的丧失。所以第—年亏损的公司,扭亏或防止连亏是重要目标,若扭亏无望导致第二年亏损,第三年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亏损,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
二、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
1.限制上市公司利用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调节盈余。取消了存货计价方法中的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规定企业只能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由此限制了上市公司利用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进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不能在存货价格上涨或下跌时任意选择改变计价方法调节利润,大大缩小了滥用盈余管理的空间。
2.限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调节盈余。除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及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的减值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以外,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新准则的这一规定,限制了上市公司使用谨慎性原则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主观随意性。
3.限制企业利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调节盈余。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规定被合并方的资产和负债按照原账面价值确认,不再按公允价值进行调整,也不形成商誉;在编制合并利润表时,被合并方在合并日以前实现的利润在利润表中单列一项,这项规定有利于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
4.限制上市公司利用编制合并报表范围的变动调节盈余。《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范围的确定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母公司需要将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包括小规模子公司、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以及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而不是以投资比例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这对企业集团整体业绩的操纵盈余行为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三、新会计准则仍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空间
尽管新准则一方面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了诸多新限制,以下几方面可能会成为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1.预计负债的确认与计量。对预计负债的确认方面,由于或有事项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对一项或有事项是否满足应当确认预计负债的三项条件,需要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应当确认预计负债企业管理层有很大的操纵空间。在计量方面,预计负债的金额需要企业进行主观判断,且其影响因素也比较繁多复杂,这也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符合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涉及补价的,还要加上或减去补价),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的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进入利润表。新准则下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直接产生利润。虽然新准则限定了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条件,但这一条件仅仅有赖于会计人员对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的职业判断。此外,对公允价值的确认问题也是一个操纵点,这使得上市公司为了盈余管理的需要,有可能买通评估机构,得出有利于自己的价格。
3.债务重组。债务重组中以现金、非现金资产或债转股等方式偿还债务,其原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再是作为资本公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同时,债务人转出的非现金资产也要按公允价值确认资产处置收益。对于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特别是ST、PT公司),一旦获得全部或部分豁免,其重组收益将会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其利润有大幅上升的可能。因此,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或出于维护公司业绩或者配股的需要,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
4.投资性房地产的计价。对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在保留了现行成本模式的情况下又引入了公允价值,公司可以将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该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利用此规定,上市公司可能通过从关联企业低价购入土地使用权等投资性房地产,然后利用价值重估增值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增加利润。此外,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认仍然是一个难点,在实务操作中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通常以该房地产的评估价格来确定,这就很容易被上市公司利用为盈余管理的新手段。
四、防范过度盈余管理的对策
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说明企业有关利益主体会采用合法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不当的盈余管理不但使财务信息质量下降,而且经过粉饰的收益信息无法公允地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降低了财务信息对其使用者的决策价值,从而损害了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最终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综合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笔者提出以下几种对策:
1.完善股票发行制度。通过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弱化企业盈余管理的配股、保牌动机。当前股票发行制度正处于由核准制向进一步市场化方向改革时期,其中仍存在导致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诱因。因此,应继续推进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和科学化,完善细化有关上市公司在上市、配股、摘牌等方面的规定。
2.加强外部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指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和外部审计监督。
(1)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证券监管部门应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可靠性以及披露的信息含量上加强管理与监督,并对违规的企业进行严惩。
(2)外部审计的监督。有效的外部审计能在很大程度上发现并遏制企业管理当局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其提供的有效审计报告也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我国外部审计目前存在缺乏独立性和风险意识淡薄的问题,因此,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加大对审计机构违法违纪的处罚力度,加大其法律风险刻不容缓。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内部约束机制,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内部要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的职责,使其各负其责、协调运转、相互制衡,对财务报告行为实行有力的监督。要健全董事会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形成牵制和监督机制;建立以独立董事为主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对公司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负责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及与注册会计师的交流等。
4.提高在职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1)提高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和业务能力,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注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其能正确理解在特定环境中某些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由会计职业道德缺失而引起的会计造假及信息失真,已成为一个全球性、世界性的难题。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健全,在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经营方式多元化、各种经济类型相互渗透的情况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防止会计人员过度盈余管理而导致的会计造假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5.大力培育和发展资产评估中介行业。公允价值计价基础的广泛运用,迫切需要尽快在资产评估市场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资产评估法律体系、完善的资产评估管理体制及健全的执业准则体系,培养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行业发展要求,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评估师队伍,提升行业的社会公信力,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为新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6.加快相关会计法规制度的制定。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建设虽然一直在不断完善,但是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仍伴随着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会计理论、会计方法本身的固有缺陷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留有过多的灵活性和真空地带,是财务报告失真的重要前提,因此,应该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予以完善,尽量减少实际工作中标准的模糊性或可选择性,以及主观人为的不确定性给财务报告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盼睿.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7(7)
2.余德君,王仁平.浅议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能出现的盈余管理方式[J].财经界,2007(6)
3.屈欢,杨世勇.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7(6)
4.刘滨娜.浅谈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及治理对策[J].时代经贸,2007(9)
(作者单位:濮阳市盐业管理局 河南濮阳 457000)
(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