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恶小而为之”说课稿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lw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勿以恶小而为之”是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法不可违”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此前学习的“法律护我”主要阐述法律的特征和对未成年人的“四个保护”,针对性很强,为过渡到本课的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本课教学主要阐述法律不仅有保护的功能,同时还有制裁的功能;而继本课之后的“法律‘雷池’不可越”、“对不良诱惑说‘不’”等内容,与本课的联系十分密切,学好这一课将为后面一系列法律常识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2.新课标对教材的要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3.4明确要求:“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为此教材做了如下设置:(1)什么是违法行为;(2)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定义和界限;(3)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这三部分的内容,线索清晰、相互衔接,从整体上反映了课标的具体要求,是一节对初中学生进行警示、戒勉教育的课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懂得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克服“犯点小错无所谓”的思想,防微杜渐,遵纪守法,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说长道短”、“今日说法”、“开心词典”、“自我检视”等活动,感受法律就在我身边;进一步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感受不良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更加珍惜在法律保护下认真学习、健康成长的美好时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初步认识法律的基础上,懂得法律不仅具有保护的功能,同时还有制裁的功能。感受法律既有情,又无情。学习法律知识,就是要懂得法律划定的界线,行为上遵守法律,而不能违法犯罪。体验不良行为的危害,从感情上避免出现不良行为动机。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如果任其发展容易导致违法犯罪。
  学生只有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知道它们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恶果,才能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才能在行动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2)如何界定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有时在具体的案例上很难界定,毕竟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需要借给他们一双法律的“慧眼”。
  
  二、说学生
  
  七年级学生对有关法律知识了解不深,尚不能正确判断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不良行为属于违法,不能正确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很多学生抱有“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没有什么关系”的错误想法,因此,在课堂上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首先要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法律知识,让学生懂得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明确“勿以恶小而为之”,真正做到“我不违法”。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1)案例教学法。通过“说长道短”“今日说法”等活动,让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案例进行模拟体验,达到认知和行为相统一的教育目的。
  (2)讨论教学法。通过“思考与讨论”、“自我检视”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会有什么后果等等,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学法
  (1)合作学习法。即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共同尝试解决问题。
  (2)自主探究法。即学生要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
  
  四、说教学过程
  
  1.“说长道短”
  以“拾获他人遗失物不还违法吗?”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对一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较准确的判断;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查找有关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知识,对“拾获他人遗失物不还”等违法行为作出准确的说明;激起学生对生活中与法律有关的一些似是而非的“小事”的关注,从而引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教学。
  2.“今日说法”
  以发生在某中学的“手机抢劫事件”为案例展开“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的分组讨论。
  相关问题:
  (1)案例中黄某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什么是犯罪?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认识违法行为的含义,正确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将课程资源和课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案例展示和讨论、交流中受到触动。
  3.“思考与讨论”
  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话题,讨论不良行为的现象和本质。
  相关问题:
  (1)这些同学的态度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
  (2)你还知道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或犯罪?
  (3)从陈法官的报告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知道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或犯罪;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培养学生在讨论中统一认识、在交流中获得真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4.“自我检视”
  填写“行为习惯表”。将班级同学分成4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将小组意见在班上交流。
  相关问题:
  (1)你觉得你对自己、他人、社会都是个负责任的公民吗?
  (2)如何改正自己的的不良行为习惯?
  (3)如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设计思路:了解自己的行为习惯并进行自我分析,客观地评价自己,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公民。
  5.“开心词典”
  由上面环节分成的4个小组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再次选出一位代表,代表本组参加本轮知识竞赛。
  相关问题:(仅列1道题目)
  (单项选择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不良行为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不良行为虽然对他人有些影响,但能体现自己个性。
  B.不良行为跟违法犯罪行为还是有一些区别,所以别记在心上。
  C.有了不良行为不加以改正,任其发展,便会去干一些违法的事。
  D.看不惯,但因为不违法,听之任之。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学生比较熟悉的电视节目形式,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6.“聆听感悟”
  播放《远离罪恶 沐浴阳光》的录音。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聆听感受。
  相关问题:
  (1)阿浩同学的违法行为是如何越陷越深的?
  (2)阿浩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思路:让学生通过聆听进一步感受不良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更加珍惜在法律保护下认真学习、健康成长的美好时光。同时,也为本课“知、情、意、行”目标的提升和本课的结束营造良好气氛。
其他文献
本试验旨在研究半胱胺对仔猪生长性能、小肠内容物消化酶活性、血清激素水平、心脏和肝脏组织中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9窝共90头新生“杜×长×大”三元杂交仔
我国水资源分布十分不均匀,东部水资源相对好些,工业发展又以东部比较集中,水污染比较严重,西部地区严重缺水,水污染问题就更为突出了,为了全国人民能用上干净放心的饮用水,
摘要: 文章指出了当前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教学 存在的问题    前不久,我们去市属和乡镇的若干所初中、小学进行了课堂教学方面的常规性听课调研。看到了新课程给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们带来的新气象,教师们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特别是青年教师已成为这次新课改的主体力量。他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贴近距离,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将所谓“冷冰冰”的课
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感染猪或人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e protease)广泛地存在于人类、寄生虫等多种动物体内。由于寄生虫半胱氨酸蛋白酶在
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物质生活的充实,精神文明也日益的提升,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雕塑也不断地涌现出新颖的作品,装饰雕塑也在不断的进步,笔者在此文中阐述了自己对装饰雕塑
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是中国教育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乃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中学生要想成为未来科技高度发达社会里一名合格的公民,无论他是一名生物学家还是一名普通百姓,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即掌握必备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下面就谈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素质教育。    一、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越来越为广大数学教师所重视.但是,多数教师所注意的往往是正向思维训练,造成学生只习惯于正向思维,机械地按照一些固定的模式去思考、分
对紫色土水稻田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气田免耕垄作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并以氧化层(A)和鳝血斑层(Pg)的各种酶活性最高。与传统的水旱轮作和淹水平作耕作方式相比,免耕垄
摘要: 大学英语教学中不论是精读课或是泛读课,都离不开课文的讲解,而传统的课文讲解则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并没有达到课文讲解应有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在文章讲解中的一种新的抽象模式,以期能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英语技能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课文讲解 抽象模式 互动影响    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无论是公共大学英语教学,或是英语专业的精读,泛读教学,都离不开课文讲解,而课文讲解目的则是通过阅读
道路是城市的产物,没有城市便没有道路,道路的发生与发展是依托城市的.城市发展的方向紧随着道路的延伸.有路的地方就有人去发展,渐渐地也就成了城市,围绕着主干道抽枝生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