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模式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474033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是切实保护资源、保护耕地的系统性工程,在各地已有实践。该研究在对已有土壤剥离再利用模式进行综述和分类的基础上,归纳了各模式的运行方法、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并以安徽省为例,构建了判定规则,对全省16地市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模式选择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为全省建立土壤剥离利用制度找出方法及突破口。
  关键词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模式;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S28;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3-08017-03
  基金项目安徽省国土资源科技项目“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土壤剥离、储存培肥、復垦再利用技术研究”(2013-k-11)。
  作者简介程从坤(1962- ),男,安徽铜陵人,经济师,硕士,从事土地利用与规划研究。
  收稿日期20140709耕作层土壤是耕地资源最宝贵的组成部分[1]。在农业土壤中,耕作土壤由耕作层(15~20 cm)和犁底层(6~10 cm)组成[2],耕作土壤形成周期较长,1 cm厚的表层腐殖层约需100~400年,具有一定的不可再生性。因此,中共十八大及近期一系列重要会议,均要求“充分认识保护耕地的极端重要性”及“实施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制度”[3]。加强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构建适宜的土壤剥离再利用模式,是切实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土壤剥离再利用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分析了国外表土剥离实践及利用模式[4-6],提出了应用的必要条件[7],同时,一些省、市也开展了先期试点探索[8]。但对于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模式的总结尚不多见,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制度的推广缺乏基础和依据。基于此,笔者归纳了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常见的3种模式,并提出了各模式的适用范围,并以安徽省为例,对其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模式进行了判定和选择,以期为建立全省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制度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依据。
  1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3种模式
  按照不同的标准,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模式分类不同[9]。一般来说,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包括土壤检测、剥离、存储和再利用4个环节,但不同的实施主体,核心内容和操作方法各异。该研究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将土壤剥离再利用模式分为3种类型:政府独立实施模式;市场独立运作模式;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
  1.1政府独立实施模式这种模式以吉林省为典型[8]。该模式是指耕作层土壤剥离和再利用工作,由地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各级国土资源管理等相关部门具体实施,包括剥离方案的拟定、造地项目的选择及过程中的协调、监理和验收等工作。工作经费从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列支。
  1.1.1工作内容和方法。该模式属行政为,以行政推动为前提,工作内容和方法如下:
  (1)土壤来源。剥离再利用的土壤来源于所有建设占用耕地的项目。
  (2)识别有效土层。由国土部门会同农业部门组织专家在剥离土壤前,对土壤进行检测和鉴定,明确是否有剥离价值、剥离的深度等。
  (3)存储点选择。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时,设置耕作层土壤存放点,并向社会公布。存储点宜选择在储备建设用地区、裸地、空闲地或未利用地等,由实施部门确定。
  (4)土壤管理。在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设置专项办负责建立区域耕作层土壤剥离信息库,内容包括土壤剥离时间、存放地点、土壤类型、土壤质量、土方量等,并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5)表土再利用。遵循“就近原则”,由实施部门统筹安排于新开垦的耕地或劣质地改良、中低产田改造、工矿等废弃地治理等项目。
  1.1.2优缺点。优点:政府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实施,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表土剥离和新造耕地及农用地改良的时空差异,合理安排最有效的土方调度方案;政府统一组织,达到了“惠农”的要求;资金来源由国家统一拨款以及从耕地开垦费中专项列出,来源明确,防止“扯皮”现象的发生。
  缺点: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利益机制,难以调动基层政府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投资和运行的效率低。
  1.1.3推广前提。适用于土壤剥离量较大,经济发展程度一般,市场参与土壤剥离条件不成熟的地区。
  1.2市场独立运作模式以安徽省宁国市为典型。该模式是在成立专业化公司(表土剥离公司)的基础上,以发挥耕作土壤“资产”价值为导向,由公司独立运作,包括耕作层土壤收储、分类存放、测土配方和改良利用等。
  1.2.1工作内容和方法。该模式属市场行为,具备市场行为的一切特征,工作内容和方法如下:
  (1)土壤来源。表土剥离公司与用地单位联系,对用地地块耕作层土壤进行剥离,并支付少量费用或等价劳动,如该地块的场地平整。
  (2)识别有效土层。剥离前对土壤运营成本进行评估,包括土壤质量等级、增肥或改良费用等,注重的是土壤的经济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3)存储点选择。通过“招拍挂”方式购置,多在经济开发区取得一定规模的土地,建设耕作层土壤收储交易市场。
  (4)土壤管理。根据收储的耕作土壤质量以及覆土区对土壤的质量要求,聘请专业团队,有针对性的进行土壤培肥设计和土壤改良。
  (5)表土再利用。将表土出售于需求单位,或用于本公司承担的的造地、绿化等项目。
  1.2.2优缺点。优点: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耕作层土壤剥离活动,减少了政府运作负担;引入激励性竞争机制,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体现了表土的资源和资产价值。
  缺点:表土资源价值被忽视,尚缺相关税费制度;政府无法兼顾对土壤剥离再利用的社会公益性要求;市场具有其自身的弊端,可能造成以次充好的行为。
  1.2.3推广前提。适用于耕作层土壤需求较高、经济条件较好、市场较成熟的地区。   1.3政府牵头、市场运作模式该模式在我国实际运行尚不多见,其核心是将表土作为同矿产资源同质进行资源管理,政府定期公布待剥离耕作层土壤及土壤再利用需求的相关信息,由专业化公司进行具体实施。
  1.3.1优缺点。优点:政企分离,政府负责调控监管,企业负责实施运行;体现了表土的资源价值。
  缺点:需要完善的制度支撑。
  1.3.2推广前提。适用于耕作层土壤剥离量适中,经济基础较好,市场尚不完善的地区。
  2案例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2.1基本情况及数据来源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总面积13.96万km2,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辖16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56个县,43个市辖区。
  2002~2013年安徽省年均新增建设占用耕地11 047.73 hm2,占新增建设用地的48.97%,按耕作层土壤30 cm计算,年均侵损表土3 314.32 万m3。
  数据来源于2002~2013年安徽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2012年全省各地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剔除基数对总量的影响,以建设占用耕地比率(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代表耕作层土壤剥离量(或需求)的大小;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2.2安徽建设占用耕地比率及人均GDP的地市分异安徽省16个地市建设占用耕地比率和人均GDP情况见。利用ArcGIS平台,按照自然断裂法,建设占用耕地比率选取56.34%和65.14%,人均GDP选取3 059.63和5 688.65元为断裂点,得到上述2项指标的空间分异,如和2所示。
  由可知,从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看,黄山市最小,为391.87 hm2;滁州市最大,为2 722.37 hm2。从绝对规模来看,安徽省各市耕作层土壤可剥离量均较大。从建设占用耕地比率来看,芜湖市最小,为49.32%;淮北市最大,为76.61%。从相对比值分析,安徽省各地市土壤剥离需求不一,差别较大。
  安徽省建设占用耕地比率分异安徽省人均GDP分异2.3模式判定根据各模式类型的推广应用前提,构建安徽省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模式判定规则,如所示。
  安徽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模式判定规则
  模式类型适用范围耕作层土壤剥离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独立实施较大较差或中等中等较差市场独立运作较小较好或中等政府牵头、市场运作中等中等
  根据所示的判定规则,得到安徽省各地市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推荐模式。由可知,政府独立实施模式的地市包括淮北、亳州、宿州、阜阳、六安等5市;市场独立运作模式的地市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黄山等7市;政府牵头,市场运作的地市包括蚌埠、淮南、滁州、安庆等4市。
  3结论
  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该研究按照实施主体的不同,总结和归纳了3种模式和判定方法,旨在为安徽省建立土壤剥离利用制度寻找试点和突破口。为促成该制度的形成、应用和推广,需要加强政府的调控作用,形成约束机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制定有效的运行和监督机制,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实现耕地保护总体目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市场化改革的有效统一[9]。同时,要积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共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注重公共利益的实现,强化政府的主导与监督作用。
  安徽各地市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推荐模式
  地市名建设占用
  耕地比率人均GDP推荐模式合肥较小较好市场独立运作淮北较大中等政府独立实施亳州中等较差政府独立实施宿州中等较差政府独立实施蚌埠中等中等政府牵头、市场运作阜阳中等较差政府独立实施淮南中等中等政府牵头、市场运作滁州中等中等政府牵头、市场运作六安中等较差政府独立实施马鞍山较小较差市场独立运作芜湖较小较差市场独立运作宣城较小中等市场独立运作铜陵较小较好市场独立运作池州较小中等市场独立运作安庆中等中等政府牵头、市场运作黄山较小中等市场独立运作
  参考文献
  [1] 蔡洁.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若干问题探讨[J].浙江国土资源,2008(3):42-43.
  [2] 窦森,董雪,董丽娟,等.松辽平原表土剥离技术体系——以松原市为例[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4,36(2):1-7.
  [3] 国土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EB/OL].(2014-02-20)http://www.mlr.gov.cn/zwgk/zytz/201402/t20140220_1304242.htm.
  [4] 谭永忠,韩春丽,吴次芳,等.国外剥离表土种植利用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3):194-201.
  [4] 刘新卫.日本表土剥离的利用和完善措施[J].国土资源,2008(9):52-55.
  [6] 朱先云.国外表土剥离实践及其特征[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22(9):24-26.
  [7] 徐艳,张风荣,赵华甫,等.关于耕作层土壤剥离用于土壤培肥的必要条件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11):93-97.
  [8] 董雪.吉林省黑土区村庄表土剥离技术集成方案[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2.
  [9] 劉新秋,冯喆,宏亮.征地中的表土剥离与再利用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1,31(2):63-67.42卷23期程从坤等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模式研究
  (上接第8008页)
  [6] 李岩,赵庚星,王嫒玲,等.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应用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0):98-101.
  [7] SAATY T L.Decision Making with Dependence and Feedback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M].Pittsburgh:RWS Publications,2001.
  [8] 吴建民.综合加权评分法的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1993,24(2):66-70.
  [9] 兰景波.论加权评分法[J].食品科学,1990(8):1-4.
  [10] 李霞,刘秀华.论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4-7.
  [11] 吴怀静,杨山.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整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6):61-64.
  [12] 陈薇,陈琪瑶.土地整理效益分析评价的实证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4):47-51.
  [13] 骆正清,杨善林.层次分析法中几种标度的比较[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9):51-60.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4,42(23):8020-8022
其他文献
摘要以明光市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通过对土地整治工程的详细了解和深入的调查研究,构建包含工程设计绩效、施工绩效和效益绩效3方面的土地整治工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AHP-SWMM模型对土地整治工程绩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效益绩效分数分别为76.04、 77.09和82.99;综合评价分数为78.27。各指标分数都在良好的范围内,与规划设计保持一致,达到了预期的影响和效益。  关
期刊
摘要在长期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娄底气象为农服务现状的分析,深入剖析娄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现代气象发展的需求,对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切实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对策;娄底市  中图分类号S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3-07924-03  S  作者简介邓见英(1972-
期刊
摘要紧密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的改革实践,论述了在实验室空间内所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的特点,阐明了针对这类实验应具有的管理理念和具体管理方法,对大学实验室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验;管理理念;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3-08056-02  作者简介罗佳(1966-),女,遼宁抚顺人,实验师,硕士,从事实
期刊
摘要选择食品分析类课程的相关教学条件、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尝试,以促进相关专业师范生知识与技能的双加强。认为“把课堂还给师范生”,满足了最需要教学舞台的师范生入职前培养的核心需求,可作为师范教育改革的中心和重点环节,也可能是改革难点的破解办法之一。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师范生;食品分析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3-08058-02  基金
期刊
摘要以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为例进行调研分析,认为郝堂村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新农村规划建设要注重对原有村湾空间格局的研究;新农村规划建设要真正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规划建设要深入农村金融服务的探索。希望通过分析能为今后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设;经验;郝堂村  中图分类号S1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3-07910-03  作
期刊
摘要基于江阴市2012~2013年4条应用不同综合治理措施的小城镇河道的监测数据,建立具有河流水文、河流形态、河岸带状况、水质理化参数、河流生物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河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河道治理后的恢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4条河道的健康状况级别在差~一般~亚健康之间,冬季低温、枯水期差于夏季高温、丰水期。按照健康指数恶化序列,依次为沿山河、团结河、华士河和花家浜。河流形态、河岸带状况
期刊
摘要对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基地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基地建设、促进基地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基地建设;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3-08073-02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2011AA10A102);湖南省自然科学省市联合基金(12JJ8003)。  作者简介王洪(19
期刊
摘要利用大同市8个观测站1981 ~ 2010 年气象资料,分析2013年的气候特征及影响评估。结果表明,2013年全市平均年降水偏多,气温略偏高,日照略偏少;无霜期偏短,大风沙尘天气偏少;四季气温均偏高;冬、春季降水偏少,夏、秋季偏多;2013年极端气候事件涉及7类气象记录,累计38站次突破历史极值,气象灾害较多,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霜冻等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对全市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和旅
期刊
摘要现代物流业既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基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内在机理,建立与现实尽可能接近的模型分析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该研究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因果关系图,并辅之以统计学方法确定参数,进而构建了区域物流需求及供给与三次产业之间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中参数变化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低碳发展已上升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基于此背景,研究以生态文明和低碳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的理论内涵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探索建立一套包含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消费、碳汇能力、低碳技术、低碳政策等六方面指标的城区生态文明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南山区的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状况进行实证评价,重点从低碳消费、低碳技术、低碳政策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