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子 一家排在全国前列的种业企业,有了一次借贷经历后,竟然艳羡起了赚快钱的轻松和惬意,转而做起了借贷与投资的生意,乐此不疲……
里子 以前,企业家缺少的不是钱,而是缺乏找钱的方法和融资的条件;现在,企业家谈起投融资津津乐道,坦言公司融资是为了做更大的投资和圈进更多的钱。
坏评 英雄不问出处,挣钱不分来路;辛苦挣钱叫犯二,坐等钱滚钱叫游戏;艰难时世唯钱不败,击鼓传花泡沫又何妨?争渡争渡,惊起一堆“金融家”,管他有无归路。向银行学习稳赚不赔,向社会学习急功近利。
前些年,我遇到一家种业企业,把“多余”的短期流动资金挪去用做了长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之后资金链条一下子断裂。当时,他们找遍了所有可能的借贷方,因为没有抵押没有担保,也就无人问津公司的生死。
绝望之时,他们找到了我。那时,我正在酒意朦胧之际,轻易就答应了救助他们,还戏言:你们的抵押品就是你们的博士和研究生们的毕业证。第二天,当他们信以为真地把公司所有的文凭都集中抱进我办公室的那一刻,我感动了,也当真了。
他们甚至不敢相信我真的借给了他们这笔钱,还只是收取了他们的文凭作为“质押”,这种只看人的信任显然不多,但结局是愉快的,我们赚了钱,他们救了企业。
有钱乱投资,没病找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这个企业家一见到我们,无论有多少陌生人,他也一定会跑过来说:“我们企业的救命恩人来了。”每次朋友聚会,他也一定会强迫我们接受他来埋单,这时候,我们这样的“高利贷者”内心的自豪感是显而易见的。
仔细分析,这家企业只有记账的账房先生,没有财务规划与管理人员,是企业家不懂得资金运作导致的企业危机,也是因为银行的贷款政策使然。银行的转贷业务,原本就不应该存在,只是银行体系的缺陷,给了企业困难。也给了民问金融机会。因为除了我们这样的民间金融从业者能够在该企业无抵押无担保的情况之下,借款数百万救急之外,其他的金融企业无法提供这样的价值,自然,我们的利息回报也会高一些,这就是企业面临“高利贷”的真实原因。
我记得他们的水稻、玉米种子的亩产量和各种指标都是全国超前的,管理层除了财务之外部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企业经营管理状态很不错,这样的企业本来是产业的骄傲,但现在的企业经营状况到底如何呢?
据说,这位企业家也进入了金融行业,当然是民间金融暴利的幻象吸引了他。如今,银行远远比以前宽松的贷款和民间资金的借款让他资金不缺,他很干脆地把我们的合同改头换面,在同行之间相互借贷与投资,乐此不疲,完全无心种业经营了。因为他们看见了我们赚钱的好处,对我们承受的难以对外人说道的辛酸和投资失败却故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喜剧还是悲剧?
最近,我参与了不少的课题研究和论坛,大家研究的主题之一就是老生常谈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感慨者有之,骂银行和放高利贷的不少,责怪政府管制和资金放水不足者甚众,却少有人理智地反省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与缺陷,比如,这些企业虚假注资,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对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缺乏战略和行动。
最近几年,或许是因为商学院课程的普及,在与某些企业家洽谈投融资合作的时候,我猛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以前,在很多时候,企业家缺少的不是钱,而是缺乏找钱的方法和融资的条件;现在,让我害怕的是企业家在投融资技巧方面已经从半路出家变成了专家,他们谈起融资津津乐道,坦言公司融资是为了做更大的投资和圈进更多的钱,而不是真去做实业和产业。
无数的资金就这样在企业家之间流传,击鼓传花,只盼望这花永远不落,除了利息越来越高之外,资金并无多少增量进入,他们在玩着钱生钱的智力游戏。如果,不与实业和产业融合,资金泡沫之害处不低于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甚至过犹不及。
死在银行身上
企业与银行本来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但在金融压抑和金融垄断之下,只有银行的“不安抗辩”和单方面的利息定价,却没有企业的贷款议价能力。更可怕的是企业到期没有到期的贷款都会被银行千方百计甚至欺诈地收回。
几年前,我们最刻骨铭心的一笔投资损失出现了。
某个高科技企业因为需要偿还银行的贷款,向我们的投资公司借贷。
这笔借贷是通过招商银行做的委托贷款,手续是完全合法、正规而严密的。但是,某个大银行的成都分行把资金收回之后,就没有兑现他们向企业做出的信誓旦旦的续贷承诺。企业家拿着一张放款的空头承诺欲哭无泪,我们也无能为力。
在银行人的眼中,信用是无聊之事,一切的欺诈都是为了回收本应该成为坏账的那笔贷款,以免除他们个人的责任。
银行经营的不是风险吗?每笔贷款本息完清那是皆大欢喜,而某些贷款出了问题那不是银行自身应当承担的市场风险吗?只盈不亏的生意只怕是在中国现有的银行体系中才会出现。
没有银行新的贷款,就没有我们的还款了,更没有企业的流动资金了。没有流动资金的企业,就是死亡的企业。尽管这家高科技仓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企业,尽管与银行友好合作多年,但因为没有资金周转,也没有任何替代的融资计划,四面八方的催债压力导致“恐慌害死熊”,这迫使老板突然跑路。他的跑路直接引发了我对民间借贷的反思。
在现实中,放贷人的地位远远不如借款人,而借款人有多少钱是被银行巧取豪夺的,就不得而知了。银行的报表越来越靓丽,它是最强大的赢家,而放贷人往往赢了官司输了钱,借款人企业破产跑路,这就是三者真实的食物链条,
里子 以前,企业家缺少的不是钱,而是缺乏找钱的方法和融资的条件;现在,企业家谈起投融资津津乐道,坦言公司融资是为了做更大的投资和圈进更多的钱。
坏评 英雄不问出处,挣钱不分来路;辛苦挣钱叫犯二,坐等钱滚钱叫游戏;艰难时世唯钱不败,击鼓传花泡沫又何妨?争渡争渡,惊起一堆“金融家”,管他有无归路。向银行学习稳赚不赔,向社会学习急功近利。
前些年,我遇到一家种业企业,把“多余”的短期流动资金挪去用做了长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之后资金链条一下子断裂。当时,他们找遍了所有可能的借贷方,因为没有抵押没有担保,也就无人问津公司的生死。
绝望之时,他们找到了我。那时,我正在酒意朦胧之际,轻易就答应了救助他们,还戏言:你们的抵押品就是你们的博士和研究生们的毕业证。第二天,当他们信以为真地把公司所有的文凭都集中抱进我办公室的那一刻,我感动了,也当真了。
他们甚至不敢相信我真的借给了他们这笔钱,还只是收取了他们的文凭作为“质押”,这种只看人的信任显然不多,但结局是愉快的,我们赚了钱,他们救了企业。
有钱乱投资,没病找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这个企业家一见到我们,无论有多少陌生人,他也一定会跑过来说:“我们企业的救命恩人来了。”每次朋友聚会,他也一定会强迫我们接受他来埋单,这时候,我们这样的“高利贷者”内心的自豪感是显而易见的。
仔细分析,这家企业只有记账的账房先生,没有财务规划与管理人员,是企业家不懂得资金运作导致的企业危机,也是因为银行的贷款政策使然。银行的转贷业务,原本就不应该存在,只是银行体系的缺陷,给了企业困难。也给了民问金融机会。因为除了我们这样的民间金融从业者能够在该企业无抵押无担保的情况之下,借款数百万救急之外,其他的金融企业无法提供这样的价值,自然,我们的利息回报也会高一些,这就是企业面临“高利贷”的真实原因。
我记得他们的水稻、玉米种子的亩产量和各种指标都是全国超前的,管理层除了财务之外部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企业经营管理状态很不错,这样的企业本来是产业的骄傲,但现在的企业经营状况到底如何呢?
据说,这位企业家也进入了金融行业,当然是民间金融暴利的幻象吸引了他。如今,银行远远比以前宽松的贷款和民间资金的借款让他资金不缺,他很干脆地把我们的合同改头换面,在同行之间相互借贷与投资,乐此不疲,完全无心种业经营了。因为他们看见了我们赚钱的好处,对我们承受的难以对外人说道的辛酸和投资失败却故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喜剧还是悲剧?
最近,我参与了不少的课题研究和论坛,大家研究的主题之一就是老生常谈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感慨者有之,骂银行和放高利贷的不少,责怪政府管制和资金放水不足者甚众,却少有人理智地反省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与缺陷,比如,这些企业虚假注资,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对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缺乏战略和行动。
最近几年,或许是因为商学院课程的普及,在与某些企业家洽谈投融资合作的时候,我猛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以前,在很多时候,企业家缺少的不是钱,而是缺乏找钱的方法和融资的条件;现在,让我害怕的是企业家在投融资技巧方面已经从半路出家变成了专家,他们谈起融资津津乐道,坦言公司融资是为了做更大的投资和圈进更多的钱,而不是真去做实业和产业。
无数的资金就这样在企业家之间流传,击鼓传花,只盼望这花永远不落,除了利息越来越高之外,资金并无多少增量进入,他们在玩着钱生钱的智力游戏。如果,不与实业和产业融合,资金泡沫之害处不低于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甚至过犹不及。
死在银行身上
企业与银行本来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但在金融压抑和金融垄断之下,只有银行的“不安抗辩”和单方面的利息定价,却没有企业的贷款议价能力。更可怕的是企业到期没有到期的贷款都会被银行千方百计甚至欺诈地收回。
几年前,我们最刻骨铭心的一笔投资损失出现了。
某个高科技企业因为需要偿还银行的贷款,向我们的投资公司借贷。
这笔借贷是通过招商银行做的委托贷款,手续是完全合法、正规而严密的。但是,某个大银行的成都分行把资金收回之后,就没有兑现他们向企业做出的信誓旦旦的续贷承诺。企业家拿着一张放款的空头承诺欲哭无泪,我们也无能为力。
在银行人的眼中,信用是无聊之事,一切的欺诈都是为了回收本应该成为坏账的那笔贷款,以免除他们个人的责任。
银行经营的不是风险吗?每笔贷款本息完清那是皆大欢喜,而某些贷款出了问题那不是银行自身应当承担的市场风险吗?只盈不亏的生意只怕是在中国现有的银行体系中才会出现。
没有银行新的贷款,就没有我们的还款了,更没有企业的流动资金了。没有流动资金的企业,就是死亡的企业。尽管这家高科技仓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企业,尽管与银行友好合作多年,但因为没有资金周转,也没有任何替代的融资计划,四面八方的催债压力导致“恐慌害死熊”,这迫使老板突然跑路。他的跑路直接引发了我对民间借贷的反思。
在现实中,放贷人的地位远远不如借款人,而借款人有多少钱是被银行巧取豪夺的,就不得而知了。银行的报表越来越靓丽,它是最强大的赢家,而放贷人往往赢了官司输了钱,借款人企业破产跑路,这就是三者真实的食物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