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學语文教学领域,作文教学一向是公认的难题。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小学作文究竟应该从哪儿起步呢?当是关键之中的关键。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见解或说法并没有得到弘扬,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由于受到了“政教合一”科举制度的干扰,作文应有的起点发生了很大的偏移,使它成了“代人立言”的差事,而且此风蔓延至今,并没有根本的改观。
【关键词】小学写作教学教学突破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作文教学的实际做法吧。上课伊始,老师首先出示命题。小学生面对老师的命题,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写,有没有东西可写都必须写,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写。而命题呢,绝大多数是命题者出于某种目的、一厢情愿的设想、规定、要求。学生接题后,先是要对命题的意思进行一番猜测与揣摩,以求对命题的意图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与把握;随后便是在命题限定的范围、时态、数量、重点、中心的圈子里苦苦思索——尽力在自己的头脑中搜寻那些符合命题要求、规定的写作素材;并最终在规定的时间之内,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按照规范的文章样式写出思想健康、中心突出、段落分明、用词准确、首尾呼应、说话得体的文章来,去实现命题者的假设,去适应批阅者的口味。正是因为限制和规定如此之多,如此苛刻,常常使他们动辄得咎,很难得到命题者与批阅者的首肯。对一位年纪尚小、生活经验不足、写作能力有限、写作素材和书面语言积淀尚不丰厚的小学生来说,不编不抄,不去说那些一百年都不落后的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还能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呢?难怪他们惊呼: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说、而写,是再自然也不过的事情了。语言从哪里来?文字因何而生?不都是因我们的祖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吗?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体在生理学方面有许多地方与其他动物、甚至与“植物”系统的活动是相同的,只不过,人是居于其他一切动物之上的“能言动物”。所以我们说: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生活在社会之中,他的一切行为,包括言语,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作文是一个人的特定表述动机的驱动下,遵循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子,以别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以线性文字编码显现其结果的过程。简单说,作文当是先有表述动机,然后再去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而不是现在的通行的先去理解别人的指令——命题,然后再由此去编制句子或文章。这种让自己完全听命于别人的指令,用自己手中的笔“代人立言”的作文不符合自然之道。当然,这也不是说命题作文完全无用,一无是处。如果命题恰能切入作文者的心思,激活尘封于心中的记忆,促使作者能把命题迅速地转化为强烈的表述动机,那也不失为有价值的做法。但成人的设想与要求,能让所有的小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可写,非说、非写不可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
就一个人的言语表述动机而言,它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个体的内在需要;另一个外部的诱因。内在需要是产生言语表述动机的“推力”。当某一个体缺乏“什么”信号反映到大脑后,便会促使该个体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动机。比如婴儿有了饥饿感,他就会产生觅食的想法,就会在这种言语表述动机的驱使下发出“哇哇”的哭喊声。这哭喊声,其实就是婴儿的言语。当然,这哭喊声是初级的本能言语。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是直接的、贯通的。
需要与动机的联系是多样的:满足间一个需要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动机;一种特定的动机常常是几种需要赖以表现的共同途径。另外,需要与动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相连的,但它们也偶然分开。有的需要只有在出现了相应的目标,具有满足希望和可能的情况下,才能发展成为现实的动机。形成言语表述动机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是外部诱因,它是产生言语表述动机的“拉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语表述并不都是内在需要的驱使。如言不由衷的随声附和;严刑逼供下的屈打成招等,并不是个体缺乏什么,而是外部某种因素的诱导或迫使,但就其实质而论,它依然是基于个体对某种行为后果的认识而产生的。将以上两条形成表述动机的根由综合,一改盛行多年的只看重小学生写成的文章是不是达到了要求与规格,不断强化如何审题、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等一系列技术操作层面训练的做法。在摸清学生的内需,创设与之相似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培育表述动机,减少限制,大提倡自主写作、乐于表达上下功夫。
<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里所说的“实际”,既包括他们的内需,也包括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换句话说,作文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与学生现实生活相似的,但又是虚拟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进程中,满足他们协调相互关系,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将内需转化为习作冲动。
作文也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只要学生拥有了相似的交际情境,明确了交际的对象,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将内需转换成表述动机,他们就会自动进入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境界。
正是因为我们有了以上所说的表述动机,所以,课堂作文教学就是要想方设法创设不同的交际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有舞台,向交际的对象陈述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希望和要求;表示建立联系,保持关系,联络感情的愿望;发表自己的感受、心情、评价;承诺义务、答应对方的请求、提供帮助和方便;向交际的对象宣告有关结论,传达通知、指令。
总之,我们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千方百计激活并强化学生的表述动机,使他在下笔之前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关键词】小学写作教学教学突破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作文教学的实际做法吧。上课伊始,老师首先出示命题。小学生面对老师的命题,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写,有没有东西可写都必须写,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写。而命题呢,绝大多数是命题者出于某种目的、一厢情愿的设想、规定、要求。学生接题后,先是要对命题的意思进行一番猜测与揣摩,以求对命题的意图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与把握;随后便是在命题限定的范围、时态、数量、重点、中心的圈子里苦苦思索——尽力在自己的头脑中搜寻那些符合命题要求、规定的写作素材;并最终在规定的时间之内,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按照规范的文章样式写出思想健康、中心突出、段落分明、用词准确、首尾呼应、说话得体的文章来,去实现命题者的假设,去适应批阅者的口味。正是因为限制和规定如此之多,如此苛刻,常常使他们动辄得咎,很难得到命题者与批阅者的首肯。对一位年纪尚小、生活经验不足、写作能力有限、写作素材和书面语言积淀尚不丰厚的小学生来说,不编不抄,不去说那些一百年都不落后的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还能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呢?难怪他们惊呼: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说、而写,是再自然也不过的事情了。语言从哪里来?文字因何而生?不都是因我们的祖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吗?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体在生理学方面有许多地方与其他动物、甚至与“植物”系统的活动是相同的,只不过,人是居于其他一切动物之上的“能言动物”。所以我们说: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生活在社会之中,他的一切行为,包括言语,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作文是一个人的特定表述动机的驱动下,遵循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子,以别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以线性文字编码显现其结果的过程。简单说,作文当是先有表述动机,然后再去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而不是现在的通行的先去理解别人的指令——命题,然后再由此去编制句子或文章。这种让自己完全听命于别人的指令,用自己手中的笔“代人立言”的作文不符合自然之道。当然,这也不是说命题作文完全无用,一无是处。如果命题恰能切入作文者的心思,激活尘封于心中的记忆,促使作者能把命题迅速地转化为强烈的表述动机,那也不失为有价值的做法。但成人的设想与要求,能让所有的小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可写,非说、非写不可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
就一个人的言语表述动机而言,它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个体的内在需要;另一个外部的诱因。内在需要是产生言语表述动机的“推力”。当某一个体缺乏“什么”信号反映到大脑后,便会促使该个体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动机。比如婴儿有了饥饿感,他就会产生觅食的想法,就会在这种言语表述动机的驱使下发出“哇哇”的哭喊声。这哭喊声,其实就是婴儿的言语。当然,这哭喊声是初级的本能言语。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是直接的、贯通的。
需要与动机的联系是多样的:满足间一个需要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动机;一种特定的动机常常是几种需要赖以表现的共同途径。另外,需要与动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相连的,但它们也偶然分开。有的需要只有在出现了相应的目标,具有满足希望和可能的情况下,才能发展成为现实的动机。形成言语表述动机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是外部诱因,它是产生言语表述动机的“拉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语表述并不都是内在需要的驱使。如言不由衷的随声附和;严刑逼供下的屈打成招等,并不是个体缺乏什么,而是外部某种因素的诱导或迫使,但就其实质而论,它依然是基于个体对某种行为后果的认识而产生的。将以上两条形成表述动机的根由综合,一改盛行多年的只看重小学生写成的文章是不是达到了要求与规格,不断强化如何审题、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等一系列技术操作层面训练的做法。在摸清学生的内需,创设与之相似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培育表述动机,减少限制,大提倡自主写作、乐于表达上下功夫。
<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里所说的“实际”,既包括他们的内需,也包括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换句话说,作文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与学生现实生活相似的,但又是虚拟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进程中,满足他们协调相互关系,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将内需转化为习作冲动。
作文也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只要学生拥有了相似的交际情境,明确了交际的对象,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将内需转换成表述动机,他们就会自动进入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境界。
正是因为我们有了以上所说的表述动机,所以,课堂作文教学就是要想方设法创设不同的交际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有舞台,向交际的对象陈述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希望和要求;表示建立联系,保持关系,联络感情的愿望;发表自己的感受、心情、评价;承诺义务、答应对方的请求、提供帮助和方便;向交际的对象宣告有关结论,传达通知、指令。
总之,我们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千方百计激活并强化学生的表述动机,使他在下笔之前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