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伊豆的舞女》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伊豆的舞女》是围绕纯真的爱恋展开的文学作品。在这部作品展现的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诗性般浅浅情愫,塑造出完美无瑕的舞女形象。川端康成用简单清新的文字讲述一段波澜不惊的爱情故事,用意识感觉勾勒出完整的小说框架,川端式重情绪的写作方式和雨的意象运用,显露出川端康成的心绪变化,彰显出日本式的物哀美感。黑龙江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基金资助项目。
  【关键词】雨舞女形象情绪物哀之美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作品,曾一度在日本飞速的流行开来。《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中小说结构简单,人物关系清晰明了,没有紧张的戏剧冲突和紧张的戏剧情节,川端以他几近透明的心灵触动来叙述一段唯美的充满少年少女小小悸动的爱恋。
  一、晴天和雨天
  川端写《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中描绘了三次晴天和两场大雨。雨天的描写集中在小说的前半部分,这使得小说的前半部分的气氛较为压抑,而后半部分的氛围则轻快明朗。这种结构与先抑后扬的结构是有差别的。川端康成在创作前并没有设计好这种先抑后扬的模式,而是情感的变化波动。
  小说前半部分重点描写雨天,对周围事物的描写都带有悲伤的气息。作品中之所以有悲伤的气息,是因为川端现在及过去的痛苦经历使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不自觉的附带了此时人生的情感现状。川端童年生活很凄惨,他有着不断失去亲人的童年生活,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这样的生活使得川端变得比常人更敏感脆弱。每次参加完葬礼,川端都会得到周围邻里的同情。对待别人的同情,川端一方面老实地接受,另一方面在内心却产生了抵触的情绪。他厌恶痛恨别人的同情。正因为川端有着这样被施舍被同情的经历和敏感脆弱的特质,使得他更加精准的发现下层平民的悲惨,也更加激发他对平民施舍同情的意愿。在作品中,“我”给了茶馆老太婆五角银币使得她对“我”感激不尽。“我”又给了巡回艺人荣吉一包钱让他买柿子。这些都表现了川端将自身经历不自觉得带入到作品中。作品中表露的悲伤氛围又是通过对雨的描写来体现。小说开篇描绘骤雨白亮亮地横扫而来,突然而猛烈,没有给人喘息的时间,使人感到窒息压抑。同时雨又是阴冷的,雨淋湿了“我”的衣服,使“我”浑身发抖。川端用视觉和触觉两方面来描写出的猛烈阴冷,正是这猛烈阴冷的感觉体现出了悲伤的气息。川端在《伊豆的舞女》中描绘的第二场雨加重了这悲伤的气息。舞女在宴会上的那段对雨的描写对川端心境的表露更加明显。宴会开始时窗外就开始下着大雨,大粒的雨滴使得河水都浑浊了。这时“我”的心情是坐立不安的,想着舞女是否还会演出。内心的矛盾与河水的浑浊相衬,更加突出我“我”的内心是纠结难以平复的。当听到咚咚的鼓声时,“我”急切地几乎要把挡雨板抓破似的打开,将身子探了出去。这时“我”恨不得马上到舞女身边,亲眼看到对面饭馆内的情况。“我”的心情紧张,并掺杂着担忧的成分,尤其在喧闹后的寂静中我格外担忧,担忧舞女会不会被人玷污。“我”的心情在这样的雨天中复杂起伏着,充斥着担忧、不安、孤独、烦躁。独自一人的雨夜,寂寞之感不断袭来,“我”内心又阵阵作痛,使悲伤的气息达至最浓。而这也将是《伊豆的舞女》由悲伤气息向轻快明朗感觉的转折点。
  当川端完全投入到对往事的回忆中,用笔记录当年的人和事时,文字这一媒介将他带入到当年的世界中。1918年伊豆之旅的美好再次出现在川端眼前,伊豆宜人的景色,舞女纯真气息,巡回宜人一行人平等待人,热情好客,对初代的眷恋之情也再次浮出心头,一切都是美好的令川端怀念向往的人和事,这些感觉的出现使川端心态有了变化。逐渐摆脱了失恋的痛苦和孤寂的生活困扰,完全陶醉于当年旅行的愉快时光里。川端在此时的创作便脱去了悲伤的气息,转为轻快明朗的感觉。这轻快明朗的感觉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后半部分。“我”与舞女相见酣畅地下棋,“我”为舞女读书,舞女的专注吸引着我。爬山时舞女跟在我身后两米远外,不远不近,开心而腼腆地与我交谈,这些气氛都是温馨和谐的。在景色描写方面也同样有着变化,可以体现轻快明朗的感觉。就是从雨天的描写转为三次晴天的描写。第一次的晴天下,山岭连着山峦和苍穹,一派南国风光。第二次的晴天下,空气一尘不染,晶莹剔透。第三次的晴天下,海天相连,烟霞散彩。每一次的描写都如仙境,笔锋细腻而温柔的勾勒出美丽的伊豆,却又有不同的感觉特点。第一次描写的天晴是“我”摆脱了学校生活来到美丽的伊豆,整体的感受是好一派南国风光。而第二次的晴天是在暴雨后的第二天早上,空气经过雨水的冲刷变得干净,“我”的心绪经过一晚的宣泄也变得平静了。第三次的晴天是和舞女一行人同行,舒心快乐,景色自然是豁达开旷的。前半部分的悲伤气息向后半部分的轻快明朗转变,这种转变是川端心境变化的结果,是依据川端自身意识和感觉对变化来引领作品气氛的变化。川端这种随心绪的变化来创作作品的方式和先抑后扬的有意设计的写作方式是有极大的区别。
  二、舞女与初代
  《伊豆的舞女》除写作方式的特殊外,作者对舞女的情感也是值得挖掘的。川端对舞女的情感是复杂的,这是因为舞女让川端想到了当初的初代?还是因为舞女与初代相似而再次怀念舞女?我认为川端在创作《伊豆的舞女》时,这两种情感都是存在的,舞女的身上有着初代的影子。川端康成在完成《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是在伊豆旅行的八年之后,这个期间川端经历了和伊藤初代的爱情悲剧。与初代的这段情感对川端有很深的影响,川端在经历寂寞童年后,拥有一段幸福的爱恋,然而在幸福的巅峰却突然坠落。川端曾用了很长的时间来忘却初代。他痛苦地承认:“越过了情感的浪尖,我不能不接受这种心灵上的变化。”川端的心渐渐平和了,但初代的影子却留在川端心上无法拂去。川端每次想要写作时,无端漂泊的思绪总归结到初代。在那个八年期间,川端也有一些创作,这些创作是有着伊豆舞女的影子。1919年《校友会》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千代》中写到了伊豆的舞女,这是熏子形象的雏形。1922年,川端第二次来到伊豆半岛的汤岛,写下了《汤岛的回忆》,这部作品中有舞女等巡回艺人的痕迹。1923年他写的《南方的火》《日影》等表露了他恋爱失意的心绪,从而更加眷恋深埋心底的伊豆舞女。1924年晚秋到1926年4月,川端大部分时间都在伊豆的汤岛,在伊豆期间,川端写了随笔《丙午姑娘赞》这是对伊藤初代的爱和哀怨,悲伤之余,又燃起了对舞女更深切的怀念。而后便创作了《伊豆的舞女》。因此在《伊豆的舞女》中熏子的身上也必然有着初代的影子。   创作中回想起舞女,川端首先想到舞女年轻可爱,这让他想到了当年与舞女年龄相仿的初代,同样的美好年华,妙龄少女。川端遇到初代是在遇到伊豆舞女之后,这不禁让人想到,川端喜欢上初代或许是因为初代身上有着与舞女相似的感觉,而这感觉正是川端所心仪的。因此,川端在经历感情悲剧后格外思念舞女,甚至把舞女与初代合二为一来创作。带着这样的情愫,川端将笔墨注重塑造舞女。在《伊豆的舞女》中,从初见舞女到接近舞女的过程中,“我”的内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川端在创作时,便通过雨这意象生动地传达内心的情感。初见舞女,“我”的旅行情趣油然而生,便急切希望再次见到舞女,“我”为何要在那样猛烈的骤雨中赶路,是因为有一个希望催促着“我”,一个可以再见到舞女的希望,“我”当时的心是猛烈跳动的,想到可以很快见到舞女而激动紧张,心中的急迫感使得“我”慌忙赶路,在茶馆中如愿以偿地见到了舞女。舞女走后“我”便再也坐不住了,内心纷乱如麻,想要马上跟着舞女走,却没有勇气站起来。内心焦灼万分。在这里舞女身上初代的影子让川端想到了初代的离开,川端不想让初代离开自己,如同“我”不想让舞女离开自己的视线。这时川端借对舞女感情抒发对初代的眷恋。
  三、完美的舞女
  纵观整部作品,川端展现的舞女是完美的。为什么川端要刻意隐藏舞女原型的不足之处,将舞女塑造得如此完美呢?多年后,川端在写作品评论中也提到了:“舞女的鼻子并不好看,但我并没有把它写出来。”其中一个原因是心境的改变。在经历感情创伤后的川端,回想起当年令自己快乐的伊豆旅行,自己的心情有了极大的好转,沉浸在当年美好的景象中,使得回忆起过去的一切人和事物都是美好的,川端不忍心破坏当年留存在心中的美好。川端对舞女由衷的喜欢也是川端的将舞女塑造得如此完美的原因。川端一生都倾心于自然之美,追求自然之美,而豆蔻年华的舞女身上散发的就是来自大自然的朝气与活力。这种力量如同一缕阳光,照射进躲在阴沉黑暗里的川端的心。以下描写展现出了舞女的朝气与活力。
  “突然,一个裸体的女人从微暗的浴场里跑了出来,站在更衣场凸出的地方,做出要跳到河岸下的姿势,伸展开双臂,嘴里喊着什么。她赤裸裸的,身上连一条手巾也没有。那是舞女。她伸长了双腿,洁白的裸体犹如一株小泡桐似的,我眺望着,感到有一股清泉涌入心田,不禁深深吁了口气,噗哧一声笑了。她发现了我们,一时喜不自胜,就这样赤身裸体地跑到了阳光底下,踮起脚尖,挺直身子站着。她还是个孩子呢。我心情舒畅地笑个不停,头脑澄清得像刷洗过一样,嘴边久久地荡漾着微笑。”[1]
  在浴场中的舞女与“我”初次所见完全不同,没有了艺人装束的打扮,她完全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有着孩童的快乐。或许是还未进入世俗的社会,舞女熏子对于世界还有着好奇与憧憬。她开心地伸展双臂,开心地要跳到河里,开心地喊着什么,她的一系列动作令“我”心情舒畅,嘴边荡漾着微笑,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愉悦。熏子仍保持着大自然给的生命本真的气息,涉世未深的她没有无奈与苦楚的侵袭,带着发自内心的快乐情绪感染着身边的人,仿佛是来自大自然的精灵。舞女熏子这一形象与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的形象相仿。都是妙龄少女,都未脱去稚嫩的外衣,这至纯的气质如同淤泥池中的荷花,清新脱俗之感是令人无限的向往。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生活在湘西地区的姑娘,跟着爷爷一起生活,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一直守候在凤凰古城内。翠翠是沈从文虚构出来的理想化的人物,是他在一切物质条件满足的前提下渴望精神世界的丰富。在理想化这一点上川端康成与沈从文有相似之处,翠翠是沈从文创造的一个梦,而熏子是川端不愿意打破的一个梦。熏子是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的,终究会沦为歌妓,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这样的事实是川端不忍看到和面对的,他不忍让任何不良的因素毁坏这一完美,毁坏心中的美好。于是川端用笔塑造了理想化的熏子,让熏子的完美形象停留于作品之中成为美的永恒。
  川端描写完美舞女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的物哀之美。川端从小酷爱古典书籍,尤其是平安朝的古典文物,其中的物哀之美也深深影响着川端。繁华似锦的樱花如雨一般的从树上飞落,这种景色就是物哀之美,樱花总是开到最绚烂的时候飘落,而日本人却热衷于这种美的凋落。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构建了下层人民艰难生活的大背景。例如:患中风症的茶馆老大爷。
  “那个房间装着地炉,一打开拉门便有股强烈的热气扑面而来。我站在门槛边踌躇了。一位像溺死的人那样浑身青肿的老大爷盘腿坐在炉边。他倦怠地朝我这边望望,那双眼睛像是烂了似的,连瞳孔都呈现黄色。在他的身边,旧信和纸袋堆积如山,简直可以说他是被埋在这些废纸里的。我木然呆立着,望着这个山中怪物,实在无法想象他还是个活人。”[2]
  这段描写茶馆老大爷的痛苦生活,可以看出在病痛的折磨下,下层人民得不到良好的治疗,如同怪物一般的生活,并不是享受生命的快乐。这就是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而舞女却生活在这样的现实中,舞女所要面对的残酷事实透露出了淡淡的忧愁,是舞女熏子的悲剧,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最令人痛心。舞女终究是逃不过现实的魔爪。这不可逆转的事实充斥着无奈与悲哀,完美的舞女终究将深陷社会淤泥之中,香消玉殒,这正是日本物哀美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日)川端康成著.叶渭渠,唐月梅,译:《雪国》[M].北京燕山出版社:第7~8页
  [2](日)川端康成著.叶渭渠,唐月梅,译:《雪国》[M].北京燕山出版社:第3~4页
  [3]张石著:《川端康成与东方古典》[M].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2页
  [4]高宁,韩小龙主编:《日本近现代文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叶渭渠著:《川端康成传》[M].新世界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让历史课堂绽放活力,呈现精彩,是历史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教师应从多角度寻找解决办法,改进课堂教学,在高考的背景下,在教纲考纲前提下,营造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主导主体积极性  提起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目标,很多学生会答:把历史知识掌握牢固,能够熟练应用,高考考出好分数。很多老师也认为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高考取得好成绩。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对历史课
我国近代地理学家竺可桢曾说过:“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这意味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地理资源,使教学贴近现实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这一点是
期刊
期刊
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推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经过数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开始时,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2004年7月我们开始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通过对新教材的培训与教学实践,捉使教师逐渐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实拖新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学目标,依据我校的地理教学实际,
期刊
目的:针刺治疗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调节人体之气,调气是针刺治疗起作用的关键。呼吸对人体之气的调节也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医学、气功古籍及现代文献中有
目的:  在全国著名整脊专家韦以宗教授提出的“椎曲论”的指导下,采用“三维牵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评价其在临床上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为其应用的可靠性及可行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
期刊
三月,莺飞草长。我走进历史文化名城长汀,去探访一处只写在档案里而旧址模糊不清的地方,它就是毛泽东当年曾经嘱咐过的“制造精神炮弹的兵工厂”——毛铭新印刷所。夜色下的
语法教学往往枯燥无味,但是如果教师能设计好一个巧妙的导入,就会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状态,为一节高效率的语法课做好了准备,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积累,总结出一些精彩的语法教学课堂导入方法。  1.图片导入法  网络资源可以为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图片库,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大量的相关的图片。通过对这些图片的描述、问答和教师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