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设疑的点滴体会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y991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通过对课文的透彻理解,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解疑,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启发式教学 设置悬念
  
  “学而不思则罔”,“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所谓设疑,就是教师通过对课文的透彻理解,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把握住文中能够产生变异的方面,并转换为正常的提问方式,从而吸引学生注意,促使他们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不悱不发,不愤不言”的状态,并经过深入的思索,通过比较、辨析,最终全面正确理解课文。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设疑、质疑、解疑,进行启发式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点体会。
  一、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人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例如,进行《变色龙》一课的“人物形象分析”这一环节时,我故意作了如下结语:“奥楚蔑洛夫先生能够根据不同的人物采取不同的态度,说出不同的话语,真是一个‘随机应变’的人哪!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听后,互相张望,一脸迷惑,我见机而行,让他们发表见解,学生一致指出我的评语错误:应该用“见风使舵”而不能用“随机应变”。在这里,我巧用词语感情色彩的差别给了学生一次生疑,敢于指正的机会,使学生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柏林之围》一文塑造了儒夫上校这一人物形象。教课时,我设疑:“儒夫上校是一位爱国主义的将领,还是一个军国主义的走卒?”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执己见,争论激烈,提出了三种看法:1.儒夫上校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爱国主义将领;2.儒夫上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国主义走卒;3.在儒夫上校身上,既有爱国主义的精神,又有军国主义的臭气。于是我又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故事情节、题材选择、作品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有了基本一致的理解。
  三、示“错”
  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混淆、不易辨别的内容,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教授《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设疑:判断图中的桥梁构造设计是否同实际情况一致。学生兴趣盎然,经过反复阅读后踊跃发言,指出图中桥面坡度太大,与文中“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说法相违背,桥孔的形态与文中“桥孔半圆形”不一样,桥孔的长度与文中所说的“每个桥孔长度不一”产生对立等错误之处。这样的形式使得原本枯燥的说明文阅读一下子柳暗花明,课堂气氛相当热烈。
  四、设“障”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增长点,利用材料内容内部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狗咬耗子——多管闲事”这一歇后语为材料作文,我这样设疑指导:1.消灭耗子算不算闲事?2.咬耗子有悖于狗的本职吗?3.分内与分外一定水火不容吗?4.该不该为狗鸣不平?借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其能选择最佳角度,立意谋篇。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留“味”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学生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悬念,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如教授《项链》一文,我就路瓦栽夫人所借项链是假的这一情节,向学生设疑:当佛莱思节夫人告诉路瓦栽夫人那挂项链是假的时,路瓦栽夫人会有怎样的神情、心理活动和行动?引导学生顺着小说的思路,合理想象,加以描写。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总体来说,设疑解疑不单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思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提出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即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兴奋点上。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语文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为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南,结合当前社会的生态状况,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利润的追逐,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人定胜天”文化观念的制约,等等。  关键词: 生态思想 生态问题 产生原因    尽管马克思生活的年代生态问题远不如今天严重,但他鲜明地指出了正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带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各种生态
背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医学有着自己特有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一门从长期的经验实践中积累而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担任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历史重任,整体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多少年来,多少语文教师不断探索与追求,希望可以走出僵化的教学模式;多少学子渴望走出教学参考书埋设的樊篱。作为语文教师,我更希望学生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具有宽广的视野、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关爱和鼓舞,让课堂处处充满激情。  自信能扬起人智慧的风帆,有利于创新潜能的发挥。教师首先要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发展的潜能。教师要
舞蹈是自由的,是身体的自由,更是心灵的自由。戴着镣铐跳舞,自由便被剥夺,更无赏心悦目的观感。语文教学如同舞蹈,而教材教参对于很多语文教师而言就是舞者的镣铐。教师要张扬教学个性,发挥语文教学的自由与教学之美,真正形成大语文的教学观,就要打破桎梏,放下教材与教参。  所谓放下,首先是指思想。一直以来,在诸多语文教师眼中教材就是教学的全部,教参就是衡量教学正误的标尺。于是教材有什么,我就教什么;教参怎么
摘 要: “问题”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疑惑性或者答案的非唯一性,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小组的合作才能解开的真正的“惑”。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除了设计问题外,更要放手让学生提问,这能弥补教师设问的局限,以达到让学生的“真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的目的。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 真问题 小组合作 讨论    “问题式教学”的关键和核心在于“问题”。这里所谈的“问题”特指有必要交给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  但凡师
杨廉方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多首经验方.该文主要介绍杨廉方老中医运用健脾养心汤的治疗经验,并附心悸、不寐、胃脘痛3则验案.
摘 要: 兴趣是学习优秀,取得好成绩的基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呢?本文从几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营造氛围 表扬 积极参与    一、营造氛围,点燃兴趣  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逻辑思维较弱,形象思维较强,我们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从与题目有关的环境出发,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造适当的教学环境,
摘 要: 在语文课中,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会自己学习;改变评价策略,激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关键词: 新关系 新观念 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多元评价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让学生自己“动”起来,深入文本,自主学习,汲取知识的营养。但受长期的教学习惯的影响及学生学习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