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困生对于任何学科都是存在的,而这一部分的学生的情况也是最让教师棘手和头疼的问题。了解和分析数学学困生的情况,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提升会有极大的帮助,它不仅能鼓舞后进生努力学习,而且能警戒成绩优异的学生不骄不躁,努力奋进。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275-02
一、自身因素
1.消极情绪。
好的情绪状态是好成绩的催化剂,之所以将情绪状态列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因为学习者不仅在启动学习时容易受到情绪制约,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因负面情绪干扰学习。调查结果显示,学困生与学优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情绪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学困生常伴有消极情绪,学习数学时会感到厌烦甚至逃避学习数学,一到考试之前就紧张,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就焦虑,最后放弃。正是这种消极的内在情绪干扰了学生思维的深加工,因此学困生对数学只能一直停留在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上,永远无法形成自我突破。
2.淡薄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外在力量,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坚定的信念和忘我的学习精神,这种信念和精神可以直接推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极少的学困生喜欢上数学课,极少一部分学困生喜欢看数学书籍或者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学优生形成明显反差。
纵观现在的家庭教育,家长们非常重视早期教育,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期待孩子能够有一份特长,保留一份兴趣,没有征求孩子的同意就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却忽略了兴趣班的真正意义,这种兴趣班只有在孩子真正喜欢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样的,有些家长为了使孩子在未来的学习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提前参加各种学习辅导班,但往往事与愿违。早期教育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社会上大量的早教班上,很多老师为了给家长证明效果,并不考虑孩子的情绪状态、认知规律,造成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常伴有焦虑、紧张的情绪,一旦孩子在这些兴趣班的评价体系中得不到父母和老师的预期结果时,老师又会带来大量的批评和指责。另外,一旦当老师和家长看到孩子有某个方面的兴趣时,期望值就会提高,但如果孩子的实际表现与老师和家长预期不一致时,家长和老师就会因心理落差产生情绪,责怪孩子不努力,孩子又会因害怕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兴趣的培养很重要,但兴趣的正确培养更重要,当积极情绪與知识建立反射时,学习兴趣自然就形成了。
3.不良的学习动机和消极的学习态度。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而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良好的学习动机决定了端正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是相辅相成的,他们是高效学习的助推剂。调查结果显示,学困生学习动机水平不高,与学优生存在显著差异。极少的一部分学困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而学习数学,大部分的学困生只是对数学学习结果感兴趣,他们学习数学只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而缺乏对数学本身的热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导致他们在数学课上很难以一个积极的态度获取知识、很少参与课堂讨论、对课堂笔记和课后作业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不相信自己能战胜,遇到困难就放弃,长此以往,便出现了数学学习困难的情况。
4.不科学的学习方法。
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就是提倡老师要教授学生解题、学习的方法。这固然很重要,但更关键的不是把我们总结的方法和结论教给学生,这样做学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是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推动其产生顿悟的过程中让其自己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多数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正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方法体系,只是机械性的掌握了公式定理,遇到大题还是无从下手,事实上,这是缺乏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能力。
二、家庭因素
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与父母也有很大关系。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学困生还是学优生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都是很关心的,在这一方面二者不存在明显差异。我们不能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错的,只是父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导致了不同的结果,父母正确的教育观念,以身作则的示范都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一味的给孩子施加压力、过高期望,对考试成败也不能正确引导的话,则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厌烦学习。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困生的问题,家长首先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给孩子充分的鼓励和陪伴,让其在一个愉悦、放松的状态下学习。
三、学校因素
1.教育评价因素。
虽然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评价方式不再单一,但是很多学校依然一味的追求高升学率,考试成绩的高低是区分优困生的唯一方法,这就使得学困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他们也承认自己是失败者。所以就像上文所说,学困生由于缺乏信心及内部动机而产生抵触的情绪,最后导致成绩低下。而且老师也缺乏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和引导,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导致他们失去信心,抵触学习,这也是学困生数量只增不减的主要原因。
2.师生关系需要改进。
大部分学困生遇到问题时从不会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这的确说明了学困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动机不明确,但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老师不注重与学困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不仅上课很少关注他们,课后也缺少关爱,以至于沟通出现障碍,学生遇到问题也不敢问。这一现象的产生其实也是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工作的重心不在学困生身上,忽视甚至埋没了他们的存在,使他们越来越自卑,抵触学习,最终导致学困。
结语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不应当被放弃。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艰巨又漫长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只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密切配合,用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理解、信任、帮助学困生,他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学习上的障碍,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郭文斌.学习困难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10):3.
[2]朱卫华.西方有关学习困难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6(4):3-6.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275-02
一、自身因素
1.消极情绪。
好的情绪状态是好成绩的催化剂,之所以将情绪状态列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因为学习者不仅在启动学习时容易受到情绪制约,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因负面情绪干扰学习。调查结果显示,学困生与学优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情绪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学困生常伴有消极情绪,学习数学时会感到厌烦甚至逃避学习数学,一到考试之前就紧张,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就焦虑,最后放弃。正是这种消极的内在情绪干扰了学生思维的深加工,因此学困生对数学只能一直停留在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上,永远无法形成自我突破。
2.淡薄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外在力量,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坚定的信念和忘我的学习精神,这种信念和精神可以直接推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极少的学困生喜欢上数学课,极少一部分学困生喜欢看数学书籍或者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学优生形成明显反差。
纵观现在的家庭教育,家长们非常重视早期教育,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期待孩子能够有一份特长,保留一份兴趣,没有征求孩子的同意就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却忽略了兴趣班的真正意义,这种兴趣班只有在孩子真正喜欢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样的,有些家长为了使孩子在未来的学习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提前参加各种学习辅导班,但往往事与愿违。早期教育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社会上大量的早教班上,很多老师为了给家长证明效果,并不考虑孩子的情绪状态、认知规律,造成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常伴有焦虑、紧张的情绪,一旦孩子在这些兴趣班的评价体系中得不到父母和老师的预期结果时,老师又会带来大量的批评和指责。另外,一旦当老师和家长看到孩子有某个方面的兴趣时,期望值就会提高,但如果孩子的实际表现与老师和家长预期不一致时,家长和老师就会因心理落差产生情绪,责怪孩子不努力,孩子又会因害怕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兴趣的培养很重要,但兴趣的正确培养更重要,当积极情绪與知识建立反射时,学习兴趣自然就形成了。
3.不良的学习动机和消极的学习态度。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而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良好的学习动机决定了端正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是相辅相成的,他们是高效学习的助推剂。调查结果显示,学困生学习动机水平不高,与学优生存在显著差异。极少的一部分学困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而学习数学,大部分的学困生只是对数学学习结果感兴趣,他们学习数学只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而缺乏对数学本身的热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导致他们在数学课上很难以一个积极的态度获取知识、很少参与课堂讨论、对课堂笔记和课后作业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不相信自己能战胜,遇到困难就放弃,长此以往,便出现了数学学习困难的情况。
4.不科学的学习方法。
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就是提倡老师要教授学生解题、学习的方法。这固然很重要,但更关键的不是把我们总结的方法和结论教给学生,这样做学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是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推动其产生顿悟的过程中让其自己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多数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正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方法体系,只是机械性的掌握了公式定理,遇到大题还是无从下手,事实上,这是缺乏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能力。
二、家庭因素
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与父母也有很大关系。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学困生还是学优生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都是很关心的,在这一方面二者不存在明显差异。我们不能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错的,只是父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导致了不同的结果,父母正确的教育观念,以身作则的示范都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一味的给孩子施加压力、过高期望,对考试成败也不能正确引导的话,则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厌烦学习。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困生的问题,家长首先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给孩子充分的鼓励和陪伴,让其在一个愉悦、放松的状态下学习。
三、学校因素
1.教育评价因素。
虽然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评价方式不再单一,但是很多学校依然一味的追求高升学率,考试成绩的高低是区分优困生的唯一方法,这就使得学困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他们也承认自己是失败者。所以就像上文所说,学困生由于缺乏信心及内部动机而产生抵触的情绪,最后导致成绩低下。而且老师也缺乏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和引导,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导致他们失去信心,抵触学习,这也是学困生数量只增不减的主要原因。
2.师生关系需要改进。
大部分学困生遇到问题时从不会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这的确说明了学困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动机不明确,但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老师不注重与学困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不仅上课很少关注他们,课后也缺少关爱,以至于沟通出现障碍,学生遇到问题也不敢问。这一现象的产生其实也是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工作的重心不在学困生身上,忽视甚至埋没了他们的存在,使他们越来越自卑,抵触学习,最终导致学困。
结语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不应当被放弃。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艰巨又漫长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只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密切配合,用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理解、信任、帮助学困生,他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学习上的障碍,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郭文斌.学习困难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10):3.
[2]朱卫华.西方有关学习困难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6(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