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尊重教育是对教育教学的一种价值期待,是“以人为本”在教育实践中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本文分析了尊重教育的内涵,探究了尊重教育的理论依据,提出了尊重教育的实际对策,以期对中学实施尊重教育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尊重教育 中学教育 以人为本主体性
在本世纪初,东北师范大学提出了“尊重的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并把尊重的教育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尊重教育规律,二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三是指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四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教育不仅适用于高等教育,对于中学教育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尊重教育为我们明确了中学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为在新时期进行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理论环境和实践指导。
一、尊重教育的内涵
尊重教育是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以人为本”的体现,是把学生的人格尊重、潜能开发、和个性张扬以及环境的和谐作为教育的重要目的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他在本质上是在倡导一种文化氛围、人文氛围,更是对教育教学的一种价值期望。提倡尊重教育可以陶冶教育主体和客体双方的情操,规范师生双方的行为,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全面、自由发展。
中学尊重教育就是在中学教育教学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相互尊重为前提,对受教育者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通过营造尊重的教育氛围,使受教育者树立起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心理状态,从而引导受教育者走向自我教育,形成对自我、他人、社会以及生命、自然等由衷的尊重感,保证其人格健康成长的一种主体教育方法。尊重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尊重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规律、尊重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尊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尊等。
二、尊重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哲学基础。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安东,谢妙诺维奇,马卡连柯主张尊重和要求的辩证统一。他认为,要体现对一个人的尊重,就必须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样地,对一个人的要求越高,也就意味着对他更尊重。要求是指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尊重则是指尊重客观规律,二者统一于教育实践活动之中。
(二)心理学依据。
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需要层次的金字塔模型中,他把“尊重的需要”的地位看成是仅次于“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地位。这既反应了“尊重的需要”的重要性,也说明“尊重的需要”是实现“自我实现需要”的最直接前提和基础。
(三)教育学规律。
教育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一是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并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二是教育要与人的发展要求相互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尊重教育就是对这一教育基本规律的把握和运用。尊重教育改变过去那种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教育多元化的思维来认识和培养受教育者,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四)时代使命。
当前世界范围内存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但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在教育规律下充分尊重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的历史使命。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掌握了面向2l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
三、尊重教育的实践对策
尊重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和思想,要想真正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仅有理论支撑还是不够的,必须把理论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体现出其真实的价值和意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是理论研究之最终目的之所在。
尊重教育在中学的实施既涉及到多方面的主体,如教育行政领导者、教师、学生、也涉及到校园的文化氛围以及教学实践的具体过程和结果评价。通过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尊重,完成“知一隋信
意行”这一过程的转化,形成尊重教育的自觉行为。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要打破师道尊严,由传统的知识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思考的激励者和交流者,在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尊重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老师的任务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者。其次是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心理个性。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所有不同的孩子变得相同,二是要根据其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教学。教育固然有共同的规律,但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使得教育教学在注重共性的同时必须关注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挥不同性格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学习具有内在的无限动力。
(二)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
莎士比亚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的主体是多元的,学习的内容也是多元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和构建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独特性,特别是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不断革新。学习的过程是通过教育发现和表达世界多样性的过程,而不是通过教育把世界的多样性归纳为统一性的过程。
中学尊重教育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更需要被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还需要教学模式和评价的突破性变革。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佛山市高明纪念中学)
编辑 尹冉
[关键词]尊重教育 中学教育 以人为本主体性
在本世纪初,东北师范大学提出了“尊重的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并把尊重的教育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尊重教育规律,二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三是指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四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教育不仅适用于高等教育,对于中学教育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尊重教育为我们明确了中学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为在新时期进行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理论环境和实践指导。
一、尊重教育的内涵
尊重教育是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以人为本”的体现,是把学生的人格尊重、潜能开发、和个性张扬以及环境的和谐作为教育的重要目的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他在本质上是在倡导一种文化氛围、人文氛围,更是对教育教学的一种价值期望。提倡尊重教育可以陶冶教育主体和客体双方的情操,规范师生双方的行为,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全面、自由发展。
中学尊重教育就是在中学教育教学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相互尊重为前提,对受教育者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通过营造尊重的教育氛围,使受教育者树立起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心理状态,从而引导受教育者走向自我教育,形成对自我、他人、社会以及生命、自然等由衷的尊重感,保证其人格健康成长的一种主体教育方法。尊重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尊重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规律、尊重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尊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尊等。
二、尊重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哲学基础。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安东,谢妙诺维奇,马卡连柯主张尊重和要求的辩证统一。他认为,要体现对一个人的尊重,就必须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样地,对一个人的要求越高,也就意味着对他更尊重。要求是指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尊重则是指尊重客观规律,二者统一于教育实践活动之中。
(二)心理学依据。
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需要层次的金字塔模型中,他把“尊重的需要”的地位看成是仅次于“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地位。这既反应了“尊重的需要”的重要性,也说明“尊重的需要”是实现“自我实现需要”的最直接前提和基础。
(三)教育学规律。
教育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一是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并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二是教育要与人的发展要求相互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尊重教育就是对这一教育基本规律的把握和运用。尊重教育改变过去那种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教育多元化的思维来认识和培养受教育者,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四)时代使命。
当前世界范围内存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但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在教育规律下充分尊重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的历史使命。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掌握了面向2l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
三、尊重教育的实践对策
尊重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和思想,要想真正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仅有理论支撑还是不够的,必须把理论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体现出其真实的价值和意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是理论研究之最终目的之所在。
尊重教育在中学的实施既涉及到多方面的主体,如教育行政领导者、教师、学生、也涉及到校园的文化氛围以及教学实践的具体过程和结果评价。通过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尊重,完成“知一隋信
意行”这一过程的转化,形成尊重教育的自觉行为。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要打破师道尊严,由传统的知识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思考的激励者和交流者,在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尊重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老师的任务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者。其次是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心理个性。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所有不同的孩子变得相同,二是要根据其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教学。教育固然有共同的规律,但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使得教育教学在注重共性的同时必须关注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挥不同性格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学习具有内在的无限动力。
(二)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
莎士比亚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的主体是多元的,学习的内容也是多元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和构建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独特性,特别是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不断革新。学习的过程是通过教育发现和表达世界多样性的过程,而不是通过教育把世界的多样性归纳为统一性的过程。
中学尊重教育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更需要被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还需要教学模式和评价的突破性变革。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佛山市高明纪念中学)
编辑 尹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