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语文体现出的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则要围绕这一统一的特性开展。然而,尽管作为母语教育最基本的课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语文课程同样要跟上教育改革的潮流,一切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让语文课走进学生的心里,学生得以充分彰显主体性。只有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激发和培养,才能成为课堂最关键的源头活水,真正让学生在良好的语文氛围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学生的人文素养核心目标才会实现。
一、改变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从当前语文教学来看,“读课文、学生字、讲段落、作总结”这一传统套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学生内心的需求,语言的积累,文化沉淀以及思维训练等,都需要教师摒弃旧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推陳出新,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而教师的观念和素质起决定性作用。如,教学《找春天》一课,面对天真烂漫的低年级学生,教师首先就要从语言上加以注重,用童化语气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不是一脸严肃地刻板开场。一句“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作为开场白,教师温和的言语,让学生一下子就被教师的这一问题所吸引,学生纷纷回答:“喜欢,喜欢!”小脑瓜开始回忆自己看到的春天的一景一物。接下来教师并未接续朗读课文,而是话锋一转,先让学生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谓是打开话匣子的引子。
生1:春天到了,感觉暖洋洋的,小草冒出小脑袋,小树发芽,迎春花黄灿灿的。
生2:春天来了,可以在河边放风筝,各种各样的风筝真漂亮,飞得又高又远。
生3:春天里小溪哗哗地流淌着,田野里涂上了五颜六色。
……
教师让学生先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入手,讲述眼中春天的模样。这一问题设计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的过程,实则是为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前期铺垫。当学生触摸到春天的脉搏,情感随着春天的展现而焕发生机与活力,自然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春天,从而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这种先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再投入到教学环节的一幕,就是教师别具一格的教学创新。
二、构建平台,自主合作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亮点部分就是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变革性的观点顺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趋势,教师要与时俱进,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打造多元的授课氛围。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寻找到教材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共鸣点。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安排和营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挖掘每一名学生的生命潜能,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展现他们丰富的精神内涵。教师提供的交流平台必须是具有支持性和宽容性的,师生、生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探究,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想法,保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顺利实施。为了让这种学习方式有效开展,教师多用问题作为催化剂,依据教材,结合学情,创设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交流互动。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当小女孩的命运之花凋谢后,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女孩死时嘴上带着微笑?”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回味咀嚼,默想细思,在平静的表面下是学生思维的异常活跃。渐渐地学生与学生之间就这一问题窃窃私语,探讨心得,教师鼓励学生大胆交流,不必畏惧。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因为可以与奶奶团聚而感到幸福”“尽管挨饿受冻,但是小女孩还有梦想,怀揣梦想的她感到幸福”“是作者希望小女孩保持乐观、渴望幸福生活的一种思想感情”“是让读者依然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而不是冷酷到底”……问题成为学生自主交流、思索探究的焦点,人人在参与,个个在表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感悟后的个性表达,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旨。当然,问题的提出不一定是预设的,可以是学生提出的。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是积极主动的,课堂显得格外有活力。
三、多元评价,尊重鼓励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种方法进行,简单的对与错、好与坏都显得太笼统,也显得教师敷衍了事,更显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少必要的尊重和诚意。评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一环节,教师不应该吝啬评价语言,有时候,一句中肯的评价不但会让学生受到鼓励,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力。如,设计《皇帝的新装》舞台剧时,教师不仅让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中,还让作为观众的台下学生进行评价。演出结束,扮演角色的学生谈自己演出的感想,对角色的把握和了解,心理动态的拿捏,学生自我评价认识不足。而台下观众的评价会更直接更深刻,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能够相互坦诚,既接受肯定表扬,又要承受批评和建议,最后教师做终结评价,对每一角色扮演者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会逐步深入,还能够对自我的表演充满愉悦感和成功感。
总之,充满灵动的语文课堂是需要教师不断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学生是一堂课的生命之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至关重要。
编辑 郭小琴
一、改变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从当前语文教学来看,“读课文、学生字、讲段落、作总结”这一传统套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学生内心的需求,语言的积累,文化沉淀以及思维训练等,都需要教师摒弃旧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推陳出新,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而教师的观念和素质起决定性作用。如,教学《找春天》一课,面对天真烂漫的低年级学生,教师首先就要从语言上加以注重,用童化语气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不是一脸严肃地刻板开场。一句“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作为开场白,教师温和的言语,让学生一下子就被教师的这一问题所吸引,学生纷纷回答:“喜欢,喜欢!”小脑瓜开始回忆自己看到的春天的一景一物。接下来教师并未接续朗读课文,而是话锋一转,先让学生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谓是打开话匣子的引子。
生1:春天到了,感觉暖洋洋的,小草冒出小脑袋,小树发芽,迎春花黄灿灿的。
生2:春天来了,可以在河边放风筝,各种各样的风筝真漂亮,飞得又高又远。
生3:春天里小溪哗哗地流淌着,田野里涂上了五颜六色。
……
教师让学生先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入手,讲述眼中春天的模样。这一问题设计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的过程,实则是为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前期铺垫。当学生触摸到春天的脉搏,情感随着春天的展现而焕发生机与活力,自然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春天,从而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这种先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再投入到教学环节的一幕,就是教师别具一格的教学创新。
二、构建平台,自主合作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亮点部分就是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变革性的观点顺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趋势,教师要与时俱进,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打造多元的授课氛围。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寻找到教材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共鸣点。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安排和营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挖掘每一名学生的生命潜能,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展现他们丰富的精神内涵。教师提供的交流平台必须是具有支持性和宽容性的,师生、生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探究,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想法,保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顺利实施。为了让这种学习方式有效开展,教师多用问题作为催化剂,依据教材,结合学情,创设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交流互动。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当小女孩的命运之花凋谢后,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女孩死时嘴上带着微笑?”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回味咀嚼,默想细思,在平静的表面下是学生思维的异常活跃。渐渐地学生与学生之间就这一问题窃窃私语,探讨心得,教师鼓励学生大胆交流,不必畏惧。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因为可以与奶奶团聚而感到幸福”“尽管挨饿受冻,但是小女孩还有梦想,怀揣梦想的她感到幸福”“是作者希望小女孩保持乐观、渴望幸福生活的一种思想感情”“是让读者依然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而不是冷酷到底”……问题成为学生自主交流、思索探究的焦点,人人在参与,个个在表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感悟后的个性表达,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旨。当然,问题的提出不一定是预设的,可以是学生提出的。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是积极主动的,课堂显得格外有活力。
三、多元评价,尊重鼓励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种方法进行,简单的对与错、好与坏都显得太笼统,也显得教师敷衍了事,更显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少必要的尊重和诚意。评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一环节,教师不应该吝啬评价语言,有时候,一句中肯的评价不但会让学生受到鼓励,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力。如,设计《皇帝的新装》舞台剧时,教师不仅让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中,还让作为观众的台下学生进行评价。演出结束,扮演角色的学生谈自己演出的感想,对角色的把握和了解,心理动态的拿捏,学生自我评价认识不足。而台下观众的评价会更直接更深刻,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能够相互坦诚,既接受肯定表扬,又要承受批评和建议,最后教师做终结评价,对每一角色扮演者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会逐步深入,还能够对自我的表演充满愉悦感和成功感。
总之,充满灵动的语文课堂是需要教师不断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学生是一堂课的生命之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至关重要。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