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妈的米面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Q1987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面,是闽东和浙南人对粿条的称呼。粿条和河粉其实就是同类美食,就是把米洗净磨成糊状的米浆,上笼蒸制成片状,冷却后划成条状而成。
  我喜欢吃米面,这和姑妈有关。
  姑妈和父亲幼儿时就失去父母。祖母年轻时因病去世,祖父抛下一双年幼的儿女,毅然北上抗日。姑妈和父亲在曾祖母、大伯公和舅公的照顾下,兄妹俩相依为命,亲情笃深断然与别家不同。50年代,姑妈嫁到了隔壁乡镇的浙江省平阳县矾山镇后(这是一个以矾矿著名的乡镇,距离福建省前岐镇西宅村老家近三“铺”路,每“铺”约10里),经常回来看望自己的兄长。父母被批斗下放到福鼎县临近太姥山的蒋阳大队赤沙生产队时(这是一个县城乘车2小时到公社,还要再走路3小时才能到的自然村),姑妈就委托姑父不辞辛苦来探望。
  1972年,父母离开了赤沙,我随父母暂住在西宅祖屋,在村办小学读书。西宅老家是父亲和姑妈生长的地方,距离镇里街道约半“铺”路,一条小溪从老厝左侧流过,右拐穿过村庄流到前岐的海湾。院子前面就是挑矾古道,连接前岐码头和矾山矿山,来来往往的挑夫们挑着白花花的明矾从矾山到前岐,再从码头挑着黑黢黢的煤到矾矿。经常有挑夫路过老厝,歇脚喝水,偶尔留下一小块明矾,用于净水。我在西宅生活读书虽然时间很短,但看见了挑矾古道上,挑夫汉子用汗水和酸甜苦辣打拼时的艰辛。
  有次周末,下着小雨,父亲嘱咐我去矾山看姑妈。一大早,高兴地提着灯笼,打着雨伞,跟着挑甘蔗卖的大伯父,沿着挑矾古道,翻山越岭,爬山涉水去矾山。姑妈家就住在镇里柴桥头旁边,见到外甥来了,姑妈自然高兴得很。按照民俗,客人来了要煮点心。于是,姑妈煮了一大碗米面,在白花花的米面上,掺着肥瘦相宜的猪肉,红通通的海虾,黄灿灿的煎蛋,绿油油的葱花,再泼上加葱头熬的猪油,真是色香味俱全。在那一个人一个月只有一斤猪肉配额,还要吃番薯丝当主食的日子,如此煮米面是非常奢侈的,只有外甥才有如此高的待遇,搭车的表兄弟只能吃清汤米面的份儿。
  回城读书后,不苟言笑的父亲依旧会叫我利用寒暑假去看姑妈。到省城结婚前,我几乎每年都会从县城乘车到前岐镇,再走路去看姑妈。父亲不在了,去看姑妈,对怀念兄长的姑妈来说也是一种慰籍。姑妈依旧煮米面,做点心,后来,她也走了。
  在父亲和姑姑都已作古的二三十年,我吃过各地的粿条或米粉,不论福建永安的粿条,还是越南歸侨做的河粉,每次吃,对我来说,总觉得多了些什么,又少了些什么。
  哦,姑妈……
  责任编辑:张静文
其他文献
初春的一天,恍惚中,与母亲相逢。她在和大妹妹讲话。  ……穿越时光的隧道,母亲44岁,肝病处于初期,脸色蜡黄,但身体还没有消瘦。我安慰她:“按照肝部病变过程,依次是脂肪肝、肝肿瘤、肝硬化、肝腹水的演变过程,我可以采取自然疗法肝胆排毒,医治好你的病。”  母亲没有和我搭话,也没有看我一眼,但我知道,她在耐心倾听我讲话,对于我提出的给她操作肝胆净化,她似懂非懂,但有信心,当然也有顾虑……忽然,耳畔传来
期刊
在我居住的楼房的北边,有一排平顶的储藏室,被前面五层的楼房遮挡,冬天的大部分时间是见不到阳光的。不知从何时起,别人家储藏室的房顶上,在靠近门口的房檐顶的地方长出了几株树。  一晃几年过去了,它们依然顽强地活着,安然地挺立着。我好奇那离地两米多高的房顶,是由砂石和水泥按照一定比例预制而成的,从哪里来的水分和养料呢?这几株树,不知它们是风吹来的还是鸟衔来的种子,在加盖的防水材料与房顶的罅隙中曲折地长出
期刊
打记事起,每到星期天就看到姐姐晒煤球。姐姐先从屋后河埂上挖来黄土,然后拿来一个破瓷盆,放上半盆煤,在煤里放适量的黄土(黄土起黏连作用),再加入适量的水,均匀地搅拌。黄土放得过量,煤球硬结不易烧透,不起火苗,造成浪费;黄土放量不足,煤块松散,不耐烧,依然造成浪费,所以,每次姐姐都会认真细心地去做。  姐姐每次都会在平整的地方晒煤球,她把搅拌好的煤浆用挖野菜的小铲子,一铲子一铲子大小均匀地晒在地上,株
期刊
至今我还记得那片大树,三五棵聚集在一起,每棵三人合抱才能抱住,枝叶茂盛、郁郁葱葱,因为离知青点不远,妈妈和我叫它们——知青树。  我也就九岁左右吧,每个星期天早上都要接受妈妈下达的任务——送好吃的到知青点给小王姐姐。小王姐姐是上海闸北人,十七八岁就下乡到我们家乡插队落户。刚开始就一人住在生产队里,妈妈心里割舍不下,就让家里大姐一直陪她,无论刮风下雨,就是穿雨衣戴斗笠大姐晚上都必须赶到。一直到三年多
期刊
夜晚抵达昌江,还没来得及去海边,武汉那里就宣布封城。想去海边,走上渔民的船头,看船舱里活蹦乱跳的海鱼,却被这场疫情吹皱了。既然不能去海边,那就看看海南省的昌江城吧。  我们住的地方靠近马鞍山,本来就比较偏,疫情期间,居民宅居在家,街上更是不见人影。店铺大多关了门,只看见了几家烟酒店。边走边找,走到了昌江文化广场。这是昌江县政府为市民打造的休闲广场,规划得很漂亮。广场两侧栽种了高大的椰子树。椰子树下
期刊
初入集体宿舍,大约皆有点兴奋加忐忑的情绪。至少,我是这样子的。  我住的首间集体宿舍,在一所校园内,约二十人吧?总之,遍寻无旧友,所见尽陌生。这天晚上,熄灯入睡,呓语轻浅,却顿然“咣咣”声大作,满室惊起,一片懵懂混乱喧哗。我被从梦中扯出,迷糊得险些从上铺滚下。原来,有室友作妖,以他的搪瓷水盆作锣,不锈钢勺为锤,热烈地敲打开来。我等的慌张,赢得了他上演恶作剧得逞痛拍床栏的肯定,好在大家俱变身顽童,同
期刊
老屋建于1988年春天,鲁西平原典型的砖砌平房,一共三间。那时,我不满十岁,对建新房的作用没有太多的认知,只是一味地高兴,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新房增加的高度,然后兴高采烈地跑到爸妈面前询问新房建好的时间。  母亲只是轻抚着我的头,望着日渐增高的新房,眉开眼笑地说:“快了,快了……”  母亲话音刚落,我便欢欣鼓舞起来,跑上前去,帮大人搬砖、拿工具,全身使不完的力气。年幼的妹妹也亦步亦趋地学着我
期刊
烟雨蒙蒙,弥漫四周的水汽氤氬出一幅幅印象派油画,神秘、悠远、寧静。  前行中,一段用鹅卵石铺就的路面,颜色各异,橙的、黄的、黑的、白的、杂色的……挨挨挤挤,貌似杂乱无章,实则排列有序。似棋子布阵,也许是一盘没有下完的局,下棋人哪里去了?也许是一盘正在杀得惊天动地的大战,四起的喊声中,兵马卒将分离搏击,冲锋陷阵,或输或赢,也无定数。  细雨能生静,此时,巷子里传来一声猫叫,屋檐下鸟雀啁啾,这让小巷更
期刊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我喜歡音乐艺术胜过其他艺术。  情感与音乐汇成一泓清泉,使人感动的是,在聆听乐曲时的不可名状、难以言辞的内心微妙变化,如一次次圣殿中的洗礼,洗出心底的自然和明亮,又仿佛是一次次与心的交流,是那么的动情与真切,尽可以倾吐心中所有的思绪与情殇。  音乐用它独特的方式与人的情感相逢,这份真挚和激荡,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甚至对人们产生终身的影响。带着对音乐这种的热爱和忠诚,我们努力追
期刊
周末加班,走出来已经是傍晚时分。本来约好妈妈带着女儿来跟我会合,一起去公园疾步锻炼,但一老一小嫌晚上风大改了主意,我站在单位高高的石阶上往下看,风确实大,我裹紧了棒球服,还是被吹得打了个激灵。  去走走?对,去走走。小广场就很少有人来玩了。每天都从楼上往下看,却总是没时间走进它。今天,难得的独处,我突然很想和它亲近了。  广场入口不远,是一个人工水塘,水塘贯穿东西,中间是黛青色的柏油路。站在水塘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