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哲学分析与解决的 总问题,是资本占有劳动和无产阶级的解放。马克思哲学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大众形态、政治形态与学术形态三种形态。但是,马克思哲学在马克思以后的发展史当中,却呈现出了不同的演变与命运。马克思哲学的这三种基本形态在当前中国的命运可以概括为:大众形态得到了倡导,但是还没完全实现;政治形态突出,但是需要进一步的得到学理支持与大众认同。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不但需廓清马克思哲学完整的结构,而且还要营造马克思哲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态环境,以推动三种形态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历史命运;大众形态;政治形态;学术形态
馬克思以后,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态势,或强调马克思哲学的政治性,或突出马克思哲学的学术性,或注重马克思哲学的大众性。因为只是抓住了马克思哲学中的某一因素或某一特性而对于其他因素或其他特性不够注重,这就导致了在一定意义上对马克思哲学片面的理解。那么究竟怎样完整的看待马克思哲学,及以哪种理论框架清理和总结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历程,这已经成为了马克思哲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1 马克思哲学三种形态的有机统一
问题乃是哲学之源,马克思主张的是用哲学方式去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每个时代都有着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哲学批判想要分析的正是那些较为重大的时代性问题。人类始终只是提出了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因为只要仔细的考察就能够发现,问题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已经在生成的过程中时,才会产生。这就在启示我们,哲学视阈的问题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极强时代性与现实性的。马克思哲学的探究是发源于对他那个时代的深层问题进行追问,也正是从问题出发,紧扣时代的脉搏,所以,马克思哲学才成为了哲学的典范。
马克思哲学从产生起就形成了完整地形态,这里所说的形态是指由哲学的主题、研究方法、表述形式、涉指主题、核心内容与运思方式所呈现出来的哲学形象。马克思哲学有相对独立的问题域、研究方法、表述形式、涉指主题、核心内容与运思方式。所以基于这样的界定,我们在相对意义上,把马克思哲学分为了大众形态、政治形态与学术形态。
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哲学的这三种形态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三种形态各有核心与特点,马克思在研究与阐释哲学的时候也各有侧重。但是同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构成了具有内在联系的一个完整结构,在本质上也是统一的,并且是统一于哲学要解决的总问题、基本方法论与人民大众的根本立场。这里所说的总问题就是资本统治社会的逻辑,或者说资本占有劳动和无产阶级解放,基本方法论就是马克思哲学的这三种形态用来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一个方法是科学和价值的统一,根本立场指的是马克思哲学的这三种形态所要坚持的共同立场是为了实现人民大众的基本利益,它也是面向人民大众基本利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只有把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形态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才能够完整准确的把握马克思哲学精神的实质,也才能够勾勒出马克思哲学完整的结构。
2 马克思哲学三种形态的历史演变
这里所说的历史,就是主要指马克思哲学的主流咋苏联的演变进程,也是指马克思哲学的主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与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这一段历史当中的演变进程。在马克思那里,哲学的大众形态、政治形态与学术形态是有机统一的。然而,在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三种形态呈现出了不同的演变,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离,就是政治形态不断的强化,学术形态没获得相对的独立性,并且政治形态与学术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大众,还没有真正的赢得大众的认可。这些历史的演变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经典作家及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对待这几种形态的态度、方式以及结果体现出来的。
从应然性来讲,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史是面向大众的历史,但在马克思哲学发展史与马克思哲学发展史的教科书中,一般来说,大众形态的哲学会被不断的强调,但并没有在现实当中真正的建立起来。
马克思哲学的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化,从根本上要求人们能够认识到只要掌握了理论群众也能够变成物质力量。只有实现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化,才能真正的使马克思哲学深入人心,增强马克思哲学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吸引力。然而,在马克思哲学发展的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大众性也不断的得到了强调,但是实际情况却是马克思哲学大众形态没有真正的确立起来。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大众形态是马克思哲学的首要形态,甚至有的人认为哲学应该是少数人去研究的学问,与平民大众并没有关系,所以就对大众形态的哲学不重视甚至是轻视。大众形态的马克思哲学在马克思哲学发展史教科书中也没有了应有的地位,马克思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内容、形式、方法与运思方式远离了群众,大众形态的马克思哲学研究者以及研究成果寥寥无几,从而大众对马克思哲学望而生畏。那么,怎样让马克思哲学走进大众,就成为了真正确立马克思哲学大众形态的关键性问题。
结束语:
要想实现马克思哲学三形态的统一就三者相辅相成,反之就三败俱伤。如果大众形态得不到政治形态与学术形态的支持,就很难真正的实现,如果学术形态疏离了政治形态与大众形态,就失去了合法性与生命力,如果政治形态脱离了学术形态与大众形态,就失去了学理支持与大众认同。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和实践的需要,并且抓不住事物的根本、不能够说服群众、不能转化成现实力量的哲学,迟早要被历史所终结。
参考文献
[1]文大稷,胡江华.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规定性[J].社会主义研究,2020(03):143-148.
[2]司书岩.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近代中国历史命运研究[D].辽宁大学,2020.
[3]王少光,张永红.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再思考[J].理论导刊,2020(01):51-55.
作者简介:宋明蔓,1988.12,女,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思政部专职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历史命运;大众形态;政治形态;学术形态
馬克思以后,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态势,或强调马克思哲学的政治性,或突出马克思哲学的学术性,或注重马克思哲学的大众性。因为只是抓住了马克思哲学中的某一因素或某一特性而对于其他因素或其他特性不够注重,这就导致了在一定意义上对马克思哲学片面的理解。那么究竟怎样完整的看待马克思哲学,及以哪种理论框架清理和总结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历程,这已经成为了马克思哲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1 马克思哲学三种形态的有机统一
问题乃是哲学之源,马克思主张的是用哲学方式去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每个时代都有着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哲学批判想要分析的正是那些较为重大的时代性问题。人类始终只是提出了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因为只要仔细的考察就能够发现,问题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已经在生成的过程中时,才会产生。这就在启示我们,哲学视阈的问题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极强时代性与现实性的。马克思哲学的探究是发源于对他那个时代的深层问题进行追问,也正是从问题出发,紧扣时代的脉搏,所以,马克思哲学才成为了哲学的典范。
马克思哲学从产生起就形成了完整地形态,这里所说的形态是指由哲学的主题、研究方法、表述形式、涉指主题、核心内容与运思方式所呈现出来的哲学形象。马克思哲学有相对独立的问题域、研究方法、表述形式、涉指主题、核心内容与运思方式。所以基于这样的界定,我们在相对意义上,把马克思哲学分为了大众形态、政治形态与学术形态。
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哲学的这三种形态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三种形态各有核心与特点,马克思在研究与阐释哲学的时候也各有侧重。但是同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构成了具有内在联系的一个完整结构,在本质上也是统一的,并且是统一于哲学要解决的总问题、基本方法论与人民大众的根本立场。这里所说的总问题就是资本统治社会的逻辑,或者说资本占有劳动和无产阶级解放,基本方法论就是马克思哲学的这三种形态用来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一个方法是科学和价值的统一,根本立场指的是马克思哲学的这三种形态所要坚持的共同立场是为了实现人民大众的基本利益,它也是面向人民大众基本利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只有把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形态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才能够完整准确的把握马克思哲学精神的实质,也才能够勾勒出马克思哲学完整的结构。
2 马克思哲学三种形态的历史演变
这里所说的历史,就是主要指马克思哲学的主流咋苏联的演变进程,也是指马克思哲学的主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与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这一段历史当中的演变进程。在马克思那里,哲学的大众形态、政治形态与学术形态是有机统一的。然而,在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三种形态呈现出了不同的演变,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离,就是政治形态不断的强化,学术形态没获得相对的独立性,并且政治形态与学术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大众,还没有真正的赢得大众的认可。这些历史的演变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经典作家及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对待这几种形态的态度、方式以及结果体现出来的。
从应然性来讲,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史是面向大众的历史,但在马克思哲学发展史与马克思哲学发展史的教科书中,一般来说,大众形态的哲学会被不断的强调,但并没有在现实当中真正的建立起来。
马克思哲学的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化,从根本上要求人们能够认识到只要掌握了理论群众也能够变成物质力量。只有实现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化,才能真正的使马克思哲学深入人心,增强马克思哲学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吸引力。然而,在马克思哲学发展的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大众性也不断的得到了强调,但是实际情况却是马克思哲学大众形态没有真正的确立起来。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大众形态是马克思哲学的首要形态,甚至有的人认为哲学应该是少数人去研究的学问,与平民大众并没有关系,所以就对大众形态的哲学不重视甚至是轻视。大众形态的马克思哲学在马克思哲学发展史教科书中也没有了应有的地位,马克思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内容、形式、方法与运思方式远离了群众,大众形态的马克思哲学研究者以及研究成果寥寥无几,从而大众对马克思哲学望而生畏。那么,怎样让马克思哲学走进大众,就成为了真正确立马克思哲学大众形态的关键性问题。
结束语:
要想实现马克思哲学三形态的统一就三者相辅相成,反之就三败俱伤。如果大众形态得不到政治形态与学术形态的支持,就很难真正的实现,如果学术形态疏离了政治形态与大众形态,就失去了合法性与生命力,如果政治形态脱离了学术形态与大众形态,就失去了学理支持与大众认同。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和实践的需要,并且抓不住事物的根本、不能够说服群众、不能转化成现实力量的哲学,迟早要被历史所终结。
参考文献
[1]文大稷,胡江华.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规定性[J].社会主义研究,2020(03):143-148.
[2]司书岩.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近代中国历史命运研究[D].辽宁大学,2020.
[3]王少光,张永红.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再思考[J].理论导刊,2020(01):51-55.
作者简介:宋明蔓,1988.12,女,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思政部专职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