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命运有时候是真的不可自控。爱上文学,喜欢上舞文弄墨,缘于上世纪80年代我的同桌发表在《奔流》刊物上一首不到十行的诗歌,可想而知,在那个人人都敬重文化的年代,能在国内一级刊物上发表作品,是何等地风光!于是乎,一夜之间,我那长得尖嘴猴腮、与人说话一嘴酸臭味的同桌竟成了人人赞不绝口的“校园诗人”。后来他凭着作家、诗人的光环加入省作协会员,毕业后被当地文化部门作为优秀人才直接转为公职人员,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命运与这个平时从不正眼瞧他的同桌拉开了差距,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十七八岁的年龄,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可又有几人能在这窦寇年华耐得了寂寞?梦想潜伏在心底,不服输的心境永远没有宁静。我相信,凭我對文学的执着及扎实的文字功底,作家梦定会实现。就这样,在灵魂与现实之间我找寻着适合我的一方净土。当别人陶醉于吃喝玩乐或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之时,我独坐窗前,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笔尖触纸,沉浸到表面浪静风平,内心却波澜起伏在的写作之中。哪怕是夜半时分,灵感来了,我也披衣伏案文思泉涌,下笔千言。苍天不负,渐渐地,我那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字便在报纸、杂志上变成了铅字,一时间,我也成了众人口中的才女、名人。
八十年代末期,有幸参加奔流编辑部组织的作家采风活动。当来自全省各地作家济济一堂作自我介绍时,清楚地记得第一个发言的是时任《奔流》杂志的主编陈枫,第一次零距离地接触我心中敬仰的作家时,兴奋的心情无法言表。她的侃侃而谈以及她那骨子里的繁华令我着迷令我向往。《奔流》,我心中的文学殿堂。几天下来,作家的讲课、研讨、社会实践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坚定了信心,坚定了对文学的信仰,重新体会到了文学的神圣,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学的使命与责任。文学不仅仅是风花雪月,而且还有它带给人们的无限悲悯和高远的理想。文学就是教科书、是镜子,照见自己的渺小和稚嫩,也照见我们必须担负起的责任。
如痴如醉地看书、写作,一心想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心情曾让我在谈婚论嫁的年龄拒绝了所有前来为我提亲的亲朋好友,年迈的老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一次,我因为写作而拒绝与他人相亲时,恼羞成怒的父亲一把将我写好的东西统统扔进火炉里,嘴里吵吵嚷嚷道:“别做梦了,平地不会起坟头,死心吧!”望着满屋飞舞的纸灰,我暴跳如雷,摔门而出,跑到一个无人的地儿号啕大哭。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根植土壤,才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昨夜笔下那跳舞的黄花只能划作一道风景。一次,薄暮踏春,看柳絮纷飞,感觉这满城春色只赋予了我这繁花点点,心里都是灵动,于是提笔写下了一篇文章投稿给《奔流》,结果,在我望眼欲穿之际,等来的却是《奔流》合并到《莽原》的消息。当时,第一个念头想到的竟是父亲的话灵验了。
文学铸就了我不屈的性格和做人的哲学,跳动的音符,是我心中的希望,在这条路上我继续前行,尽管早已过了而立之年,但在昏黄的灯光下,为了能给多彩的人生写下欣慰的纪念,沉淀、历练、打磨,坚持,几十年笔耕不辍,终将《视界》一书正式出版,当手捧新书跪在父亲的遗像前,燃起一柱香,祈天若有灵,愿天堂的父亲因当年那句“平地不会起坟头”而了却遗憾。
60年前,有这样一批人,怀揣着火一样的激情,投身到了《奔流》创刊的行列,开始了《奔流》的发展征程。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奔流》的见证者,更是《奔流》的第一批书写者。
碾过岁月与风雨,历史的车轮转到21世纪的2014年 10 月20日。这一天,我见证并参与断刊25年的《奔流》复刊的重大盛会,复刊纪念特刊也随之腾空面世。我身边的朋友、文友及老师无不提笔祝贺,其中一位生于60年代的老作家在我的邮箱留言:“能让《奔流》复刊是河南的一大幸事,是老一辈作家的心声,我终于又回到了自己精神的家园。”
有一种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幸福;有一种河流,是万马奔腾、一泻千里的豪迈,在我的心里,断流25年而今又复刊的《奔流》才是真正的大河奔流。是《奔流》让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者变成一名心存敬畏、爱岗敬业的作家。
春华秋实六十年,砥砺前行一甲子。《奔流》庆典60周年的大喜之日指日可待,我也怀着感恩的心情回顾这些年走过的历程,我的脑海里会时常浮现出很多人很多事,总之,千言万语诉不尽的都是情:感谢《奔流》,感谢我的领导,感谢我的同事,愿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互敬互爱,愿我们的梦想都能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实现,衷心祝愿我们的《奔流》奔流不息、奔腾不止。
十七八岁的年龄,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可又有几人能在这窦寇年华耐得了寂寞?梦想潜伏在心底,不服输的心境永远没有宁静。我相信,凭我對文学的执着及扎实的文字功底,作家梦定会实现。就这样,在灵魂与现实之间我找寻着适合我的一方净土。当别人陶醉于吃喝玩乐或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之时,我独坐窗前,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笔尖触纸,沉浸到表面浪静风平,内心却波澜起伏在的写作之中。哪怕是夜半时分,灵感来了,我也披衣伏案文思泉涌,下笔千言。苍天不负,渐渐地,我那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字便在报纸、杂志上变成了铅字,一时间,我也成了众人口中的才女、名人。
八十年代末期,有幸参加奔流编辑部组织的作家采风活动。当来自全省各地作家济济一堂作自我介绍时,清楚地记得第一个发言的是时任《奔流》杂志的主编陈枫,第一次零距离地接触我心中敬仰的作家时,兴奋的心情无法言表。她的侃侃而谈以及她那骨子里的繁华令我着迷令我向往。《奔流》,我心中的文学殿堂。几天下来,作家的讲课、研讨、社会实践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坚定了信心,坚定了对文学的信仰,重新体会到了文学的神圣,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学的使命与责任。文学不仅仅是风花雪月,而且还有它带给人们的无限悲悯和高远的理想。文学就是教科书、是镜子,照见自己的渺小和稚嫩,也照见我们必须担负起的责任。
如痴如醉地看书、写作,一心想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心情曾让我在谈婚论嫁的年龄拒绝了所有前来为我提亲的亲朋好友,年迈的老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一次,我因为写作而拒绝与他人相亲时,恼羞成怒的父亲一把将我写好的东西统统扔进火炉里,嘴里吵吵嚷嚷道:“别做梦了,平地不会起坟头,死心吧!”望着满屋飞舞的纸灰,我暴跳如雷,摔门而出,跑到一个无人的地儿号啕大哭。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根植土壤,才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昨夜笔下那跳舞的黄花只能划作一道风景。一次,薄暮踏春,看柳絮纷飞,感觉这满城春色只赋予了我这繁花点点,心里都是灵动,于是提笔写下了一篇文章投稿给《奔流》,结果,在我望眼欲穿之际,等来的却是《奔流》合并到《莽原》的消息。当时,第一个念头想到的竟是父亲的话灵验了。
文学铸就了我不屈的性格和做人的哲学,跳动的音符,是我心中的希望,在这条路上我继续前行,尽管早已过了而立之年,但在昏黄的灯光下,为了能给多彩的人生写下欣慰的纪念,沉淀、历练、打磨,坚持,几十年笔耕不辍,终将《视界》一书正式出版,当手捧新书跪在父亲的遗像前,燃起一柱香,祈天若有灵,愿天堂的父亲因当年那句“平地不会起坟头”而了却遗憾。
60年前,有这样一批人,怀揣着火一样的激情,投身到了《奔流》创刊的行列,开始了《奔流》的发展征程。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奔流》的见证者,更是《奔流》的第一批书写者。
碾过岁月与风雨,历史的车轮转到21世纪的2014年 10 月20日。这一天,我见证并参与断刊25年的《奔流》复刊的重大盛会,复刊纪念特刊也随之腾空面世。我身边的朋友、文友及老师无不提笔祝贺,其中一位生于60年代的老作家在我的邮箱留言:“能让《奔流》复刊是河南的一大幸事,是老一辈作家的心声,我终于又回到了自己精神的家园。”
有一种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幸福;有一种河流,是万马奔腾、一泻千里的豪迈,在我的心里,断流25年而今又复刊的《奔流》才是真正的大河奔流。是《奔流》让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者变成一名心存敬畏、爱岗敬业的作家。
春华秋实六十年,砥砺前行一甲子。《奔流》庆典60周年的大喜之日指日可待,我也怀着感恩的心情回顾这些年走过的历程,我的脑海里会时常浮现出很多人很多事,总之,千言万语诉不尽的都是情:感谢《奔流》,感谢我的领导,感谢我的同事,愿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互敬互爱,愿我们的梦想都能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实现,衷心祝愿我们的《奔流》奔流不息、奔腾不止。